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二十四章 李淳风造浑天黄道仪

第二十四章 李淳风造浑天黄道仪

    贞观七年,乃李淳风最为自豪的一年,他打造了浑天黄道仪。

    李淳风何许人也?浑天黄道仪又是何物?

    李淳风,道士,道号黄冠子,岐州雍县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是《推背图》的作者之一。

    隋仁寿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

    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611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

    浑仪是古代观测天体位置和运动的重要仪器。

    唐太宗贞观初年,李淳风“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

    在历法计算中,要按黄道度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才能既简便又精确地算出朔的时刻、回归年长度等重要数据,于是他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制造按黄道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浑仪。

    唐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制造李淳风所设计的浑仪。

    贞观七年,此仪制成。据《新唐书》卷三一记载,浑仪为铜制,基本结构是:“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

    浑仪的十字形“准基”是一种校正仪器平准的装置,它是根据后魏晁崇、斛兰发明的浑仪上的“十字水平”制造的,采用这一装置可以提高仪器的观测精度。

    浑仪三重中的外重叫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即子午环、地平环、外赤道环,上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内重叫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极北树北辰,南矩地轴,傍转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

    可见四游仪包括一个可绕赤极轴旋转的四游环和一个望筒(即玉衡年),望筒能随四游环东西旋转,又能南北旋转,可指向天空任一位置,测定星体的赤道坐标。这两重的基本结构在孔挺的浑仪上已经有了。

    李淳风对浑仪的重大改革在于:在外重六合仪与内重四游仪之间,嵌入了新的一重——三辰仪。

    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天宿距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

    北宋沈括说:“所谓璿玑者,黄赤道属焉。”

    可见三辰仪中有黄道环、内赤道环,还有白道规,即表示月球轨道的规环。三辰仪也能旋转,它是为了实现按黄道观测“七曜所行”而加上的。

    李淳风的浑仪仍然是一个赤道式装置,它除了可测得去极度、入宿度(即赤经差年)、昏旦夜半中星外,还能测得黄经差和月球的经度差等,只是测得的黄道度不准确,所以它只能部分地解决按黄道观测七曜所行的问题。

    浑天黄道仪制作完成当日,唐小天带着妹妹唐小雅和吕小蒙吕小月前去一睹为快。

    唐小天佩服古人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还能做出如此影响深远的仪器,当今的年轻人经常喊苦喊累,真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他们穿越过来那不出几日便饿死了。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李淳风获封昌乐县男,又与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审定并注释《十部算经》,颁行于国子监。

    这部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学教材,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学校中沿用多年,且是考核技术官吏的一部重要书籍。

    闻名中外的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暅定律”就是李淳风注释《九章算术》时,介绍传播开的。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风根据近40年的观测、推算,认为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漏洞百出,要求废除,另造新历,得到唐高宗的支持。

    他根据隋代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并有所损益,借鉴其先进的计算方法完成新历,并很快应用,称作《麟德历》,并传入新罗(今朝鲜)。

    又经过长期观察树木被风吹动的状态,在其所著的《乙巳占》中,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世界上给风划等级最早的人。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李淳风一生著述颇丰,除《五代史志》,还有《乙巳占》、《皇极历》一卷、《悬镜》十卷、《文史博要》、《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十几部,并对《齐民要术》、《本草》等几十部书籍进行过校注。为中国的多个学科提供了贡献。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还称他: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