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家江山 » 第32章 卫君回朝

第32章 卫君回朝

    未央宫,已经在建安元年随着年号更改一起重新出现的王太后递给天子一杯茶,轻声笑道:“安年出征半年,立功不少,陛下又如何愁眉不展的?”

    天子叹了口气,揉了揉脖子。

    虽然年少,但是也会因为长时间的批阅奏章而感到劳累。

    尤其是在朝中缺了卫韵这么个精简文章的第一好手之后,天子更加不信任让别人精简奏章,纵然有荀彧公孙让等一众靠谱的大臣帮着天子分担了不少也没用。

    随即天子道:“母后说笑了,这天底下却有太多太多能让儿臣愁眉不展的事。”

    “袁尚书虽然将袁术打为逆贼,名士不附,但寻常士卒不会在意那些,袁术麾下三十万人马,最关键的是他粮草充盈,北边的陶谦,虽素有贤名,但是在乱世之中,他并非人主,儿生怕他不顶事,被袁术所吞……”

    “卫师更是,冠礼当日,还在和南蛮交兵,朕……”刘协确实有些愧疚。

    当年让卫韵带兵出征,就是为了加大他的声势,让卫韵在未来有朝一日可以军政一把抓。

    至于卫韵军政一把抓能干什么……

    刘协也不知道,反正让卫韵掌权他安心。

    不过当时他还真没寻思卫韵这一干就是尽心竭力,虽然他更喜卫韵这边做事,但是也有了些许为人主不该有的愧疚。

    “陛下。”于若中突然走了进来。

    “太后。”于若中又行了一礼。

    王太后点点头,没说话。

    于若中沉声道:“陛下,战报来了。”

    刘协皱了皱眉。

    “怎么回事?”

    于若中将战报递了上去。

    刘协看了一遍之后就皱起了眉头。

    皇甫嵩已经拿下大半广汉了,但是刘焉循着卫晁的《列州策》将力量都放到了蜀郡以及成都,绵竹直接就被放弃了。

    被命名为汉嘉郡的蜀郡属国与刘焉初入蜀时就在大刀阔斧进行改造的犍为郡成为了益州的第二道防线。

    实际上益州只有北部富庶,南部地广人稀,而且毗邻南蛮,要多荒有多荒。

    可是在卫晁的治国系列丛书里,给出了针对益州建设的不少意见,刘焉很虚心,基本都听。

    就算是益南,也已经初见成效。

    虽然他建设益州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初现的成效,就已经让长安朝廷难受了。

    成都城是刘焉发动了南蛮和大半益州劳役建造的,城墙高八丈,宽三丈,厚实无比。

    当代城墙更多是夯土流,这样建出来的城墙也就两三丈左右,小土城罢了。

    但是卫晁却研发了所谓的“抹泥法”修筑建筑。

    耗时耗力耗材,而且对工程师的水平有要求,但是建出来确实宏伟。

    长安城也是这么建造的,那什么石灰石可是废了朝廷不少劲儿。

    不过好在广汉郡阴平郡还有汉中郡都搞定了之后,大汉的人口危机和粮食危机已经舒缓了不少。

    巴郡也打下了过半,反正,现在地是不缺了,人……有点缺但这东西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刘协看完了战报之后,直接两眼一闭,倒在了王太后怀里。

    “母后,蜀地的战事很顺利,但是就像之前众卿商议的,益州太大了……”

    王太后微笑但不说话。

    不到必要时刻,她不会干预政事和军事。

    天子苦恼道:“母后,给些建议。”

    王太后这才开口道:“攻蜀最初目的不就是拓地收人?既然目的达成了,何必强求全功?”

    天子有些不甘心的,但是没办法,就像太后说的,强求全功并不好。

    “罢了……”天子叹了口气,放弃了一鼓作气覆灭刘焉的想法。

    其实大汉这一年来打下的江山就有差不多一个并州那么大了,但是这只不过蜀地大约三分之一的大小。

    天子圣旨,召讨逆将军回朝!

    不少人都在猜测,卫韵会不会再升一级,多久能升到升无可升。

    杨家。

    杨修不解地问杨彪道:“父亲,为何说此番卫安年回朝还能加封?莫不成真要让卫安年而立便致仕?”

