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归明 » 第十九章 出了点小意外

第十九章 出了点小意外

    “别吃那玩意了,老爹给你准备了好东西。”李寿成兴奋地拉过李维,一脸神秘。

    婉儿将一道热气腾腾的煲锅端上了桌。

    “这是什么?”

    李寿成没有直接回答,反倒摸着下巴卖起了关子。

    “儿啊,你可知当下京师的时鲜都有哪些?”

    那肯定不知道啊,李维心想,我哪有闲工夫关心这些事啊。

    “须知要吃时鲜,这排第一位的必是冬笋,然后银鱼,鸽子蛋,麻辣活鱼,还有江南的各种柑,各种橘;第二是吃咱京师的特色。”

    “那咱京师的特色是什么呢?”李维顺嘴问了一句。

    “那就是过年常吃的烧鸡,烧鸭,烧鹅,烧猪肉,当然少不了冷片羊尾。还有云南运来的莴笋,东海运来的各种海鲜,燕山一代的栗子。”

    李维由衷地感叹:“老爹你真不愧是个地道的吃货。”

    他似乎明白了,难怪李家能欠那么多钱,都花在嘴上面了吧。幸好,老爹不爱去勾栏尝鲜。

    李寿成笑眯眯地打开热煲的盖子:“儿啊趁热吃,有桩事儿,边吃边与你说。”

    望着煲锅里热气腾腾的食材,一股失而复得的欣慰,就像这煲里不断泛起的气泡,在李寿成心中咕嘟咕嘟地浮起来。

    经历了巨大变故的惊慌失措后,他本以为李家遭此大难定是万劫不复了,不想这么快居然又有了一席安居之地。更重要的是这全靠了儿子!昔日只知荒唐耍闹的臭小子突然变得如此成熟懂事,可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难道不该小小庆祝一番吗?

    李维有心先问李寿成要说的是啥事,可耐不住他反复催促,于是伸筷夹起一片不知是什么的鲙,放入口中。

    这一口让他忍不住眯起眼睛,鲜香浓郁,着实美味!

    “这是啥菜?味道不错啊。”

    李维来了兴致,又夹起了一筷子放进嘴里。口感有点像菌菇类,又有点像鲍鱼。

    “那是,这道菜可是当年嘉庆皇帝过年时最爱吃的,为父已经参悟了精髓。”李寿成摇头晃脑,颇为自得。

    “此菜名叫‘混炖’,就是把各种食材放在一起炖煮。这其中都有哪些食材呢?有海参,鲍鱼,有鲨鱼筋,肥鸡,还有猪蹄。你看看全是带补的东西,炖在一起,如果再加上笋那是神仙才能享用的佳肴,可惜买不到鲜笋。”李寿成掰着指头一一细数。

    这不就是现代的佛跳墙嘛,看着煲中诸多贵重食材,李维心中突然腾起一阵不详的预感。

    “等等,这些食材从何而来?”

    “自然是买的。”

    “兴来!”李维大叫一声,一家子的生活费他可是都交给了兴来打理。

    “少爷,不怪我,是老爷非要的……”

    “老爹!这可是咱家所有的花销。”李维悲愤交加。

    “啊,人活于世,什么都能将就,唯有吃饭不可将就。”

    人生怡然自得,得趣不在多。天南地北,食材具足。享受美食,才是生活之道。美食,就是李寿成的人生哲学。

    “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您还怡然自得,生活之道呢,拿啥道啊……”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二百两银子,退了租户租金,赔偿了损失,还了七七八八的欠款,再享受了这顿盛宴,一分不剩了。

    这一家四口一只猫五张嘴,喝西北风啊?

    “爹知道家里难,就这一回,一回,爹一心就想着让你尝尝,这两日你都没好好吃饭,都瘦了,爹心疼啊。”李寿成惴惴不安地解释。

    他一大早特地让兴来去买回了新鲜食材,又让婉儿照着他说的法子忙活了一上午,就想赶着午膳让儿子吃口好的。

    难怪了,李维就说怎么讨债的像约好了一样排着队上门。原来是这俩货如此高调地买这么多昂贵食材,就差拿着大喇叭喊有钱了。

    雪上加霜啊!

    见李寿成一脸惶恐不安,李维心里一软。算了,气归气,好歹人平安。

    买都买了,做都做了,不吃也浪费。

    “算了,都过来吃吧,还有老爹你,趁热!”李维招呼婉儿和兴来一起过来,又让李寿成趁热,“刚刚说有话要说,说吧。”

    李寿成却给自己倒了一碗黄酒,捧着碗,竟然一饮而尽。他酒量一般,一大碗下肚,已有点醺醺然:“儿啊——,家里的事拖累你啦。爹想着,案子衙门在查着,如今你也该回学塾上学了。唯有学得圣贤书,将来考取功名才是正经出路!”

    “哦……”

    “爹知道你素来不爱念书,儿啊,难为你了!咱家现在没了产业,又没有地,你如果不求功名,一辈子生活没有着落啊。”

    李维挺意外的,李寿成经过家庭重大变故,终于脑筋开窍,懂得开始想正经事了。

    古今阶层跨越其实套路没什么差别。出身寻常商户,拿什么和士族之家比?

    士族之家家世显赫,人脉广阔,寻常人家怕是花上几十年去追赶,都追不上。也正常,人家祖辈拼搏留下的,后辈继承好处理所当然,没什么好说的。

    而他现在就是个破产商户,没根基,没家世背景,也没人脉,想要出人头地,实现阶层跨越,就只剩下一个很渺茫的机会。

    那就是科考。

    说机会渺茫,是因为科考门道极多,疯狂内卷,不过好歹算是个可行的途径。就好比一张入门券,只有先进得门去,才有机会跃上更高的阶层。

    明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行省一级的考试,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才有了进京跃龙门的资格。

    而要取得乡试资格,就得先通过童试。

    童试又分县试和府试两个阶段,由县府两级举办,算是明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

    所以,李维,一个明史博士,现在要回炉小学从县试考起……

    县试在每年二月份考试,如今只剩下不到一个月时间,相当紧迫。李维得一边查案,一边抓紧备考事宜。

    但眼下最紧迫的还是得先解决生活费的问题。如果今天他寻不到来钱门路,明天家里的五口可就要挨饿了。

    饭都吃不上,还谈什么跃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