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群枭 » 0037、丰立民劝学

0037、丰立民劝学

    一个时辰后,丰立民登上了城头。

    实话实话,他的心中,自然有喜悦。

    因为,他是胜利者!

    他以少胜多,取得了县城争夺战的胜利。

    只用七百夹杂着盛民军、农兵、乡兵组成的混合部队,战胜了无恶不作的由死囚、罪犯、泼皮、乞丐、打手组成的桀罪军。

    这样的战绩,他怎么可能不高兴?

    但更多的,是伤感。

    他看到了泼洒在城头的鲜血;看到了堆积在城头的尸体;看到了残肢断臂的士兵。

    他站在城头上,看着远处模糊的巍峨群山,想起了前世朱可夫元帅形容战争的一句话:战争对于下级军官和士兵来说是一部巨大的绞肉机。

    他彻底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完好无损站在城头的他,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他还想到了曹松在《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这首诗中的一句诗:一将功成万骨枯。

    他夺得了惠佳县城,但这胜利,确实用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前世的丰立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是一个平凡的小老百姓。

    穿越到混乱无序的五代,残暴黑暗的南汉,老天爷只给了他造反这一条路。

    半年前,在决定造反的时候,他想象过无数关于战争的画面,有他纵马挥斥方遒的豪迈,有他金戈铁马的热血,也想到了堆积如山的尸骨,但当他亲眼看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战争的无情后,他的心,还是疼了。

    但他在极力克制,或者说,他在适应。

    因他知道,以后还有更大的残酷在等待着他,还有无数热血男儿的鲜血要抛洒在这祖辈打下的华夏大地上,更要抛洒在燕云十六州,抛洒在遥远而又荒凉的漠北草原。

    因为,他不仅要收复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更要打的草原部族不敢窥伺中华大地,更要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百姓的盛世帝国!

    如此的宏大的目标,怎能因为害怕流血牺牲而畏惧不前?

    何况,从他决定造反开始,他就已经没有了退路!

    慈不掌兵!!!

    他转过身,看向城里,看到了欢心鼓舞的百姓,他们终于驱散了名叫任景骁的黑云,迎来了和平。

    还有城中富商,他们急切的走向自家的高宅大院,去看藏匿于枯井中的财宝是否还在,至于百姓,他们漠不关心。

    “主公,此战,我盛民军牺牲16名士兵,农兵牺牲30名,乡民牺牲26名,总计牺牲72名士兵,另有总计32人在此战断肢少腿,以后也无法参加战争了。”

    丰立民点点头:“牺牲的士兵每家奖励五十亩土地,并将他们的军粮以五十年计,发放给他们的亲人。至于残缺的士兵,没人奖励二十亩土地,军粮以二十年计发送给他们。”

    萧彧现在是丰立民的大管家,一下子指出如此庞大的钱粮,若他无动于衷,那是假的。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但他知道,这是善举,也是他们这个刚刚起步的小政权必须做的事情。

    身后的李忠军、陈无病、赵阿忠、柯光祖、李景川、石木等将士听闻此话,感激的看向丰立民。

    丰立民此举,让他们可以彻底芳心身后事。

    相比起粮食,他们更在乎的是土地的奖励,说句不中听的,以后就算他们战死了,凭借着奖励的土地,也可以让亲人、后代吃穿不愁。

    丰立民指着城中富贵的李家大院,说道:“将李家大院改成拓武祠,将牺牲将士的牌位供奉进去。”

    “牺牲士兵的牌位,要做的比一边的牌位宽大,正面不仅要写上他们的姓名、籍贯、军籍,还要刻画上他们的相貌。背面,写上他们的人物生平。要让他们四季香火不绝,要让后世之人,永世牢记,是谁给他们创造了和平的环境,还要让知行学院的学生每年祭拜。”

    身后的将士们听闻此话,只感觉心中有一股热烈的火焰燃烧,他们想立刻为丰立民建功立业,马革裹尸,至死方休,这是他们此刻的唯一想法。

    建立祠堂、让后人祭拜,这会让他们千秋万代永世不被人所忘!

    后代的生计、身后的香火,丰立民都替他们考虑到了。

    萧彧听到了丰立民话中的新词,疑惑问道:“知行学院?这是主公要建立的私塾?”

    丰立民说道:“对。私塾就建立在吴家大院,你通知下去,凡惠佳县七岁以上、十六岁一下的孩子,都必须来知行学院上学,学院中午管饭。敢不来的,城里罚款,村里罚地!”

    之所以罚款,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城里可以将孩子送给店铺当帮工,村里的孩子则开始上地干活,丰立民害怕百姓舍不得这个劳动力,所以要用处罚来逼着百姓送孩子来私塾学习。

    萧彧点点头,问道:“知行学院这四个字是有什么深意?”

    丰立民回答:“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明万理!”

    “知行学院培养的,不是一群只会夸夸其谈的腐儒,而是一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的真儒。”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明万理。萧彧将这句话默念了一边,称赞:“没想到主公竟然悟出了此等真理。”

    ‘那是当然,阳明公是何等天骄人物。’丰立民面不改色,心里却有些羞涩。

    “嘿!听说过逼人交税、逼人低价卖田的,还没听说过逼人上学的。”爱吹牛皮的赵阿忠说了个俏皮话。

    “对了。”丰立民指着面前的军队骨干,“多聘请几个先生,盛民军也得开始学认字了,尤其是你们这些骨干成员。”

    五代时期,莫说军队,就连不少君臣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属于目不识丁的状态。

    最有名的当属创造了小康之治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他就是目不识丁,但去能创造八年的丰功伟绩,只能说真的是天纵奇才。

    “啊!我们还要认字啊!”骨干将领们哀嚎。

    陈无病跃跃欲试:“主公,我们是军人,能打胜仗不就行了。”

    丰立民扫过自己的军队骨干,只有李忠军没有抱怨。但也是一脸苦相,颇有些有苦不敢说的味道。

    他现在的军队骨干中,只有梁芹玉一个人识字,因她的父亲是老儒生,自小就教她熟读四书五经。

    丰立民说道:“不认识字,怎么读兵家典籍,你们可莫要当吴下阿蒙,要当那胸有韬略的东吴大都督。再者说了,你们若不认字,还要让他人给你们念读,如此,岂不是泄露了军事机密?”

    丰立民认真说道,却听到了柯光祖弱弱的话语:“主公,吴下阿蒙是谁?东吴都督又是谁?”

    他说的很不好意思,但却真的好奇。

    于是,丰立民将孙权劝学吕蒙的故事讲了一遍。末了,他说:“尔等想想,吕蒙若不刻苦勤学,怎能在和鲁肃讨论天下大事时有真知灼见,让鲁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又如何给鲁肃提出对付关二爷的三个计策?这就是学习带来的好处,我希望尔等,也可以让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再者,我若不是深夜挑灯苦读,怎能说出‘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明万理’的话,让才华横溢的萧大管家惊讶?”

    丰立民看着眼前的军队骨干,认真说道。

    “定不负主公期盼!”李忠军行了个军礼,说道。

    其他骨干也纷纷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