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大漠边城浪子 » 锦衣卫四十九

锦衣卫四十九

    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

    大理寺少卿,官职名。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下设诸祠庙、太乐、鼓吹、汾祠、太医、太卜、郊社、廪牺八署

    诸祠庙令1人从六品下掌祠庙开关、洒扫、释奠诸礼仪。

    太乐令2人从七品下掌调钟律,以供祭飨。

    鼓吹令2人从七品下掌鼓吹之节。

    汾祠令1人从七品下掌享祭洒扫之制。

    太医令2人从七品下掌医疗之法,其属官有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经考试选用。

    太卜令1人从七品下掌卜筮之法。

    郊社令1人从八品上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

    廪牲令1人从八品下掌牺牲粢盛之事。

    光禄寺,掌朝会、祭祀等酒醴、膳馐之政

    下设太官、珍馐、良酝、掌醢四署

    太官令2人从七品下掌供祠宴朝会膳食。

    珍馐令1人正八品下掌供祭祀、朝会、宾客之菜肴。

    良酝令2人正八品下掌供酒醴。

    掌醢令1人正八品下掌供酱醋之物。

    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凡四夷君长或外国使者来朝,本寺负责登记,区分其等位并安排朝见事仪。朝廷高级官员或外州都督、刺史卒于京师者,本寺负责其凶礼丧葬之具。

    下设典客、司仪二署,分掌本寺事务。

    宗正寺,掌天子宗族及外戚之事

    下设陵台、崇玄二署

    陵台令掌守卫宗庙山陵。

    崇玄令掌京都诸观名数与道士女冠(女道士)户籍及斋醮诸事。道士女冠在隋及唐初隶鸿胪寺,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改隶宗正寺。

    卫尉寺,掌仪仗兵器与帐幕供设。凡天下兵器,入京师者,皆籍其名数而藏之,凡大祭祀,大朝会,则供其羽仪、节钺、金鼓、帷帟、茵席之属。

    下设有武库、武器、守宫三署

    武库令2人从六品下掌掌兵械收藏,实际上只不过是供仪仗所用而已。

    武器令1人正八品下掌在外使用的仪仗兵器,用毕纳于武库署。

    守宫令1人正八品下掌各种场合下的帐幕供设。若祭祀、巡幸时,则设王公百官之位。吏部、兵部、礼部试贡举人时,则供帷幕。

    太仆寺,掌厩牧、辇舆之政

    下设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牧监

    乘黄令1人从七品下掌供给天子车辂并担负马匹的驯驭之法。

    典厩令2人从七品下掌饲养马牛,给养杂畜。

    典牧令3人正八品上掌诸牧杂畜给纳以及酥酪脯腊之事。

    车府令1人正八品下掌王公以下之车路以及驯驭之法。

    上牧监1人从五品下凡马五千为上牧监,马三千为中牧监,马不及三千为下牧监,掌牛马之生育及牧养。

    中牧监1人正六品下

    下牧监1人从六品下

    太府寺,掌财货、粮食贮藏与贸易诸事。凡四方贡献、百官俸秩皆归其出纳。

    下设京都四市、左右藏、常平七署

    两京诸市令1人从六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常平令1人从七品上掌掌仓粮平籴。

    左藏令3人从七品下掌钱帛。

    右藏令2人正八品上掌珍玩。

    司农寺,掌仓储委积及农林园苑管理之事。凡京都百司官吏禄廪、朝会、祭祀所需钱物,均由司农寺负责供给。

    下设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及诸仓、诸汤、诸屯、两京宫苑养殖以及专管竹苇种植的司竹等监

    上林2人从七品下掌苑囿园池,种植果蔬,以供朝会、祭祀以及尚食诸司日常所需货物。

    太仓3人从七品下掌国家粮食储藏。

    钩盾2人正八品上掌供应祭祀、朝会飨燕宾客所需之薪炭、鹅鸭、蒲蔺、阤池薮泽之物。

    导官2人正八品下掌米麦等粮食的再加工。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九寺唯一不下设监的寺。

    大理卿1人从三品大理寺主官

    大理少卿2人正四品卿之助

    大理正2人从五品下掌据刑法科条参议用刑之轻重,若大理丞断罪不当,则以法正之。大理卿、少卿不在时,由大理正代行其职。

    大理丞6人从六品上掌掌一般刑狱的判处。

    大理司直6人从六品上掌出使受理州府疑案。他们若是承制推讯,到地方去便具有钦差大臣的高贵地位。

    大理评事12人从八品下

    大理主簿2人从七品上掌大理寺之印章,凡官吏抵罪及雪免,皆立簿籍。

    大理狱丞2人从九品下掌率狱史,管理囚徒。

    元置宣慰使司,分道以统郡县,处行省与郡县之间,但不普通设置,各宣慰使司的官署名及设官情形,也不尽同。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六道(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淮东道、浙东道、荆湖北道、湖北道),官署名为宣慰使司,设宣慰使、同知、副使等官。边陲地区的官署名称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次为元帅府,设宣慰使都元帅或元帅、达鲁花赤。明、清宣慰使司,设宣慰使等官,均土官世袭,只设于少数民族地区。民国后仍有。民国又有以宣慰使为临时派遣大员的名称。

    明朝时期,为治理边境少数民族,在当地设立宣慰使司,它是一种民族自治机构。设立宣慰使司目的是利用当地人治理少数民族。

    宣慰使司这种民族自治机构中,设宣慰使一人,副使一人,其他职位若干。其中,宣慰使一职需朝廷任命。

    在郑和下西洋中,明朝廷就想把这种宣慰使司自治制度移植到西洋,并首先在旧港设立宣慰使司。

    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1)宋初,枢密院有同知枢密院事,简称同知院,为知院的副职。南宋有同知合门事官,为官示至右武大夫而为合门司主官者。

    (2)辽南面官有同知府事、同知节度使事与同知州事,皆地方副长官。金各总管府与诸州皆有同知,掌通判府、州事。元各州、府亦有同知。明、清沿置。分掌巡捕获、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清各州同知称州同,同知与通判并右为地方政权厅一级长官。

    (3)元朝廷各院如宣徽院、太禧宗禋院、太常礼仪院等等,多数总管府、招讨使司、宣抚使司等等属官绵有同知。

    (4)元两准、两浙、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盐运使的佐官有同知。明朝时,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的佐官亦有同知。清代的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有佐官同知,俗称运同,掌分司产盐处所,辅助盐运使与盐法道管理盐政。

    (5)州同知,清朝地方各州之副职。明朝称州同知,清沿置,改称州同,以别于各府之同知。无定员,从六品。与州判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水利诸事。

    (6)清朝的地方机构是省、府、县三级。“府“相当于地级,地市级,府的首长就是知府,副职就是同知。

    唐代初置,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统称翰林院,并非正式官署。

    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