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星记 » 第二十八章 一个饼引发的故事

第二十八章 一个饼引发的故事

    …

    “看来呀,这士族怕是要夺魁首哩…”

    李年毫不在乎的挖着鼻孔。

    儒家讲了上千年的中庸之道,如果今天那小白脸要一味的说着性恶之意,定然会被人打落尘埃。毕竟儒家正统学问都是以善为根基,没有谁会真让你挖墙角的。

    此时宫女近侍穿梭于殿内案几之间,都是托着各式点心和酒水,殿中每个案几下都放着一个铜盆,里面静静燃烧着产自南岭的银丝炭。

    这东西燃而无烟,三两块就可以烧一两个时辰,最后燃尽只剩下一团银丝。所以此物很受人喜爱,而每年贩卖银丝炭,更是南岭的一大收入。

    李年捻起桌上的点心尝了一口,蹙着眉头又给扔了回去了,他从来都不喜欢吃甜的东西,在家吃饭胖三娘都是把茱萸放得很多,他们一家人也都喜爱是辛辣的东西。

    “哼哼,你还不准备上去嘛?”

    赵仲来恨恨的说道。

    李年边在胖三娘准备的小包袱里翻腾,边回道:

    “赵大伯,你可真是太高看我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了,那小白脸说的是什么?那是不下于圣人的微言大义,你让我跟他辩,我怎么辩?”

    看着李年在那儿一阵忙活,也是知道李年说的没错,王洛白的论言,若是再完善一些怕是就能为儒家,再开一门学术。

    这是圣人之基啊。

    赵仲来长叹一声,遗憾说道:

    “若是我书院学子来此,定然不会教这小儿一枝独秀。”

    此时已经是快要正午。早饭本就没吃的李年早就是饥肠辘辘,皇宫的点心除了好看,完全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吃在嘴里完全就是在吃糖,齁的慌。而胖三娘的包袱里却是给他准备自家烙的油饼和干肉,还贴心的准备了两根大葱。

    赵仲来不满的看着一口肉一口饼,又嚼着大葱的李年,恨铁不成的说道:

    “吃吃吃,就知道吃…”

    李年委屈回道:“人是铁饭是钢,人饿了就要吃饭,此也是天性本能。要不赵大伯也整一口?”

    推开李年递过来的已经咬了几口的油饼,赵仲来嫌弃道:

    “皇城大内,天子内殿,吃饼啃大葱,你也算是独一份了,小心御史台的郎官看到…”

    李年满不在乎,若从心而论他自己本就对皇权规矩之类的东西处于不屑的状态,自然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至于御史…难不成老子吃口饭还要杀头不成。

    殿中此时已经热闹起来,既然皇帝都让内官送上了酒,当然是默许了诸位可以推杯换盏,而皇帝领着太子等人也都去了内殿,这时候皇家若在,只会让人心底埋怨。

    历年来望月楼论道也都是如此,学子论道中途歇息,整个论道场也就变成了学子豪门之间的交际场。这次换成了皇城内,更是让多数普通学子心生欢喜,毕竟除了皇帝陛下,六部堂官和一些有资格朝会的官员都在这边,此时不巴结,更待何时?

    赵仲来也已经端着酒盏起身与人谈笑风生去了,虽说因为官职高低,礼部给他安排的座位是末席,但是谁也不敢小瞧一个长乐县令的,京都几十万百姓的父母官,若是论实权,跟那些紫袍堂官可是没区别的。

    “汝是谁家的孩子?”

    正所谓说什么来什么,李年心中一叹暗骂某人是个乌鸦嘴。抬头瞅了一眼身前的人。

    绯袍短须,胸前獬豸而腰间的牙牌上露出‘御史’两个字。

    大魏设立御史台,有风闻奏事之权,就是逮着什么骂什么,专门做打小报告的事,告状告错了没关系,但是不能不告,朝廷发你俸禄就是让你奉旨骂人的,你要是不干,那就是失职。

    而这群人向来都是被文武百官所厌恶,毕竟有事没事总会被这群人拿针刺一下,虽说死不了人,可到底是恶心人。

    官服穿歪了,弹劾。私生活不检点,弹劾。门房的看门狗咬人了,弹劾。朝堂上无故喧哗…当然这一条弹劾了也没人当一回事,毕竟大魏朝会吵架都是小事,向来都是动手打架。就连御史台大夫有时候也会撸袖子施以老拳。

    当然,即便是这样,也不耽误这群人弹劾。

    而李年眼前这位,就是御史台的郎官,专门纠察百官是否失仪,这群人向来都不惹,不过是从七品下的官职,降无可降罚无可罚,又直属皇帝管辖,其他人谁也管不着。

    “学生是百姓家的孩子…”

    短须御史蹙眉不喜,斥道:

    “我是问你,你家大人是谁。”

    李年嘴中嚼着饼,咬了一口大葱,含糊不清的说道:

    “学生爹爹叫赵大壮,娘亲姓李名三娘,怕是大人认不得哩。”

    短须御史蹙眉在脑海中回想,实在是想不到朝中何人叫赵大壮,听名字倒是像武将的名字,可今日能在殿中安坐的,大多都是在朝廷里有跟脚的,寒门弟子早就被剔除在外,而将门中人向来都是不会来什么劳什子文会。

    “你父身居何职?”

