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万吏 » 第四十一章 虽正不合

第四十一章 虽正不合

    佟秉清听见佟秉元同自己抱怨儿子,只是淡淡一笑,不显山不露水地夸赞道,

    “不会罢,年节里我瞧着二侄儿恢复得不错啊,说起话来比从前稳重,考虑事情也面面俱到,没看出有哪儿不好啊。”

    佟秉元看了佟秉清一眼,端起碗来喝了口甜汤,道,

    “二弟,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知道你素来看人最准,又唯恐自己‘一叶障目’,这才特意来问你。”

    佟秉元放下碗,抬起头来,认认真真地问道,

    “二弟既然没看出哪儿‘不好’,那有没有瞧出哪儿‘不对’呢?”

    佟秉清淡笑着反问道,

    “哪儿不对呀?我真没看出哪儿不对啊,大哥要觉得二侄儿哪里不对,不妨先说出来,我替大哥做一回恶人,好好地骂一骂这个不肖子。”

    佟秉元摆了摆手,道,

    “说不肖也不至于,这钊小子就是有点儿……”

    佟秉元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勉强从腹中寻出一个自认为妥帖的形容词,

    “不接地气。”

    佟秉清笑了一下,问道,

    “二侄儿又怎么了?”

    佟秉元一五一十地数落了起来,

    “譬如这次旱灾,我在家抱怨朝廷拨的粮明显不够分,你猜钊小子问我甚么?”

    “问你甚么?”

    “他问朝廷为甚么不能牵头号召南方百姓捐钱捐物去支援山西六十万饥民?”

    佟秉清疑惑道,

    “咋没捐呢?山西不是有晋商一直在捐社仓和义仓吗?还有些个晋商在家乡开了善堂施舍粥米呢。”

    “不然朝廷咋对晋商这么客气呢?要没这些晋商一直在家乡捐济,单凭那些个吃俸禄的藩王宗室,都不用白莲教去妖言惑众,山西早就造反了。”

    佟秉元“嗐”了一声,道,

    “钊小子那意思不是让晋商这种富民捐,是要朝廷发动除灾区以外的所有百姓捐款。”

    佟秉清笑了起来,

    “那不就等于让江南百姓捐款吗?西南现在也不太平,前两年啊,那刘綎和邓子龙正在云南和东吁国的缅族战得难舍难分,打败莽应里后才消停了一会儿。”

    “西南战事起伏不断,云贵一带又一向是黔国公的地盘,哪里会让百姓拿出钱来赈济北方呢?”

    佟秉元赞同道,

    “说得就是啊!钊小子还说甚么‘共克时艰’,我听着就好笑咧。”

    “你说江南百姓也是百姓,人家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地种三季熟水稻,收成得来的粮还要交这么重的税,咱北方人咋好意思要人家跟咱‘共克时艰’?”

    佟秉清道,

    “二侄儿这想法不对啊,咱们老百姓平时交这么多税,咋一遇灾还要老百姓捐这捐那的?”

    “朝廷现在赈灾粮不够,那是皇帝平时花得太多,朝廷要号召老百姓捐款,还不如让都察院多上几道折子,劝谏皇帝节省一些,少干些劳民伤财、中看不中用的事儿。”

    “我听说这年前百官致词称贺万历十五年春,皇帝赐百官在午门外吃春饼就吃掉不少银子,我寻思这京官也不是没吃过春饼啊,咋年年吃春饼到灾年还接着吃呢?”

    “二侄儿也不想想,这边皇帝和京官在顺天府里胡吃海喝,那边江南百姓从自己牙缝缝里抠出口粮来赈济北方,这安排合理么?”

    “就是当年忽必烈征南宋的时候,对江南百姓也没坏到这种厚颜无耻的地步啊。”

    佟秉元道,

    “对嘛,而且罢,要是一有灾就要老百姓捐款,这捐来捐去的不得捐成习惯了?”

    “万一以后朝廷一粒赈济粮都不拨,一张口就要咱们老百姓互相‘共克时艰’,那山西六十万饥民岂不是要活活让这‘时艰’给‘克’死了?”

    佟秉清劝慰道,

    “我觉得二侄儿也不全是这意思,他可能是觉得咱们老百姓比朝廷能耐,比朝廷能节省出钱来,这也不算甚么大错儿。”

    佟秉元抿了抿唇,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其实罢,我也不怪钊小子老说出这些没边没际的话来,问题是我让他当家他不想当啊!”

    “小年那会儿,二弟你给他介绍那薛文贞条件多好,好么,他瞧不上人家,这年节里趁着走亲戚啊,我带他把十里八村的闺女都相遍了。”

    “他倒好,嘴上把人家姑娘夸成一朵花,满口的‘高攀不上’,实际没一个能入他眼的。”

    “相到后来那则小子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开口问他二哥到底想找个啥样儿的,你猜钊小子咋说?”

    佟秉清奇道,

    “二侄儿咋说啊?”

    佟秉元一字一顿、满脸困惑地回道,

    “他说,‘我想找个能和我说得上话的媳妇’。”

    佟秉清追问道,

    “那咋样才算是‘能和他说得上话’呢?”

