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食神的太阳花园 » 第十四章 记载中的国宴

第十四章 记载中的国宴

    公元前506年

    这一年,吴王阖闾拜将伍子胥,率军伐楚凯旋而归。

    在大军班师回朝的时候,吴王大喜之下将吴国都城的主城门阊阖门改名为‘破楚门’,在此迎接凯旋将士。其本人御驾出迎,在破楚门外大摆筵席,宴请诸军。

    据记载,吴王宴请犒劳军士,用的正是‘鱼脍’,即后世的生鱼片。在这片广袤平原、河泽灌溉的鱼米之乡,鱼脍宴便是吴国的主要国宴形式之一。多用于重要庆典、举国同庆之时。

    孙若涵的厨刀飞快,他出餐很快,但排队的食客源源不断,百多斤的金枪鱼已经用去了好几条,队伍依然看不见尽头,仿佛永无止境。

    孙若涵却并不焦急,反而沉浸其中。连续四个多小时的工作并没有给他太多疲惫感。如果需要的话,曾经只为布置好一场宴席,他甚至尝试过7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厨师本就是一个高体力消耗的行业,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很可能会支撑不住。

    他讨厌身为烹饪协会会长、国宝特厨之后的繁文缛节,却从不讨厌做菜。只要有食客需要,身为厨师的他就不会放下厨刀——直至耗尽食材。

    边熟练地操作着,他还有余暇说话:“生鱼片可从来不是日本的东西。或许说起源于吴国也不太准确,早在周朝,中原之地就有食用鱼脍的记录,不过有记载的,在吴国这片渔泽之地,曾经确实以重要的国宴菜式而载入史册。所以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日本的文化。”

    这些其实肖辰也知道,华夏是如此庞大体量的一个文明国度,周边日本、朝鲜等小国,长久以来本就深受影响。

    除华夏之外的古文明早就湮灭数千年而不可考,所以全世界那些国龄在千年之内的新兴国家,大多数都可以将自己‘有史以来’的文化视作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那些湮灭在风沙中的‘原主’早已无法说话。以此来看,身在亚洲的国家都是不幸的,因为在他们周边有这这么一个如此悠久、在这颗星球上唯一自七千年前就出现农耕文明并延续至今的国度。

    这是人类的奇迹,但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对文明追本溯源,周边国度的衣食住行各种文化习俗,绝无法避免与这个庞大的文明产生交集。他们的‘有史以来’,只是华夏的昨天。

    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一个个斑驳的历史,就像时光长河之上的纽带,无论周边的国家提出任何‘有史以来’的传统,几乎都能在这条纽带上找到相应的痕迹。

    生鱼片同样如此。

    生鱼片并不是什么复杂的烹饪方式,除去鱼鳞、鱼皮,去掉鱼骨,配上少许佐料就是一道佳肴。在日本,因为鱼肉看着都差不多,为了便于区分,撕下的鱼皮会重新刺在肉身上,便于食用时分辨种类,于是有了‘刺身’的名字。

    如此来说,‘刺身’确实是日本人发明,但发明的也只是个名字而已。因为在那之前,它叫做‘鱼脍’,即使需要文字记载去佐证,也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现在说到刺身,国际上都会认为是日料,就连我们自己不也都是这样认为吗?”肖辰道。他并非不知道鱼脍的历史,只是这早已在国际上有定论的事,有时李逵并不一定能胜得过李鬼。

    说到生鱼片,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日料店,这早已是约定俗成。

    孙若涵不答而是反问道:“韩国人抢先注册了端午节,所以粽子就是人家的了?”

    有多少我们曾经不屑一顾的‘糟粕’,却被别人视为珍宝。说来可笑,我们自古流传至今的端午节,要到2004年被韩国注册为文化遗产,才想到认定为法定国假日去争取国际的认同。

    如此说来,我们每年端午能放假,还得‘感谢’韩国人。

    孙若涵再次切好一盘鱼脍,没有交给谢婉蓉去装盒,而是递给了肖辰。

    “尝尝,告诉我,这是日本的刺身吗?”

    若是之前,面对这样一份蕴含强烈‘特质’的高等菜肴肖辰是绝对不敢染指的,只怕再次被动摇厨心。不过在尝过一次那名为‘春晖香馆’的菜肴的情况下,他还是伸手,接过了碟子。

    孙若涵没管他,继续处理下一盘鱼脍。

    海鱼特有的新鲜气息,带着诱人又浓厚的气味,让肖辰不自觉咽了口唾沫。

    这是一份中腩,来自金枪鱼的腹背,丰腴度相比大腩稍差,但口感的丰富程度却更高,复杂的口感更带着一些奇妙的变化。

    仅用眼睛去观察,那水晶色泽的切面就足够让人被诱惑。肖辰犹豫了一下,见孙若涵依然在专心烹饪没有理会自己的意思,他定了定神,下决心的用筷子夹起一片。

    面对这样的佳肴,大概没有人能抵挡诱惑。

    鱼肉从口腔接触到舌头,有些冰凉,又带着丝滑的细腻。那份冰凉被舌头包裹住后,很快就化作暖意。

    然后是一口嚼下——肖辰气息一滞。浓烈的海味仿佛潮水瞬间将他覆盖,就如被迎面而来的海浪拍打,坠入了深海之中。口舌、鼻腔被海水涌入,直至淹没过头顶,又被立刻向海底拽去,带来的身临其境的坠落感。

    糟糕,完蛋!