    杨彪摇了摇头:“你年纪太小,没经历过先帝和卫晁共苦的那段时间,若陛下真的和先帝一样有对卫韵的绝对信任,那你会见到的,见到什么叫坚不可摧……”

    “呵,卫如徽好歹还只是给然明他们当参军,卫安年……”

    召回圣旨发下,天子却又收到了来自卫韵的一封信。

    “……臣观巴郡当地,豪强当道,竟有一县上下官吏皆由一家出之事,且蜀地广袤,盐铁等物资竟也有被豪强握住的情况……”

    “……望陛下多给臣一月时间,臣卫韵,再拜顿首。”

    天子长叹。

    此时卫韵手里还有两万八千关中凉州派去的军队,还有两万余荆州军,看上去有些复杂不好掌控,但是卫韵深知人心,以黄瞿掌握荆州军中大半士官,以食物掌握荆州军中大半士卒,将荆州军当做刀子,趁着战乱屠掉了不少益州豪强。

    这样的行为会让益州当地豪强仇视荆州士族,但没关系。

    一来,豪强不是世家,不会出现动辄危及国本的情况,他们不是用教化和文化根深蒂固。

    就算是刘焉,在收缩了战线之后,也是毫不犹豫地将豪强清算了,而且没有什么太大损失。

    这也是蜀地战事开始焦灼的原因之一。

    二来,荆州人若是和益州人亲如一家,利弊各半,既然不全都是弊,那卫韵就敢放手去做。

    三来,卫韵下手太果断狠辣了。

    连那种一夫振臂合地同声的机会都不给,直接对外宣布阖族殁于战事。

    后事干的是挺响亮,可是人都死了!后事有什么用?!

    益州豪强打死也没想到,刘焉只是要他们的钱粮土地,卫韵却是要他们的命!

    成都的刘焉得知此事后,长叹一声:“大汉多忠臣,此等贤良若在蜀地则大业必成。”

    十月二十三,卫韵回返长安,军队驻留葭萌关待命。

    庞德、马超、关羽等人也一同回返,受了朝廷奖赏之后再做他定。

    皇甫嵩也回朝,留副将皇甫平在绵竹和成都之间建立纵蜀关。

    徐荣回朝,阴平郡拿下,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至此,此一役,汉中,阴平,广汉,以及巴郡大半,落入长安朝廷之手。

    那半个巴郡,朝廷重组巴东郡。

    果然不出杨彪所料,卫韵回城当日,天子激动地封卫韵为镇南将军。

    镇南将军……

    一旁的杨彪冷眼旁观,心底却是有些发苦。

    他知道,若日后杨家不跟紧朝廷的脚步,会遭遇灭顶之灾。

    那个刚刚弱冠的年轻人才不会在意自己会怎样。

    “卫师辛苦……”以卫韵功劳,天子不好降阶,但是等到万众瞩目的回朝事毕,天子却能把卫韵带到书房,请教一下蜀地事宜。

    卫韵这半年来没瘦也没黑,但是他能明显感觉到额身体比以往好了不少。

    若是以往,他骑马长途跋涉之后,怕是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现在好歹还能强撑着跟陛下说两句话。

    “益州豪强,卫师可留有后手?”

    “自然,陛下可放心,蜀地有豪强叶薅,其和黄瞿有利益之争,可用,且留了刘玄德,此人文武双全,总领巴郡不可行,但是镇压一地足以。”

    卫韵对刘备的评价在不断增高。

    在中原摸爬滚打八年,刘备已经配得上坚韧不拔这个词了。

    在他刚到葭萌关时,一心只有战场,但刘备却一直在旁边提醒他春播夏种之事,还有内里豪强士族,他虽然少了几分经验,却也是像模像样的,面面俱到。

    甚至于他都有劝天子真给刘备来个宗亲名号的想法了。

    汉廷刘氏毕竟现在只有一个刘构能撑得起排面,其他的都还年轻了些。

    想了想,卫韵还是提了一嘴:“陛下可曾想过召刘玄德回朝归宗?”

    天子沉思片刻。

    他崛起于乱世,一心只为复辟皇权威严,一扫天下重铸乾坤,很少想刘氏本身的事。

    “卫师以为呢?”

