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家江山 » 第1章 卫韵卫安年

第1章 卫韵卫安年

    “袁氏四世三公,袁术心胸狭隘,不听人言,性子自负几近自大,确非明主,然那袁本初,心有狠辣,头脑清醒,虽为庶子但却能利用好袁家大势,如何称不上明主?”颍川,一座大亭内,田丰声势俱响。

    “元皓,你乃冀州人氏,可想好了如何替你主谋划冀州?”

    田丰看了一眼一旁的沮授,面皮微抽,没做声。

    沮授细眸微眯。

    “文若如何看?以文若之才,若相助袁本初,怕是二十载之内天下即可平定。”年纪最大的程昱坐在首座,见到几人不说话,扭头看向荀彧。

    荀彧面沉如水:“袁本初狼子野心,非吾之主。”

    闻言,有人惊喜有人忧。

    “奉孝?”程昱又看向郭嘉。

    郭嘉嘿然:“且待我遍尝天下珍馐再说吧。”

    程昱无奈:“安年,此番论势乃是你发起,如何不作声?”

    卫韵抬起头:“仲德公,你我这等谋士皆是不善人前发言。”

    卫韵,今岁方十八,字安年,颍川卫氏之人,不过身为书院之中最早被唤作“毒士”之人,他和他父亲早年间被河东卫氏逐出了家门,好在其父卫晁始终是乱世大才,跟着先帝孝灵皇帝横行天下,且在农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造诣,甚至形成了以卫晁卫韵父子为核心的颍川卫氏。

    卫韵身为卫晁之子,目前能耐多彰显于筹谋,但所有人都相信,他不会比他老子卫晁差的。

    此间乱世,及冠获字并不是定则,卫韵未及冠便得了“安年”为字。

    程昱叹了口气。

    偌大书院,竟无一人同心?

    卫韵说道:“韵意图先去庐江,说服周家那小儿,此人可弥补吾在军事上的不足。”

    “周瑜?”

    “然。”

    “大善,不过要等诸侯讨董之后。”郭嘉淡然。

    荀彧眼眸之中闪过一抹寒芒。

    “安年乃是我书院上下最善谋之人,不妨评价一番酸枣那十八镇诸侯。”

    “文若公,是想听听吾对袁本初的评价吧?”卫韵一眼就看穿了荀彧的想法,哂笑道。

    田丰和沮授都是惊异地看向了荀彧,又看了看卫韵。

    方才荀彧不是还评价袁本初狼子野心吗?

    “狼子野心,然并不妨碍文若公能将其掌握住,对吗?”卫韵一语道破天机。

    荀彧或有自信,可以让袁绍按自己规划的那条路线走。

    但前提是他没看错袁本初为人。

    荀彧没有否认。

    卫韵合上双眸:“文若公,若是有意,不妨试着辅佐当今陛下。”

    荀彧皱皱眉:“当今陛下?”

    “虽吾心怀汉室,然安年却也不必如此试探吾吧。”

    也就是说,荀彧也极其不看好当今皇帝能中兴汉室吗?

    也是,毕竟当今汉帝,不过是董卓立起来的牌坊,而且还是一个稚子。

    “恕韵直言,若是文若公一直以此心态为当今诸侯做事,怕是会不得善终。”卫韵合眸。

    荀攸也是点头。

    他也是荀家人,他不好对自己的叔叔发表什么评价,但是就理性而言,确实,如果荀彧一直抱着万事为汉的想法,那他的不得善终几乎是必定。

    戏志才呵呵一笑:“为何诸公都不聊聊那刺董之曹孟德?”

    “阉宦之后,如何上得排面?”一个名唤赵博的士子皱眉道。

    平静的卫韵突然睁开双眸,怒斥道:“此间事你如何有资格发言?噤声!”

    说罢,他又向在座各位行了一礼:“抱歉,吾弟……”

    赵博脸色唰的一下子就红了。

    郭嘉小抿了一口酒,道:“安年莫怒,你这义弟只不过门户之见重了些。”

    卫韵确实护短,但是也看对谁。

    今日一辩会在他有意的推波助澜下逐渐为天下所知,而他身为此辩发起者,名声必然是不断加身。

    这种时候赵博犯傻,那简直是自断前路。

    更何况,在场众人,都是卫韵以为未来可以青史留名的大人物。

    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田丰、沮授、法正……

    卫韵沉默片刻,拿出一沓自制的纸张。

    “不论在座各位未来如何,吾希望各位明白一事。”

    “我大汉的三公九卿制已然接近崩塌,现如今正是进行一定变革的好机会。”

    “三省……六部制?”荀彧乃是众人之中最擅长政事之人,不过看了几眼,他就发觉一件事。

    最少这三省六部制的官制比当今的三公九卿制简单些许,也更易懂。

    荀彧可是知道昔年他们学习大汉官制时有多痛苦。

    越看,荀彧越眼神明亮。

    将官员手中职责细化,减少官员为己谋利的能力,但取以高额官员粮饷,确保清廉官员生活质量,去繁存简……

    此乃卫晁所留。

    卫晁其实也不记得三省六部制的全部内容,这份变法大纲乃是他根据李子的《法经》和自己所学编纂的。

    随后卫韵借鉴了商君变法的法学思想,但往事告诉他,单纯的法治天下真的维持不久,只要有一位皇帝有私心,法治就会重新变为人治。

    所以,要在法治和人治中间找一取中值。

    “诸君,吾不希望有朝一日,中原平定,但我大汉却再无抵御外侮之力,可否?!”卫韵明言了自己的目的。

    “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外围,一位看上去与卫韵年纪仿佛的士子高喝一声。

    士子?

