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万吏 » 第九十一章 巧匠难寻(三)

第九十一章 巧匠难寻(三)

    朱谊漶笑了一笑,挺拔的鼻梁显得他出奇得英俊,眉宇之间能让教人寻到他祖宗在《明史》中留下的那句“姿貌雄伟,奇骨灌顶”的血脉印记,

    “先别忙着说本王英明。”

    朱谊漶似笑非笑,他连似笑非笑的样子都是好看的,

    “你不就是觉得本王待在府里太闲了,想编出个由头给本王找点事儿做,好让本王不要总盯着范明那家伙吗?”

    佟正钊微笑不语。

    朱谊漶见佟正钊如此作态,也不生气,只是道,

    “你心里有数就好。”

    朱谊漶淡声道,

    “不过说到撰书,本王还有一问。”

    佟正钊笑道,

    “王爷但问无妨。”

    朱谊漶道,

    “提及火器制造,金属冶炼,则不得不提西洋方法,然圣人有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本王培养贫民子弟,是想让他们为本王效力,但本王心中又有些疑虑,要是本王让这些贫民子弟知晓了西洋方法的厉害,他们会不会从此变得崇洋媚外,对我大明心生异志?”

    “本王自小生长在高墙之内,从未去过乡间,也从未深入接触过乡村贫户,你且同本王说说,这些乡间贫户子弟究竟可不可靠?这圣人之言,究竟有没有些道理?”

    这一问倒是结结实实地把佟正钊问住了。

    同朱谊漶这个实实在在富十代比起来,佟正钊这个富二代确是小巫见大巫。

    但在对农民群体的无知上,佟正钊和朱谊漶的认识程度基本处以同一海拔。

    即使穿越者佟正钊有佟秉元和佟秉清这样的亲属当加持,但他对农民群体的傲慢,始终润物细无声地潜伏在他的骨头里,他的血浆里,他那和在现代时别无二致的思想里。

    以佟正钊在现代的经验来看,农民无疑是可以被培养成熟练技术工人的,但大明勋贵显然更在意的是政权的稳固而非大明的职业教育和工业发展。

    “王爷为何以为贫民子弟不可靠?”

    佟正钊反问道,

    “王爷如今一切的吃穿供样,秦王府中一切的铺陈摆设,不都来源于皇庄里的农民吗?”

    朱谊漶笑了一笑,道,

    “这却大不一样了,我太祖高皇帝开创太平,使天下人不再相互残杀,可以保全性命,这天下的土地都是我朱家的,所有的粮食都是在我朱家的土地上长出来的。”

    “这皇庄里的农民不过是我家田地上的寄居者,他们吃我家的,喝我家的,自是应对我感恩戴德,尽到供养的义务。”

    “而倘或他们离开了土地,靠西洋方法的手艺挣钱吃饭,那他们还会感恩本王的给予吗?”

    佟正钊回道,

    “可我朝士大夫都离开了土地,他们却依然对我大明感恩戴德啊。”

    朱谊漶笑道,

    “士大夫同农民怎么一样?且昔年太祖皇帝删节《孟子》,将其中八十五句‘反文’悉数删去,使课士不以其命题,科举不以其取士,便是一样的道理。”

    “人一离了土地,有了其他营生,难免就会变得不好控制,士大夫尚且有荣华富贵系于庙堂之上,这些贫民子弟却甚么都没有。”

    “万一他们在本王的培养下学了一技之长,不但不感恩本王,反而觉得本王是在利用他们,剥削他们,那该如何是好?”

    “而且这启开民智之事,如何能用上洋人的工艺教材呢?农民又不像士大夫,他们不讲仁义礼智信那些虚的,只讲有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有没有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便很难办了。”

    朱谊漶这一番顾虑说完,佟正钊倒不觉得难受,只是对近代的明治天皇愈发佩服了起来。

    封建帝王能单纯为了国家利益下定决心,运用手中的权力彻底改革赋予其权力的封建体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魄力啊。

    而一般的既得利益者,即使是像朱谊漶这样毫无实权的边缘勋戚,在嗅到体制断裂的危险时,依然会不加犹豫地去捍卫体制。

    “王爷不必担心。”

    佟正钊勉力劝道,

    “以大明今日的情形而论,贫穷之人,一无所有之人,最是爱我大明。”

    朱谊漶反问道,

    “那要是让这些人发现大明不爱他们,他们还会像现在这样爱大明吗?”

    佟正钊举例说明道,

    “薛承奉不就是一直无条件地爱着我大明?”

    朱谊漶道,

    “太监们爱的不是大明,是皇权,同农民和士大夫都不一样。”

    佟正钊没办法了,朱谊漶当了十几年的封建主,对权力的每一分让渡都异常灵敏,

    “那王爷想怎么办呢?”

