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十七章 房谋杜断

第十七章 房谋杜断

    说到初唐最为著名的名相,那当属杜如晦,他配合房玄龄,同心辅佐朝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历史上称之为“房谋杜断”。

    杜如晦自幼聪慧有悟性,喜欢与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

    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对他说:“你有应付事态的才能,应该作为国家的栋梁,希望你能坚持住这份美德。我想先让你做个小官,就是俸禄少点。”

    于是用杜如晦为滏阳县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弃官而回。

    隋朝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挥军杀入长安。

    长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法曹参军,而后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视为亲信。

    而太子李建成见秦王府有非常多的人才,害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向唐高祖李渊建议将秦王府的官员都调到外地任职。

    命令下达之后,被迁到外地的人非常多,李世民对此非常担忧。当时在秦王记室的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幕僚虽然被迁往外地的人比较多,但是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聪慧,能洞察事理,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为镇一方,那用不上他,但如果以后要经略天下,那就非杜如晦不可,只有此人才能帮你大忙。”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的话后才醒悟过来,对房玄龄说道:“你要是不说,差点让这样的人才流失啊。”

    于是李世民向李渊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为官。

    房玄龄算是帮助杜如晦留在秦王府,并没有因此迁往外地,杜如晦很是感激。

    唐武德元年,李渊建立唐朝,同年七月,陇西薛举进犯泾州,李世民率军前往讨伐,但被击败。

    而后薛举突然病死,李世民再次出兵讨伐其子薛仁杲,并让杜如晦等随军参赞军事。薛仁杲兵败投降,后被斩首。

    武德二年,刘武周与宋金刚攻据太原,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前往讨伐,将刘武周击退。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王世充,而王世充又与窦建德联合,杜如晦随李世民先破窦建德,后破王世充。

    李世民在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时,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参赞军事,为李世民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根据杜如晦的判断准确出击,将各地反王一一消灭。

    李世民讨伐各地叛乱,威望越来越高,遭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妒忌,二人与李渊的嫔妃张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结,图谋陷害李世民。

    淮安王李神通以战功获封土地数十倾,张婕妤的父亲私下里找李渊想要那片地,李渊答应他,但李神通以这块地已经先赐给了自己,于是不愿意给张婕妤的父亲,张婕妤却向李渊说是李世民仗势欺人,让李神通夺走了土地。

    而后杜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的府邸,尹阿鼠让家童出来将杜如晦强行拽下马殴打,并且大骂道:“你是什么人,敢过我家门前不下马!”

    之后尹阿鼠却让尹德妃告诉李渊是李世民让杜如晦欺负尹阿鼠。

    李世民向李渊深刻辩解,但是李渊十分宠幸张、尹两人,不信李世民。

    武德四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学馆与杜如晦等讨论经义,而且经常说到晚上。

    但太子李建成却对对此非常忌惮,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能让人担心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于是李建成上言李渊,将房玄龄与杜如晦逐出京师。

    临行前,李世民与二人相见,暗自垂泪:

    “你们是我最好的伙伴,如今你们被逐出京师,我却帮不上忙,实属惭愧。”

    房玄龄杜如晦安慰他:

    “当你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再回来的。”

    于是,他们就此别过。

    李世民目送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回到自己的寝宫,又暗自垂泪。

    唐小天和唐小雅,吕小蒙吕小月四人来到李世民的寝宫,知晓李世民的苦闷,便来安慰他。

    “世子不必烦恼,”唐小天道,“房玄龄杜如晦乃奇才也,得其一可治天下,如今你二者皆得,那么就掌握帝业的基本脉络,可助你夺取王权。”

    唐小雅三人也说自己经历过的趣事取乐李世民。

    李世民心中微微动容,笑道:“谢谢你们开导我,他们我一定会再次召回京师。”

    时间转瞬即逝,五年后。

    武德九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遭到拒绝,于是派人刺杀尉迟恭,失败后李建成上言李渊将尉迟恭打入大牢。

    李世民将尉迟恭保释出来后,尉迟恭打听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于昆明池对李世民不利,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立刻去找李世民,让李世民先发制人,但李世民因自己与李建成是亲兄弟,所以犹豫不决,尉迟恭劝谏李世民不能以小仁而废社稷大义,并表示如果李世民不做决定,自己将和长孙无忌逃离,但李世民还是拿不定主意,尉迟恭又与侯君集日夜劝谏。

    这时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派长孙无忌秘密将二人召回,但二人被李渊逐出京师,私自回京就是死罪。

    李世民于是取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尉迟恭带房玄龄与杜如晦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

    经过与房、杜二人的谋划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

    事成之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

    十月,李世民论功行赏,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

    之后便进入贞观年间。

    贞观二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杜如晦在任内非常称职。

    贞观三年,因发生大旱,李世民让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于名山大川祈雨。

    同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旧管理官员的选拔,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

    建立台阁规模以及表彰人物的事情,都是由房玄龄与杜如晦所定。二人在当时获得的赞誉非常高,称为良相。

    贞观四年,杜如晦染病,于是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职给他发俸禄,但李世民还是非常担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

    但杜如晦最终还是病死,终年四十六岁,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

    杜如晦死后,李世民作诏书于著作郎虞世南说:“我和杜如晦之间情义深重,今杜如晦不幸病逝,追念他以前的旧功,我非常伤心,希望你体会到我的意思,为杜如晦制作碑文。”

    后来,李世民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不禁感到伤心,哭着对房玄龄说:“当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但是赏赐只能给你一个人。我听说鬼神什么的害怕黄银,我再拿一条黄金带,你带到杜如晦的灵房去吧。”

    贞观五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经常梦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给家里的赏赐还和之前的一样。并且封杜如晦儿子杜荷为郡公。

    贞观七年,李世民下诏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杜如晦位列第三。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