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二十九章 唐建南北衙,长孙皇后离世

第二十九章 唐建南北衙,长孙皇后离世

    六一八年,李渊入长安,下令沿用隋府兵制。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府兵制进行调整,设立十二卫和太子东宫六率为府兵的中央管理机关。

    唐代中央官署因在南衙办公,故称南衙或南司,十二卫属南衙,由宰相负责,所以又称为南衙禁军。

    而元从、羽林等禁军起初没有专门机构,多由皇帝通过宦官或武官亲领。

    宦官居禁苑内,与南衙相对,故称北衙。禁军常屯驻北门,所以称为北衙禁军,主要负责皇宫宿卫。皇帝通过兵部掌握了十二卫与六率所统府兵的发兵权,从而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这对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南北衙的建立也标志着封建军事管理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唐代分禁卫军为南北衙,南衙即十六卫,属于府兵系统;北衙为禁军,出于召募,由皇帝直辖。

    禁卫军之所以要分为两个系统,是使它们互相牵制,便于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为达到此种目的,在制度上有如下的规定:一是宿卫任务的交叉。《新唐书·兵志》记左右羽林军“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与卫府的内仗交错在一起。而且北衙禁兵也可以参杂到南衙中去上番,象隶属于北衙的飞骑,通过敕书也可以直宿内衙。

    二是南北衙将领之间的相互渗透。卫府将领可兼禁兵之职,如韦待价以右武卫将军兼检校东羽林军事;张延师以左卫将军典羽林屯兵前后达三十余年。

    中下级军官的相互渗透,情况更多,如薛仁贵以云泉府果毅奉命北门长上;马延徽为东宫鹤台府右果毅而赴羽林军为长上。

    三是南北衙严格区别系统,不让臣下有同时指挥南北衙的权力。禁兵直隶皇帝,或由太子专统,南衙不得干预。

    只有到南衙十六卫削弱,失去了南北禁卫军力量的平衡,禁军又归宦官掌握之时,才出现了宦官挟持君主的局面。

    众所周知,南北衙禁军名字上有一南一北之分,北军主要是驻守在长安北面的皇家禁苑的,而南军则是驻守在皇宫南面以及皇城的。

    但凡事往深处想,北衙禁军我们之前提到是守卫皇家禁苑的,所以它是“卫宫”的,南衙禁军是守皇城的,所以它是“卫城”。

    虽然说对于“宫”,也就是最高统治者而言,北衙禁军是很重要的,但是实际上其实南衙禁军远比北衙禁军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守卫整个长安城的,功能更为广泛,而且也只有在守卫好长安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保护统治者。

    南衙禁军是“卫城之军”,在唐朝初期,南衙禁军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在一个封建帝国,受到皇帝的信任就等于拥有了全世界,而南衙禁军无疑就是拥有了全世界,除了正常的保卫城池安全这一基本任务以外,还要保卫皇宫。

    南衙禁军分为八个大类,即威卫、武卫、骁卫、领军卫、金吾卫、监门卫、千牛卫,这八个各有左右,构成十六卫。其中前面十二卫是负责皇城安全,左右监门卫与左右千牛卫更偏向于是宫中侍卫。

    我们都知道吕小蒙之前已经当上了吏部总管,如今被高管认作干儿子,成为了南衙禁军千牛卫的一员。

    千牛卫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说出来肯定令人闻风丧胆。

    都说名字是一个军队的灵魂,“千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之中,也与一个小故事有关,那便是庖丁解牛,《庄子》中说庖丁这个人,“所解数千牛”,但是刀却像是新的,这一边是在夸奖庖丁的技艺高超,另一方面,这个刀的质量也很好啊,于是后来,有些皇帝为了讨一个好彩头,就把自己随身防御的刀给叫做了“千牛刀”。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作为皇帝贴身保镖的千牛卫们,其实本身就是皇帝们越磨越锋利的一把“刀”,一边能够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也能够随着自己的心意,去攻击敌人。

    当时的千牛卫选拨,皇帝不仅要求他们武力爆表,选取人员还只局限于“高荫子弟”,也就是贵族子弟的孩子,甚至连颜值也不能够低,必须要“姿容美丽”。

    这也是吕小蒙能成为千牛卫一员的原因所在,高管认他为干儿子也算是满足了“高荫子弟”的条件,加之他武功高强,相貌端正,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总之,这群人“花钿绣服,衣绿执象”,十足的富贵,所以对于皇帝来说他们不单单是唐代皇帝的保镖,更是皇帝的面子,是皇帝的仪仗队。

    贞观十年,一件事让唐太宗痛哭流泣,七月,和唐太宗相濡以沫的长孙后去世了。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

    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时,无意间在衣不解带照顾自己的妻子衣物中,摸到一个硬物,打开一看,发现是一包毒药。

    李世民大惊失色,问为什么随身携带毒药。

    长孙皇后流着眼泪,深情地说:“如果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不活了!“

    听了这话,李世民感动得泪流满面。回顾他与妻子的经历,他抓住长孙皇后的手,说:“有妻若此,夫复何求“。

    长孙皇后去世的消息传到唐小雅和吕小月耳边,两人放声大哭。长孙后在时,常与二人相处甚欢,每每与之聊到夜半三更,长孙后喜欢这两个美人,将她们当做自己的女儿,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备一份给二人送去。

    唐小雅叹息不已:

    “她才三十余岁,却英年早逝,实属可惜。”

    随即二人又去长孙后墓前吊唁,又痛哭了一场。

    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

    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