    卫韵看了一眼年轻人,觉得他更像侠客。

    法正面沉如水。

    “吾乃汉人,一切尽为了大汉。”

    众人都是看了一眼这位并不属于颍川书院但是却也受到了邀请的年轻人。

    法正比卫韵还小四岁,是在座众人中最小的。

    但是他那由骨而发的沉稳和冷峻,却也是在座各位都能感觉到的。

    卫韵沉思了片刻。

    “阿正,此刻扶风尚且不需要你做些什么,不妨走出来,多……”

    “兄长所言甚是。”尚未得字的法正点头示意。

    “就吾来看,十八镇诸侯之中,孙文台生性悍勇,但却非是明主,此人太有主见,且性子之中除了悍勇,还有些许莽撞,但在十八镇诸侯中,已是出彩至极。”卫韵轻声评价。

    “袁本初,此人与越王勾践有些相似,若遇逆境,想来不错,但若是顺境……吾曾观察过袁家内斗,袁本初在得了优势之后,却没有顺势直接压死袁公路的感觉……”

    “袁公路,不堪大用,无能至极,或可凭借袁家嫡子身份得一二先机,但乱世之中必是败者。”卫韵谈到袁术时满是不屑。

    “韩馥,心慈手软,遇上袁本初,怕是无有好下场,盛世或可为一方刺史,乱世却是活不下去。”

    “白马将军固然出色,可惜他与伯安公意见相悖,不管如何,他都施展不开。且此人过于刚愎自用,已无有争霸天下之可能。”

    伯安公,即是刘虞,乃是此时汉室最有声望的一位皇亲国戚。

    公孙瓒和刘虞孰强孰弱暂且不说,就算公孙瓒赢了,能怎样?

    杀了?那公孙瓒立马名臭天下,再无士子投靠都是很正常的。

    不杀?哪怕只是困了,等日后刘虞逃脱,他只要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公孙瓒的势力就有土崩瓦解的可能。

    “嗯……曹孟德,此人心怀大志,却心思过于缜密,可成大事,但若是在座诸位对自己项上人头乃至于阖族老小性命还算看重,此人不好。”

    “这……按安年所言,岂非世无明主?”程昱皱皱眉。

    卫韵摇头:“只能说各有所长,可惜无有韵觉得十全之人主。”

    郭嘉沉思片刻:“安年觉得当今陛下如何?”

    卫韵闻言,也是陷入了思考:“若是那位足够……信任韵,韵也不介意入汉相谋,其实以吾来看,只要除掉董贼,把住西凉军,汉室还可救上一救。”

    “吾决议,最少要去长安,助陛下灭掉董贼,再说日后。”卫韵坚定道。

    甭管孝灵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反正他们夫子受先帝恩惠甚多,若非先帝,他连这书院都未必进得去。

    再者说,汉室的优势太大,打谁都是名正言顺,甚至若是汉室复有中兴之兆,都不知有多少人来投,若能利用好优势,汉室复明很轻松。

    “除董贼不难,稳定西凉军一时其实亦是不难,难的是如何稳定西凉军一世。”

    二十万西凉军,甚至还有吕布统率的并州军,若是足够周详,大势可成,大事亦可成。

    “吾自有计策,然细节未定。”卫韵沉声道。

    “董家非是铁桶一块,董贼三弟董旻,此人野心勃勃,若非身子太差,想来早就和董贼翻了脸。”

    “周家小儿不足以助你,需一老将,吾可助你。”荀彧突然出声道。

    “哦?请文若公明言?”卫韵压低声音问道。

    荀彧平静说道:“皇甫义真如何?只要把皇甫家其他人带出来,我自有把握让皇甫义真相助于你。”

    嚯?!

    皇甫将军?

    几年前,黄巾起义,大贤良师张角领兵祸乱中原,而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最耀眼的无疑就是皇甫嵩。

    当年老爹还跟他评价过,中平三天柱中,以皇甫嵩最为出色。

    至于所谓杀俘……

    在卫韵看来不值一提。

    “大善,韵虽学了统兵用兵之道,但终究毫无经验!”卫韵大喜过望。

    荀彧轻轻点头:“你我稍候细谈。”

    卫韵点头。

    “若是重铸乾坤,一二人定然不够,需大量能臣干吏,吾自有法选之,然却需顾虑一众世家,诸位,可有人愿意虽韵最少去看看如今大汉情势?”