    “此陛下家事,臣多此一句已是逾越,当真不能再言说了。”

    天子点头表示理解。

    “先……见见吧,毕竟吾都没见过他。”(这里多嘴,我查的是汉献帝是景帝十三世孙,大耳他爷爷都是汉献的曾孙辈……嗯,还是叫刘皇叔,好吧。)

    “应有之理。”

    天子看着卫韵,突然笑了出来:“卫师今岁考功,最少怕也是个乙等,既如此,不若休憩些时日,家中夫人半载未见想来思念不已。”

    “黄子琰这老物,往先整日多清闲,劳累卫师,搞得他自己也是个丙等……让他干活儿。”说着,天子笑了笑。

    卫韵告辞后,天子也走出了大殿。

    除董这么久以来,他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关中凉州太小了,力量也太小了。

    但收复益北四郡之后,得地何止千里?户口何止十万?

    卫韵临走时叮嘱益北四郡展开一次无需太细节的户口普查,但天子早就自己算过益北四郡有多少人口,细细算下来,竟不少于二百万。

    只能说,益州不愧是天下第一大州,益北也确确实实是益州核心。

    益州人口多在广汉、巴、蜀三郡,蜀郡长安朝廷还没动,但是广汉,朝廷已经完全吞掉。

    还有汉中。

    汉中本来人口不多,但是张鲁的汉中可不是如此,短短时间,他让汉中一下子膨胀为庞然大物。

    与此同时,中原众诸侯也终于动了起来。

    刘岱僭越,称汉帝,朝廷还没来得及把他打为魏逆,他就被黄巾给宰了……

    但随后没多久,济北相鲍信就迎此前一直在韬光养晦的曹操为兖州牧,鲍信也在随后的征讨黄巾的战役中战死,但曹操却鲸吞兖州以及人口百万降卒三十万。

    在卫晁的建议下,这些降卒中实在没有战斗力的一小部分被裁,有的像朝廷一样开始屯田,也逐渐成了气候,北方格局大体形成。

    与此同时,荀攸等人也走上了舞台。

    不过中原最肥的一块肉——豫州,至今还没人动。

    袁家。

    袁逢刚刚沐浴完,就看到长子太仆袁基在门口等着他。

    他原先的长子乃是庶出,也就是袁绍,袁绍过继之后,袁基便是嫡长。

    他自中平年间有过一次病重,彼时正打算将袁家交给弟弟袁隗,未曾想卫晁妙手回春竟真的给他救活了。

    彼时起,父子二人之间就有了隔阂。

    因为彼时的袁基其实也能扛起袁家的大旗了。

    袁基谦恭地对着袁逢行了一礼,然后道:“父亲可知今日侍郎回朝即被拜为镇南将军?”

    父子二人一个为尚书一个为九卿,卫韵回朝时都在城墙上,自然是知道。

    袁逢点点头。

    “可需拜访?”

    袁逢摇头:“侍郎刚回长安,此时去,他不会以为你在慰问,只会觉得你碍着他休憩了。”

    “既如此,儿退下了。”袁基有些失礼,但是袁逢也没追究,看着儿子离开的背影,叹了口气。

    幼子袁烈缓步走了进来:“阿父,您莫怪兄长,他……”

    袁逢摆了摆手。

    他不怪自己的儿子,说起来当年之事却是自己对不起他。

    眼前的袁烈和卫韵同龄,不过他还在门学。

    今年的县试,他得了头名,就等明年大试,一展头角。

    第一次的大试,必然是万众瞩目,因为那些个自负才学的才子都会在这一次的大试中拼命厮杀。

    就袁烈所知,司马家的司马朗等一众老牌世家子弟已经做好准备,还有法正这厮。

    还有不少已经有了官身的,比如陈群、徐庶。

    还有外地学子,比如那去年勉强赶到弘农郡参加了当地乡试和县试并且夺了魁的琅琊诸葛瑾。

    “父亲,大试考官,可有消息?”

    这是大汉的第一次大试,朝廷也相当重视,也是吏部礼部并行而下,礼部监考,吏部排名。

    而阅卷,则是礼部吏部还有三省官员一起,刑部监督。

    这也是赵温翻身的机会。

    此世礼崩乐坏,礼部本来有很大的舞台,可惜赵温没有重铸礼仪的能力,他只能靠着朝廷给他建功机会。

    但是这事荀彧还真不会随便松口,虽然监考之事已经是礼部管这没什么好聊的了,但具体是谁,荀彧已经和赵温交上手了。

    荀彧和礼部本部司郎蒋应关系不错,他更希望是这位上场监考,虽然他没兴趣给人掩护舞弊,但是当期所有考生都可以说是主考官的门生,这股人脉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