    朱谊漶笑了笑,道,

    “本王在想,这最好呢,是能对来书院读书的贫户子弟加上一些制约,让他们即便学了洋人的技术,也能一直对我大明忠心耿耿。”

    佟正钊道,

    “四书五经还不够吗?”

    朱谊漶摇头笑道,

    “不够。”

    佟正钊顿时又陷入了为难之中,众所周知,于大明而言,这技术人才难得,皇权奴才倒是一抓一大把。

    要这难得之人的性格中,同时拥有奴才的品格,那培养出来的,势必就是一抓一大把的庸才。

    “要是王爷实在觉得不放心。”

    佟正钊开口道,

    “不如招收一些妇人来学习匠艺。”

    朱谊漶道,

    “哦?妇人?”

    佟正钊点头道,

    “是,乡村民妇一向吃苦耐劳,且又不似大家闺秀恪守礼教。”

    “依小人看,王爷不如实行男女分教,让男人学习提炼硝硫,让女人学习火器匠造。”

    朱谊漶笑道,

    “这话本王倒是头一次听到,女人也能上学学艺吗?”

    佟正钊忙道,

    “小人听闻,李贽在湖广授学,即是不拘男女,一视同仁。”

    “王爷若觉得男女共处一室不甚便利,不如分班办学,错开时间,譬如上午男学,下午女学,两不冲突,岂不妙哉?”

    朱谊漶迟疑道,

    “只是妇人见识短浅,恐怕不堪习学匠艺。”

    佟正钊笑道,

    “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自不待言,小人以为,人虽有男女之别,但绝不必说男子之见尽见,女子之见尽短。”

    “倘或当今世上是女子科考做官、征伐四方,男子侍奉长亲、协理家内,那究竟是谁见识长、是谁见识短,那都还不好说呢。”

    朱谊漶笑道,

    “你这话就是在影射本王了。”

    佟正钊躬身道,

    “小人不敢。”

    朱谊漶又笑道,

    “本王也不是歧视女人,只是实际而言,女人中适合学艺工作的是少之又少。”

    “未出阁的姑娘要矜持名节,谨守男女大防,自是不可抛头露面;而已婚妇人则要侍奉公婆,照料子女,心力交瘁之余,哪里还有工夫来书院学艺呢?”

    朱谊漶为难道,

    “倘或有这样一种妇人,她既能抚育三至五个子女,侍奉公婆夫君,同时又有足够的精力来学习匠艺,勤勤恳恳地为本王效力,那本王就没甚么说的了。”

    佟正钊心道,古代的封建主和现代的资本家真是同穿一条裤子,

    “王爷要是也能补贴妇人银钱,那妇人自是会丢下家中琐事,来为王爷效力。”

    佟正钊劝说道,

    “且若是让已婚妇人学习西洋匠艺,那便大大地减少了乡人因为接触西洋教材而生出异心的可能。”

    朱谊漶想了想,点头道,

    “这倒是,妇人一心只系于丈夫子女,本身又无财产,再加上她们不能远行,不能从军,即使让她们知道了一点西洋诸国的好处,她们也没甚么本事生乱。”

    佟正钊笑道,

    “正是,且由于妇人需要抚育子女,难免心力不济,王爷还可以用此借口,将给妇人的银钱补贴的份额往下降一降。”

    “譬如男人每人给五十文,妇人每人则只须给二十文或三十文,长久来看,还可省下一笔不小的花销。”

    朱谊漶“嗯”了一声,似乎有些被佟正钊说动了,

    “不错,妇人不似男子天生强壮有力,的确不应补贴给她们和男子一样的份额。”

    “只是本王担心,要是这一家人中,男女都来书院学艺,丈夫上男学,妻子上女学,夫妻互相联络,那你这番分班教学的主意,岂不是等于徒劳无功?”

    佟正钊笑道,

    “这也容易,杨公书院本来就是两县合建,书院招生时,亦可分县、分男女来招。”

    “譬如长安县只招男子,万年县只招妇人,如此两相错开,教材各置一版,便可避免男女联络。”

    朱谊漶亦笑道,

    “这法子却好,只是做起来要颇费一些心思。”

    佟正钊立时便道,

    “王爷若信得过小人,就让小人来处理此事罢。”

    朱谊漶点了点头,应道,

    “那就照你说得办罢。”

    佟正钊又赞了一声“英明”,刚要寻机退下,就听得朱谊漶忽然出声道,

    “记住!”

    佟正钊直起身来,但见朱谊漶的那一双眼睛正直直地看向自己,

    “本王出这些钱,做这些事,桩桩件件都是为了咱们大明,为了有朝一日能为皇上效力。”

    “你的那些‘组建亲军’的话,往后就不要再提了,免得一个不小心传了出去,旁人还以为本王有甚么见不得人的狼子野心呢。”

    佟正钊一怔,随即应道,

    “是,小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