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子踹国门 » 第十五章 第一桶金

第十五章 第一桶金

    正月初八一早,冷风裹挟着片片残雪,翻卷着扑向北京城的各个角落,仿佛一群顽皮的孩童,不论你把东西藏在哪里,他总能找到。

    寒风中,皇城西边积庆坊和发祥坊之间的崇国寺街,青石道上已经站满了从大兴左卫和附近西城兵马司调来的军士,一个个身着鸳鸯战袄,手持长枪,沿着崇国寺街两旁,两两之间间隔大约七八尺的距离站定。

    而崇国寺大街上,此时虽天刚亮,寒意逼人,却已经挤满了人群,口鼻呼吸吐出的白气,一眼望不到头,仿佛有一辆蒸汽火车刚刚从这里经过。

    不过仔细看却会发现,这些人俱都留着光头,穿着僧衣,排在后面的人,还时不时的往瞥几眼队伍前头的情况,似乎都在等待进入太平仓北边的大隆善护国寺。

    金刚殿,是大隆善寺中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宽八丈,进深四丈,单檐歇山式形制,黑琉璃瓦绿剪边。殿前不远,有一处青石铺地的开阔广场。

    此时金刚殿前的丹墀之上,年约二十七八岁,生的一张国字脸的新乐侯刘文炳正坐在一张木案后面,身上裹着厚厚的黑色裘皮大氅,手里还捧着一个暖炉,木案上摆着的刚刚烧开的茶水,还在蒸腾着冒着滚滚热气。

    而下方广场上,此时却已站满了一队队的僧人,每队间还有几名锦衣卫校尉,挎着绣春刀,呼喝着维持秩序。人群之间离得很近,整个广场上,总共排了几十队,总人数恐怕不下两三千之数。

    每队前面都有一张案几,案几旁坐着一名穿着红色僧袍的僧录司僧官和一名礼部的官员,旁边还有一名书吏摊开了书册准备进行文书记录。

    刘文炳眉头紧锁,扫视了几眼下方人群,淡淡的说道:“开始吧!”

    下方左数第五排的案几后面,脑袋上贴着一大块膏药,正襟端坐,一脸正气凛然的惠文法师,听到刘文炳的号令,赶忙起身招呼面前队伍里排在最前面的僧人过来。

    “别愣着了,快过来,度牒拿出来,报上姓名,法号,归属寺院!”

    排在这列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长的肥头大耳的青年和尚,人看起来有些木讷,听到惠文招呼,赶忙上前双手递上自己的度牒文书,又恭恭敬敬的回答道:“小僧法号明远,俗家叫李大力,是金台坊法通寺的。”

    “度牒为真。”礼部官员查验之后,又将他的度牒交给旁边书吏记录在册。

    见书吏记录完毕,惠文从桌上拿起一本薄薄的册子,翻开看了一眼之后,对这明远和尚道:“好了,现在考核你的佛法,背一遍《金刚经》,的第五十八句!”

    “啊?”明远一下愣在当场,他本来经常跟随寺中方丈出去做斋醮科仪,其实是会背诵金刚经的,可这第五十八句,他一下哪里能想的起来是哪句!

    “五,四,三,二,一,没有背出,考核不通过!没收度牒!想拿回度牒,那就回去好好念经,下个月初八,交十两银子,可以来大隆善寺补考!通过了,就能拿回度牒!”惠文也不管他呆愣,打着官腔说完可以来补考的事情,就伸手示意下一个人上前来。

    明远和尚一脑门问号的走出了大隆善寺的山门,心里想着自己明明会背金刚经啊,这考核怎的这么奇怪。他摸了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心下决定,回去之后,要把句子的顺序也背下来。

    而排在明远身后的,是一个尖嘴猴腮的瘦削青年和尚,刚刚被明远宽大的身板挡住之后,惠文甚至都没看到他。

    刚才听到惠文对明远的考核,瘦削和尚就立刻从怀里掏出来了一本金刚经翻了起来,这会儿嘴里还在低声念叨着:“第五十八句……第五十八句……”

    可他刚刚找到五十八句,都还没来得及看清这第五十八句的内容,明远就已经考核完被没收了度牒,一下轮到他了。

    “临到考核你想起来抱佛脚了,平时干嘛去了?”惠文看到这和尚慌慌张张找书的样子,摆出了一副教训后辈的语气。

    瘦削青年按照要求递上了度牒,又唯唯诺诺的自报家门:“小僧法号戒昏,俗家叫胡四儿,是崇敬坊开元寺的。”

    “度牒为真。”

    “好,那便开始考核。”说着,惠文又开始翻看自己手里的那本薄册子,随便打开了一页,看了一眼,接着向戒昏小和尚问道:“听好了,你的考题是,《华严经》总共有多少字?”

    戒昏听完,整个人都傻了,怎么跟前面那人不一样?这特么谁数过华严经的字数啊?

    于是很快,他也垂头丧气的出现在了大隆善寺门外。

    这二人之后,竟然有接连有三个人都是私度的僧人,不用考核就直接被作废了度牒。

    不过惠文还是告知他们,想继续吃和尚这碗饭也可以,下月初八,再来参与考核,考过了,就能拿真度牒。三次考不过,那就是建奴细作,和尚这碗饭能不能吃不好说,牢饭是吃定了。

    “到你了,看什么呢?”