    肖辰暗道不妙,他意识到自己的厨心一瞬间被俘获了,比曾经那次误尝‘国宝特厨’的菜品更彻底地多,毫无抵抗能力,甚至连抵抗的想法都无法生出。

    这一口菜肴,远比他今生所尝试过的任何菜肴都可怕。他毫不怀疑,自己会就此被困在深海最深的海沟之中,永世无法超脱。他本人十多年来构筑的厨艺理念的壁垒,在这比世间最锋锐的矛更锋锐的强烈质感下没有丝毫用处。

    但他的思绪仅在一瞬之间,或许只是毫秒记的刹那,某种无法直言的变化突然诞生了。

    不是单纯的口感,也不是气味,同样不是根植于大脑观感中的直觉,而是更立体的,把所有的感觉都交融在一起而诞生的类似于物理学所称的‘奇点’。有一种无法区分有形还是无形的触感毫无预兆的出现了。

    被海水禁锢的感觉一瞬间被撕开,简直是毫无道理的蛮横,却给人酣畅淋漓之感。之前的禁锢多么窒息,此刻的回味就多畅快。仿佛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堂堂正正的王者之师。

    烈烈旌旗,拥着凯旋而归的将士。带着大破敌军、国威远扬的声势。

    或许是之前孙若涵提到的国宴给了肖辰预设的引导,让他脑海中不自觉的构建出了具体的意象。这用美食营造的,是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画面。

    这是灭楚之战!形象的出现在他面前。

    那时的伍子胥是如此的意气风发。因父仇而投奔吴国,只为让楚国付出代价。为了掌握兵权,他举荐了好友专诸,明知必死将专诸推到舞台之前,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只为将支持灭楚的公子光(阖闾)推上王座。

    一切与他预料的分毫不差,十多年的谋划,一朝终于带着吴国的兵甲大军压境,最终将楚国推入深渊。

    复仇的感觉就像美酒般浓烈。世人皆知,阖闾驾崩后夫差继位,伍子胥最终未得善终,在吴国破灭之前自刎于阊门前。但此时的他正是人生最鼎盛之时,万般夙愿一朝达成。父仇得报,又位极人臣,带着显赫的战功来到阊门下,接受国君的犒赏。

    奏乐,起礼。

    这是一场国宴,属于胜利者的庆典。一盘盘的鱼脍端上,配上陈年美酒,无论王上、将军,还是士兵,在这个时刻都可以尽情欢庆。

    【这是日本的刺身吗?】

    不,当然不是,这是属于两千五百年前的盛宴。是在史书中只剩下枯燥文字的几行记载。没人关心,早已在漫长到足以湮灭多个文明的时间中连回忆都不曾留下。

    所以刺身成了日料,成了日本引以为豪的代表性文化。

    被我们遗忘的,邻国当做至宝一代代传承。

    吴国被越国所灭,在那场灭国之战中,大量吴国的王公贵胄驾船出逃,有部分东渡瀛洲。当时的瀛洲岛上是否有文明尚不可知,但这些吴国的后裔在此休养生息确实带去了吴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甚至是语言习俗。

    “现在都讲究创新,什么分子料理、量子烹饪,但如果连自己祖先的东西都没找回来,这样的创新也只剩下一时取巧的‘网红’罢了。”

    文明是一棵大树,需要粗壮的根部以支撑,否则叶片再绚丽也只是短暂的景色。

    “我们如果就这样丢弃的话,其实被别人学去,成为别国的文化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这些文化还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存在,但这种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不觉得悲哀吗?”孙若涵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认真的看着肖辰,“这些事,至少在饮食文化这一面,是烹饪协会无法推卸的职责。可以交给你们吧?”

    肖辰无法理解这位神秘大厨此刻说话时的感情。

    孙若涵曾经为了这件事拼搏了十年,在那十年的时光中几乎抛弃了所有,‘美食秘境’是无法想象的逆天机遇,但同样是他因此而承受的沉重责任。

    但这一次他放下了。

    当时的成功,创造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但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美食秘境’吗?

    不,那简直是对华夏这个国度的侮辱。美食秘境不是必须,而他孙若涵,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华夏大地上数以千万计的每一位厨师。任何一个人都能被取代,唯一不能被取代的只有文明本身。

    两千多年的文化积累,它本来就有如此底蕴,仅仅是因为‘美食秘境’开辟了一条捷径,即使没有它,十年不够二十年,二十年不够三十年,它依然会屹立到世界之巅。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无论是来自非洲还是欧洲,法国还是印度,从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到赤道雨林的部落,每一位老饕都为能尝到一口地道的中国菜而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