    虽然在座有不少人都是世家,甚至卫韵自己也是世家出身,但无妨。

    荀彧又是先张嘴:“吾随你去。”

    法正想了想:“吾亦随兄长去看一看。”

    那年轻侠士也开口道:“安年先生,徐庶愿随先生左右以护平安,但求先生莫要嫌弃。”

    郭嘉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吾去河北和江东看看,此二地似有奇异星象。”

    卫韵也是点头:“吾去拜访了周家之后就去南阳,此地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豪杰无数,说不得吾会有意外收获。”

    “文若公,你我过些时日,长安见。”说罢,卫韵直接撩起袍子,带着赵博、法正、徐庶离开。

    此次对谈,很快就在名士许劭许靖兄弟的宣传下名声大作,史称初平对谈。

    初平对谈上,哪怕只是露了个名字的人,都会被人视作有才,委以重任。

    许子将看着离去的卫韵,眼底闪过一抹莫名的神色:“走吧,你我去一趟洛阳。”

    卫韵离了颍川之后,没有像他说的一样直奔庐江,而是去了南阳,可惜此时正逢前荆州刺史王叡被杀,新刺史又没到的时候,南阳也有些混乱,除了和张机那老夫子聊了两句,便没再有收获。

    说来也怪,卫韵也是听说了朝廷有意派刘表下来整肃荆州事务,想趁着说现在荆州混乱,说不定乱中取利方便些,未曾想运气差了些。

    “阿正,感觉江东如何?”庐江,卫韵买了一块江东特产糕点,笑呵呵地问道。

    江东没被黄巾之乱影响,相较于中原,还算不错。

    法正面无表情:“一般,虽无战乱,但北上无门,也不是很富庶,以长江天险据守一方绰绰有余,进取……太不足了。”

    卫韵点头,笑意盈盈:“善。”

    法正迟疑许久,问道:“兄长到底有何办法除董?”

    卫韵咬了一口糕点,然后笑意不减:“孝直,可知昔年家父给我蒙学时,第一句话是什么?”

    法正好奇:“什么?”

    “人心易变。”

    “董贼的西凉军,看似犹如铁桶,坚固而无有缺漏,但实际上,纵然是玉石,都没有真正的‘无瑕’一说,更遑论是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些假大空的,能撼动他人立场的,无非是利益、忠心、孝义之类的,那些对董贼忠心孝义的自然无需多提,然而那些追求利益的人……我会给他们更大的利益。”卫韵嘴角一勾。

    来到周家,卫韵掏出了自己的拜帖。

    虽然他没有官身,但是有书院的证明,他卫安年还是有点排面的。

    周瑜此刻正在家中,除此以外,周瑜父亲周异与周忠也在家中。

    周异,前洛阳令,而周忠更是前太尉,乃是士孙瑞一党的中坚人物。

    “汝二人聊着,想来吾与兄长在此也不方便。”周忠和卫韵聊了没两句就和周异离开了。

    “公瑾,韵时间紧迫,便不多言,但问一句。”

    “可找好人主?”

    周瑜眼眸一凝。

    “听安年兄此话,已找好主君?”

    “未曾,但韵想去看看那位天子值不值得韵相帮。”

    天子?

    周瑜略有惊讶。

    “看来安年兄已然有法除董?”

    “然。”卫韵点头。

    周瑜想了想:“愿闻其详。”

    卫韵也不隐瞒:“赵之乱在于郭开,秦之乱在于二世,除董,与其兴兵,不如由内而外。”

    周瑜思虑片刻。

    “善,董贼坐拥二十万西凉军,吞丁原数万并州卫后,据守关卡,由外破之甚难。”

    “董贼长子董铸,今岁二十有二,然董贼有一义子吕布,董贼待其甚厚,据韵所知董铸深恨此事。”

    “董贼早年勇而善战,当年他可以只靠自己就压服军队,然而如今,他需要弑君儒,需要牛辅,需要李傕郭汜吕布这些人。”

    “他们也需要董贼,但,凡事皆看所分好处。”

    “一盅酒,每人一口则无,一壶酒,每人可分一盅,一坛,每人可分一壶尚且有余。”

    “董贼之酒,无非一壶,而韵,可以为他们准备一坛好酒,因为韵,可以辅汉廷平天下。”

    “不断提高吕布在董贼心中地位,让董铸对其越发不满,随即将西域或者某一诸侯送给董铸,让董贼麾下之人察觉董铸也有打天下之才,随即,甚至不需要做什么,董铸与那吕布就会斗起来。”

    “何来一坛好酒?”周瑜很好奇。

    卫韵嘴角露出笑容:“人所求,利与名耳。武将所求之名,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勒石燕然,草原,可算得上一坛好酒?灭去董贼之后,只需要给武将们一个可以封狼居胥的希望,就可以鼓动他们体内的热血。”

    “文臣所求复杂些,他们既想要青史留名乃至于名垂千古,又想要利益……呵,损百姓而利他们,不行,损外族而利己族,还不行吗?”卫韵脸上的笑容在周瑜看来是那么的可怕。

    能将人和利益名声剖析的这么彻底……

    这些发言,可以轻轻松松地媲美史记中的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甚至犹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