    “我爹在长乐县衙任衙役一职,东城三条巷子都归我爹官。”

    短须御史听闻此言,顿时气恼,大声呵斥道:

    “你这小儿竟敢戏耍我…”

    李年实在是想不通自己何处戏耍了这个大人,实话实说而已,怎么还一副要吃人的样子,朝廷命官都这么公主病的吗?

    想着,只能站起来手中还攥着油饼和大葱,嘴中说道:

    “学生并无戏耍大人,大人问我是谁家的,在下双亲并无任何显贵身份,即便是说了大人也认不得,自然就是说百姓家的孩子,大人又问家中父亲身居何职,学生也是实话实说,我爹真是在县衙做事,东城三条巷子也都归我爹巡视,实话实话如何成了戏耍大人?”

    李年言语诚恳,长篇大论的解释了一番,自然不想与这御史起冲突。

    可他哪里知道,御史台的人平日里神憎鬼厌,而这些御史自然是也是自视清高,虽说李年是认真解释了,可奈何人家先入为主觉得这小孩子绕了一大圈就是在逗他玩,最可气的是,与他讲话,手里居然还拿着这些粗俗吃食。

    当即怒斥道:“你是何等身份,也敢与本官这般说话,”

    李年蹙眉觉得这个人实在是有病,自己难道好好说话,你还以为我怕你不成,听到这御史言语之间的鄙夷,淡淡说道:

    “我倒要问问大人是何等身份?”

    短须御史一愣,一听这小儿居然不咸不淡的回了这么一句,顿时气极而笑:

    “本官乃是御史台郎官,奉旨纠察百官…”

    “既然是纠察百官。大人您看看,我像朝廷命官吗?”

    李年一身寻常百姓的家衣衫,嘴上还挂着油腻手里拿着大葱,自然不像官。

    “哼,此乃天子内殿,岂容你在这殿内放肆?”

    李年环视四周,除了周围几个闻声看过来的人,大殿中多数人也都没有发现这里的异常,众人推杯换盏聊得不亦乐乎。

    “不知学生如何放肆了?学生躲角落里吃饭也算放肆?那他们这算什么?”

    顺着李年的手看过去,自然能看到一大群人围在刚才大出风头的王洛白身边,时不时还传出阵阵大笑声来。

    短须御史恼羞成怒,周遭之人看热闹的眼神只让他觉得别人是在暗讽他连个小儿都说不过,越是如此想,心中自然也就怒火中烧。

    “读书人之间饮酒唱和,乃是大风流之事,你在这大殿内吃这等粗鄙吃食,若是被那世家之人看到,岂不是更要笑我大魏之人不知礼数?再说了。你不过区区一贱役之子,如何能坐于这殿内。我倒要问问是谁将你带进来的,本官定然要上奏弹劾他!”

    京都人口过百万,而除了五城兵马司总管城内治安以外,大小民生和巡逻自然也要依靠两个县衙的衙役和各处的坊长。而京都县衙衙役总共配备了五六百号人,而这五六百号人又分管各个坊市巷口。

    说他们是官吧,没有任何品阶,说他们不是官吧,又拿着俸禄。

    “本官手下,没有什么贱役,有的只是为我大魏朝廷做事的好汉,王御史,本官倒是想知道,平日里你与你那些同仁就是这样称呼为我朝廷做事的人吗?”

    王御史专门看去,原来不知道何时身后已经站了一人,正是一脸寒霜的赵仲来。

    赵仲来他当然认识,太子一派的人,受太子赏识所以才从边关提了回来,坐了长乐县的县令。

    但是对于王御史来讲,他如何会怕太子,太子向来都是他们御史台重点弹劾的对象,属于破鼓万人捶的那种,如今太子仁义之名远扬他们自认都有他们一分功劳。

    王御史冷笑道:“赵县令,你无故带人进宫,你还知道规矩两个字怎么写吗?据我所知,其次文华殿,能来的人都登记在册了,太子恩典你可带幼子前来,难不成这也是你的幼子?”

    哼哼了两声,王御史又道:

    “你还是如小时候一般不守规矩…”

    赵仲来嗤笑一声不为所动,只是大步上前,路过王御史时或许是故意也或许是无意,一下子就将瘦弱的王御史给撞了开来。他本就生得高大,更是在军中磨砺几载,王御史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比他矮了一个头还不止,哪里能受得住赵仲来的轻轻一碰。

    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在地,人虽没事头上的纱帽却差点掉在地上。

    “哎呀,听说王御史前几日刚纳了一房美妾,可是旦旦而伐伤了身体?怎的还腿软了,来来来,我扶你起来…”

    赵仲来嘴上说着扶,人却站在了李年身边巍然不动。

    四周看热闹的人哄然大笑,对于官员之间的动手见怪不怪,毕竟大魏朝会上这样事情多了去了。

    “你…你你…”

    王御史狼狈不堪,颤声连说三个你字。

    赵仲来神色漠然,淡淡回应道:

    “多谢王御史关心,我很好…”

    周围人奇怪的眼神让王御史悲痛欲绝,低声窃笑也变得十分刺耳,悲愤的大叫出声:

    “赵仲来,我…我跟你没玩…我要弹劾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