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魏宫莲 » 【034】南齐代宋

【034】南齐代宋

    纵观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权之间的战争,可以发现,当时的战争无论是由南北政权的哪一方主动发起,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秦岭一淮水一线展开,向纵深挺进的极为罕见。

    换言之,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对于中间地带的争夺。

    所渭“中间地带”,是指处于分治双方实际控制区边缘的缓冲地带,也是双方频繁展开拉锯式军事争夺并长期对峙的地带。

    这一地带相对稳定,但也时常会随着南北分治政权实力及形势的变化而推移。

    因此,对峙双方时有进退从而其实际军事控制线也随之相应推移,由此而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两不相属而又两皆相属”的边缘地带,可以称之为“南北争夺与对峙地带”,亦即“中间地带”。

    西晋末年,永嘉丧乱使中原陷于分崩离析的局面。

    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之后,与北方各政权对峙的分界长期维持在秦岭一淮河一线。其后,南北的军事控制线时有推移,但没有太大的变动。

    东晋末年刘裕北伐,相继灭亡南燕、后秦,把实际控制的疆域推进至黄河以南。

    进入南北朝后,刘宋前期与北魏围绕河南、淮北展开了长期的争夺,与北魏之间大致保持了东晋末年的疆界。

    宋明帝泰始年间兄弟阋墙、宗室内乱,北魏乘势攻城略地,淮北之地尽人北魏之手,南方政权所控制的地域退缩至东晋初年的秦岭一淮水一线。

    齐,梁时期,缕续与北魏对峙,基本维持在此边界。萧梁前、中期虽曾一度恢复、推进至淮北,但主要还是与北魏相持于淮水一线,“两国交兵,争沿淮之地者十余年,互有胜负”。

    因此,秦岭一淮水一线就成为齐、梁与北魏争夺与对峙的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对于对峙的南北双方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样以正统自居的南北方政权,实现天下一统的抱负虽然有强弱之分,但守住既有疆土的底线则是一致的。

    而且如要发动打击甚至吞并对方的战争,首先必须夺取对中间地带的控制权,随后才能展开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自刘宋泰始之后,南方控制的疆域大幅度退缩,北强南弱的格局逐渐形成,但尚未达到拥有压倒优势的地步,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还是处于双方拉锯而北方略占上风的态势,而双方对峙、争夺的主战场就是中间地带。

    “自失青徐之后,宋魏交兵于淮、泗之间。”南北对峙遂南移至淮水一线展开。

    刘宋为减缓失去淮北后给南方带来的压力,不得不以重兵驻守淮水南岸一线。

    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徐州落入北魏之手,张永、沈攸之溃败,淮南孤弱。

    淮阴处在淮水南岸,在淮北尽入北魏之后,于泰始五年成为北兖州的治所,并成为与北魏对峙的前沿重镇。

    除了淮阴,寿阳是沿准的又一军事重镇,南北双方也都想控制在自己手中。

    还有襄阳,由于地处南北对峙前线,又是南北交通要道,因而也是南北双方必争之地。

    在整个齐梁时期,淮阴、寿阳、襄阳是位于中间地带的三个军事重镇,夺取了这些重镇,实际上也就夺得了对中间地带的控制权,因而这几个军事重镇就成为南北双方全力争夺的重点。

    大体上,萧齐与北魏的争夺与交锋主要在东线,萧齐要尽力维持对淮阴、寿阳的控制,而北魏则力图从萧齐手中夺取淮阴、寿阳。

    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齐建元元年),魏天子拓跋宏便打着为宋的王刘昶复仇的旗号,于当年十一月下令伐齐。

    命梁郡王拓跋嘉、陇西公拓跋琛、河东公薛虎子分兵三路,征讨南齐。

    当时,拓跋宏还允诺刘昶,灭齐之后让他在江南复兴祖宗基业。刘昶遂以征南将军之职,随魏军一同南征。

    北魏军兵分三路攻入齐境。次年(公元480年)正月,北魏军攻拔马头戌(今安徽蚌埠西),杀太守刘从。又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南岸),被齐徐州刺史崔文仲击败。

    二月,刘昶引北魏军攻至寿阳(齐豫州州治,在今安徽寿县)城下。刘昶在阵前对将士们屈身下拜,自陈家国之仇。

    他言辞恳切,声气激昂,说到激动之处更是涕泗横流,哀感三军。

    据说,魏拓跋嘉与刘昶率步骑号称20万攻寿阳,齐豫州刺史垣崇祖于寿阳城西北筑堰堵淝水,在堰北筑小城,周围挖深壕,使数千人据守。

    魏军攻小城,崇祖决堰放水,魏军攻城之众漂坠壕中,人马溺死数千,魏军退走。

    用水淹之法大破魏军。刘昶见战事不利,遂以雨季将至为由,于同年三月奏请班师。

    七月,南齐角城(今江苏淮阴)守将降魏,魏军再度南进攻齐。

    同年秋,闰九月,北魏梁郡王元嘉率军十万围攻南齐的朐山(今江苏东海县内),被南齐守将玄元度击退。

    至冬季,北魏再派昌黎王冯熙与征南将军恒诞进向义阳、镇南将军贺罗向钟离,两路同时进发。

    淮北自刘宋泰始三年失陷后,其地之民“不乐属魏,常思归江南”。萧道成曾两度镇守淮阴,对此颇有所知,因而多次派遣间谍前往劝诱、煽动淮北居民,于是徐、兖二州民众纷起反魏,牵制了北魏的精力和兵力。

    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正月,,北魏军队再攻南齐淮阳(治今江苏淮安西南),围攻角城(今江苏淮安西古淮水与泗水交汇处)。

    萧道成派遣领军将军李安民等率军救援,齐将李安民、周盘龙等击破攻淮阳、角城的北魏军;垣崇祖亦渡淮水大破北魏军于下蔡(今安徽凤台)。

    魏军大败,死伤以万计。

    而此时淮北的反魏武装尽管有众数万,毕竟难敌北魏的正规军队,虽向南齐求援,萧道成也命李安民督率诸将前往救援,但因赴救迟滞,淮北反魏武装皆被北魏所灭。

    战事渐停。

    太和六年(公元482年),萧道成病逝,齐武帝萧赜即位,并遣使与北魏通好。

    魏齐两国自此进入十余年的和平期,各自息兵养民,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刘昶在此期间,被进拜为仪同三司,领仪曹尚书。

    他始终不忘灭国亡家之仇,声称“大耻未雪,痛愧缠心”,数次请求出镇边州召集遗民,但都被魏天子拓跋宏婉拒。后来,刘昶又升任中书监。

    魏天子拓跋宏执政时期,南齐仅有一次主动攻魏,却引得拓跋弘亲征。

    不过,此战已经是十余年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