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十二章 玄奘西行

第十二章 玄奘西行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那都是后话,细节咱先不提。但有一个故事我们都熟悉不过,那就是如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唐僧西天取经,原型是玄奘西行。

    说起来还有个小插曲,贞观元年的某一天,唐小雅正在哼唱西游记的主题曲,正巧被唐太宗李世民听见了,细细听来还很悦耳,他走到小雅面前问:

    “可以告诉朕你哼的什么曲调吗?”

    唐小雅也是第一次与皇帝这么近距离,些许有些紧张,“西游记…”

    “西游记?”李世民疑惑地看着她,随即来了兴趣,“是谁去西方游玩?”

    “唐僧。”唐小雅道。

    “唐僧?”李世民捋捋胡子,“还有和朕同姓的旅行者?”

    唐小雅也不知怎么回答,“是您给他取的姓,他本名姓陈……”

    “我赐他的姓……”李世民不解,“我素未与他相识,怎么无缘无故赐他姓氏……”

    这时,唐小天碰巧经过,看见李世民和妹妹聊天,便走过去打招呼:

    “陛下,这是小妹,她没有冒犯您吧?”

    “师祖令妹果然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唐太宗夸赞道,“但不知刚才令妹说的唐僧为何人?还说与朕有关系?”

    唐小天哈哈一笑:

    “陛下不知,那唐僧本名姓陈,就是本唐朝人,十三岁出家当了和尚,现在年二十有三,因为想要钻研佛经,周游多个地方拜访多个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有矛盾。越钻得深,发现的问题越多。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弄它个水落石出。”

    “那他现在何处?”唐太宗问,“既然他想去寻学问,有何不可?”

    “陛下莫急,”唐小天道,“就在这几个月,必有讯息。”

    果不其然,在贞观元年八月的一天,有人向政府提出了出境申请,被唐太宗得知。

    “师祖,这便是那陈玄奘提出的出境申请去天竺拜佛求经吗…”唐太宗问。

    “陛下,正是那陈玄奘。”唐小天道。

    “快宣他进殿。”唐太宗高呼道。

    ……

    不多时,一个和尚被朝廷命官带入殿堂。

    这和尚生的好相貌,仪表堂堂,相貌端庄,举止体态优雅,看呆了唐太宗和唐小天两人。

    和尚立刻展开双袖,双膝跪地,叩拜唐太宗,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喜的那唐太宗快步下了龙椅,双手扶起那和尚,问:

    “你叫什么名字,竟生的一副好模样,朕多年没见如此美男子!”

    那和尚双手合十,道:

    “陛下,贫道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甚好,甚好,”唐太宗欣喜道,“今日你我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谢主隆恩。”陈玄奘道。

    “今日我赐你唐姓,改名叫唐僧。”唐太宗道,“御弟你今夜在此住宿一宿,明日我与你践行。”

    “谢陛下。”唐僧谢过唐太宗。

    是夜,唐太宗大摆筵席,为唐僧作践行宴。

    唐小雅,吕小蒙吕小月三人见到真人也呆住了,他们只在电视剧和书籍里听说唐僧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今日,是我结拜的兄弟在唐的最后一天,”唐太宗高举酒杯道,“明天,他就要去西方天竺国拜佛求经,让我们静待佳音!”

    众人也一起举杯,为唐僧践行。

    ……

    第二天早上,唐太宗说:“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的马一匹,送为远行的脚力。你可就此行程。”

    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

    临行前,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

    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

    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

    玄奘又谢恩。因此,唐太宗赐号“三藏”。

    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

    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联奉战之意。“三藏不敢不受。

    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

    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上,莫爱他乡万两金。”

    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唐王驾回。

    唐小天,唐小雅和吕小蒙吕小月四人也目送着唐三藏西去。

    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

    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

    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

    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

    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玄奘西行对于我国佛教的影响是意义重大的,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300多年以来,中印人民都把他视为两国友好的象征。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