    如空和尚眼见队伍里前几个人纷纷被没收了度牒,虽然他对各种佛经很是熟悉,可心里也不由得有点打怵,这考核着实是有点匪夷所思,总能问到你想不到的地方。

    不过他也发现,惠文法师每次考核之前都会看一眼手里的薄册子,为了验证自己的一个想法,又赶忙往旁边看其他各队的情况,发现队首的僧录司僧官们,确实是人手一本薄册子。

    看来这些奇奇怪怪的考题,都是从这薄册子里拿出来的了。

    正当他还在思考的时候,惠文的话打断了他,轮到他了。

    “小僧如空,是自小被师父捡到寺里的孤儿,没有俗家名字,现在城外宣南坊龙泉寺。这是小僧的度牒。”

    “度牒为真。”礼部官员核验后认定如空所言为实。

    惠文点了点头,对着如空道:“听好了,你的考题是,《法华经》是谁翻译的?”

    如空闻言心里一松,自己这个考题,总算还正常点,于是自信满满的答道:“是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

    如空答上来之后,惠文不咸不淡的称赞了一句:“好,回答得很对。下一题,他翻译的时候,是白天还是晚上?”

    如空差点一口老血喷在惠文脸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事情,这谁能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

    “这……难道是晚上?”

    “《法华经》八万多字,你一个晚上能写得完?当然是白天晚上都有了!回去准备补考吧!”

    如空摸着自己的光头,眉头紧锁的离开了大隆善寺,自己还是低估了考题的难度。

    可出了山门没走多远,刚拐进东边的棉花胡同,却刚好看到胡同里一座老宅院门口,一个锦衣卫贼兮兮的拿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正趴在一个黄袍和尚耳边低声说着什么。

    很快,那和尚点了点头,就从兜里掏出了一锭银子递给了那个锦衣卫,又小心翼翼的接过小册子揣进怀里,打量了下四周没人,才鬼鬼祟祟的沿着胡同墙边拐进了崇国寺大街,没几个呼吸,就消失在了大街上的僧人群中。

    正当如空和尚还在琢磨这人刚刚那个薄册子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又一个中年和尚,头遮斗笠,脚步轻轻的从大街上拐进了棉花胡同,小心谨慎的走到刚刚那个老宅院门口,敲了敲门,很快有人给打开门引其进去,看开门人的身影,却还是刚刚那个锦衣卫。

    如空见状,也蹑手蹑脚的躲在院墙拐角的地方,伸着脖子支着耳朵趴在墙边,结果还真给他听到了这二人在院内的对话。

    “官爷,您说的果然是真的,小僧能通过考核,全靠昨天晚上背了一夜的小册子,这趟是专门来感谢官爷的,这是三十两,您笑纳!”

    “感谢就不必了,你替我问问还有谁想买这册子,一本三十两,保过!都还别嫌贵,你们这些人有一个不合格的,寺院可是要被罚一百两,这小册子可能替你寺里省下一多半的钱!”

    听完院内两人的对话,如空和尚了然。

    竟然有锦衣卫偷卖考题,要放在平日,他还会鄙夷不屑,可现在,他忽然觉得,这锦衣卫做的事,堪称是救苦救难!

    书册卖的贵是贵,可那考题的刁钻程度他可刚刚见识完,饶是他疏通佛经佛法,也很难通过考核,恐怕,真的考核完,能通过的百不存一。

    咬了咬牙,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劝说住持师父出资买下六十本,让龙泉寺参与考核的人,每两人一本,抓紧背诵。

    一开始也想过只买一本,背下来,然后再传授给龙泉寺内的其他师兄弟。

    可惜,考核时间压缩的很急,一天之内就要将京城里所有僧人考核完,也只能人手一本或者至多两人一本,抓紧背诵。

    没过多久,如空带着住持师父从城南回来的时候,二人各自背了一包沉甸甸的雪花银,敲开了老宅的大门之后,不出意外的,很顺利的买到了六十本小册子。

    拿在手上一看,只见册子上写着:“五次僧考,三次模拟”

    ……

    像如空和尚这般买考题的人不在少数,最后在那间老宅中,林林总总卖出去近五千本薄册子,足足十几万两银子,院中那个锦衣卫开心的咧着嘴大笑,之后又叫来一个黑脸校尉,带着几个人才将银子都搬运带走。

    可当成千上万的僧人背诵好了考题之后,大隆善寺内的考核,却忽然被意外的打断了。

    本来坐在丹墀木案后安静喝茶的刘文炳,在目睹了几百个考僧被各种刁钻问题刺激的吐血三升之后,这位刘大侯爷忽然良心发现,路见不平一声吼,在众目睽睽下踢翻了木案,一把将茶壶摔在地上。

    “你们这是什么考核?这不是故意为难人吗?各位大师与世无争,每日吃斋念佛,谨守净土,你们却净问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这是考核佛法吗?”

    “侯爷,我们这是为了考核僧人的综合素质啊?光学佛法没用的,要全面发展啊!”惠文见新乐侯发火,赶忙上前解释道。

    “放你娘的屁!和尚不学佛法,难道学唱戏啊?当着本侯的面就别扯这些鬼话了,一句话,要考核就好好考,别搞这些乱七八糟的,每人默写一篇经文,写对就算通过,就这么定了,再废话,本侯必在表兄面前狠狠的参你们一本!”

    新乐侯刘文炳是崇祯皇帝的表弟,皇帝因为幼年丧母的悲惨经历,与刘家一脉的关系向来十分要好,他都这么说了,在场的僧录司官员,哪还敢造次,只能乖乖的给每个考僧发放了笔墨纸张。

    “侯爷,您看默写哪一篇比较好呢?”惠文小心翼翼的谄笑着问向刘文炳。

    刘文炳摸了摸下巴,好像还认真的思考了一番:“本侯最近在读《地藏经》,也就一万七千多个字,就它吧,全篇默写下来,错两个字以内算通过!不含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