    佟秉元一拍桌角,道,

    “对啊,则小子也这样问他,你猜他又咋说?”

    佟秉清问道,

    “二侄儿又咋说?”

    佟秉元道,

    “钊小子说,得像腊月二十三那天,那个薛文贞同二弟你那样讲话,就算是‘说得上话’了。”

    佟秉清莫名其妙,

    “啥?二侄儿说这话是啥意思?我同他二婶挺好啊。”

    佟秉元用力地点了下头,附和道,

    “对啊,你说钊小子他怪不怪?要按照他这要求,我就算想法儿给他去相亲大明公主,他也瞧不上人家啊。”

    佟秉清“嗤”地一笑,道,

    “二侄儿这份想不开的,这真过起日子来,夫妻之间哪儿来这么多话啊,这皇帝和皇后同住一个紫禁城里,天天也没那么多话可讲啊。”

    佟秉清顿了一顿,又百思不得其解道,

    “再说……我要真看上了那个薛文贞,我还把人介绍给我侄子干啥呢?直接趁着年节衙门无人之时把她兄弟弄死在牢里,然后把她往房里一捆不就结了吗?”

    “那时候我纳她不但不用花钱,等到现在上头一发榜文,我还能往她兄弟头上扣一个‘白莲教教徒畏罪自尽’的帽子,说不定朝廷还要反过来给我发赏银呢。”

    佟秉元赞同道,

    “对啊,则小子当时也是这么跟他二哥解释的,但是钊小子他就是不理解啊。”

    “他非觉得二弟你跟弟妹没有话说,跟那个薛文贞有话说,我也是很纳闷啊。”

    佟秉清更加莫名其妙,

    “不是,问题是我就算看上那个薛文贞了,也想办法纳了她了,我纳她之后跟她也不可能这么多话啊。”

    “说句不好听的,她要成了我小妾还敢像腊月二十三那天一样跟我说话,看我不一耳刮子抽上去,没打死她就出鬼了!”

    佟秉元又一拍桌子,

    “是嘛!所以二弟你说钊小子他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啊?”

    “自从他那病好了以后,简直就跟灵魂出窍似得油盐不进,就好像……好像跟咱们不是同一片土地上长起来的人一样。”

    佟秉清想了一想,精辟总结道,

    “我觉得二侄儿像一个‘外宾’。”

    佟秉元一击手掌,道,

    “对!就这意思!他就是一个不接地气的‘外宾’!”

    佟秉元担忧道,

    “二弟你说,像钊小子这种‘外宾’,我敢让他去替官老爷们办差吗?”

    “他这个人的做事逻辑就跟咱们不大一样,而且说也说不听,要让他去用‘捐’来的善款银办筹建书院的差事,我还真怕他给咱们佟家惹上甚么大祸。”

    佟秉清笑道,

    “不至于,不至于,大事儿上二侄儿的头脑还是清楚的嘛。”

    佟秉元道,

    “清楚个啥呀?二弟你是不知道,自从那个薛文质上门拜访过之后,钊小子就满心琢磨着要去秦王府当差。”

    “我是真怕他被人骗,你说给人家骗点儿小钱也就算了,万一不小心把命也给人稀里糊涂地骗去了,我就是立刻去秦王府门口替他喊冤都来不及啊!”

    佟秉清笑道,

    “上回大哥来茶馆就同我说过那薛文质的事儿,我倒觉得秦王府没那么凶险,就算银矿不好沾,可去王府当差也不一定必须要碰那银矿啊。”

    “再说了,他们兄妹不还有落户的事儿要求着咱们吗?薛文质非说要等衙门开始统计灾民人口的时候再上门,笃定了是想拿落户作为交换条件的。”

    “既然落户是交换条件,那秦王府的差事未必不是一件美差,退一万步讲,万一二侄儿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兄妹就不怕咱们把银矿的事儿向朝廷捅上去吗?皇帝可正缺钱赈灾呢!”

    佟秉元思忖片刻,谨慎问道,

    “二弟,你觉得薛文质那人怎么样?”

    佟秉清撇了撇嘴,笑道,

    “我觉得是不怎么样,不过丘八在军营里待久了,出来都是一个模样。”

    佟秉元还是不放心,

    “不怎么样的人哪里有本事替人往王府里寻一份美差?我看这事儿挺悬。”

    佟秉清笑道,

    “大哥未免操心太过,二侄儿既不适合在衙门里办差,那现在有机会去秦王府看看也不错。”

    “从某种程度上讲,秦王和二侄儿一样,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外宾’,说不定这两人碰到一处还特别投缘呢?”

    “再者说,现在藩禁这么严,这王府想进也不是能随便进的,这薛文质想领人进王府,总得有个名头罢?”

    “明儿要是那薛文质再上门来访,大哥你就让三侄儿在一旁听着,瞧瞧那薛文质到底弄了个甚么名头可以领人进王府。”

    “二侄儿是最讲脸面的人,要是这名头不好啊,说不定不等大哥你开口,他自己就先一口回绝了呢?”

    佟秉元沉思片刻,终究还是叹了一口气道,

    “行罢,也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