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露水香 »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这是一本介绍西方哲学思想的书籍,作者行文、构思很新奇,还没翻几页,苏沙便被吸引住了。只是苏沙除了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外,并没有系统接触过西方哲学,书中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有言外之意,都需要反复思考许久,并且苏沙感觉每一位哲学家都在讲述着一件很重要的事,却又找不到实际的用途。对于书中前几章讲解到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苏沙已是体认艰难,等后边讲解到了笛卡尔的主张,苏沙便被完全搞蒙。哲学被称为最虚无高深的学问,然而如此高深的学问,发起处却很平凡,似乎仅仅依靠人类理性本身也就够了,并不需要多少丰富的知识,而它本身带给苏沙的疑惑也大于了悟。

    笛卡尔对“存在”的思考,不但没能将苏沙从现实的虚幻中拉起,反倒让苏沙跌入了“死亡”的漩涡。苏沙不由自主的对一系列的西方哲学命题开始了自己的思考。一时间疑惑与未知交融,生死与价值碰撞,无论是之前让自己珍惜还是厌弃的是是非非在这些人类的基本问题面前似乎都没有了意义,据说只有东方文化里开悟的人才能把“没有意义”当成另一中意义,西方的哲人们似乎无法接受“没有意义”的现实,总试图在被自己摧毁的一片残垣断臂当中重新建立起新的意义。

    苏沙虔诚的追随着他们试图找到人类意义的支柱,最终却一次次失望的发现所谓的支柱的根基也只不过是从泥沼换到了沙滩——谁也不比谁稳固多少!这样的境地让苏沙一时间心力憔悴、“生死两忘”,于是苏沙便成天都坐在宿舍楼下的大树下发呆,偶尔的回归现实,苏沙也会为自己当前的状况有些担心,但很快的又会跌入虚无当中浑然不觉。

    苏沙并不太纠结于笛卡尔关于“存在”的质疑,何况苏沙也不能完全信服于他“我思故我在”的论断。苏沙自认为思考并不比感觉更真实,既然笛卡尔可以相信“思考”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相信感觉。毕竟每个中国人都熟知“掐”自己一把,就可以排除笛卡尔关于“感觉”很可能是做梦的质疑。虽然西方的哲学家们并不屑于这种直观上的感受而看重的是理性和逻辑上的支撑,但笛卡尔本人所谓的“我思故我在”的这种否定所有,只留下“纯粹形式的自我”的意义又有多大?并且他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来的“上帝是存在的”、“物质世界也是存在的”又何尝没有非理性的直观上的成分,况且这种非理性的成分当中有着明显的片面与牵强。在苏沙看来笛卡尔就像是一位勤劳的佣人,当他早早的主动清扫完院子里所有的尘土之后,在面对主人的质疑时,却轻易的将尘土又倒回到院子里重新打扫一遍,毕竟仅凭举在手里的笤帚和盛在簸箕里的尘土并不能证明院子已经被彻底清扫的事实。

    其实苏沙心里更加难以接受的是死亡,既然自己无法接受存在的“无意义”,那么自然也就很难坦然面对“死亡”。虽然他曾经两次试图终止自己的生命,但此时此刻他确确实实的对死亡充满着恐惧。笛卡尔探讨存在的根据却把死亡带到了苏沙的面前!一想起自己终有一天将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到了那个时候再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出现过,苏沙不由的悲从心起。可我又是谁呢?是与武达嬉戏的苏沙?还是挑灯苦读的苏沙?亦或是现在不知道我为何物的苏沙?如果只简单的认为那是不同阶段的我,那么在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之间与死过一次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经过了一个假期茶不思、饭不想的思考,苏沙始终未能解答自己对死亡的疑惑。这让苏沙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他勉强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狭小的心灵出口。既然无法找到绝对的真实,那么就不防先找到一份相对的意义,苏沙想象着通过作一番能名垂青史的事业,在帮助更多弱小的同时,使得自己不会被这个世界过快的遗忘。

    苏沙开始的时候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未来国家总理,但没过几天又突然意识到以自己少数名族的身份恐怕很难实现这个理想,便又将自己的目标修订为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最终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奖励众多为人民群众的福祉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苏沙认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当前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发奋读书,于是罗列出了自己接下来需要自学的内容和所学书单,这一书单为今后数年苏沙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修身类:《曾国藩家书》,《传习录》,《王重阳内修真决》

    知人类:《人物志》,《个体心理学》,《冰鉴》,《黄帝内经》

    哲学类:《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周易》,《道德经》,《庄子》,《韩非子》,《金刚经》,《古兰经》,《辩证唯物主义》,《论语》,《***选集》

    历史类:《东周列国志》,《三国志》,《史记》,《资治通鉴》

    经济类:《国富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法律类:《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民事诉讼法》

    兵法类:《鬼谷子》,《三韬·六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君主论》

    电脑类:Bisck编程C语言数据库

    管理类:哈佛MBA教程,《竞争战略》,《竞争优势》,《营销学》,《市场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连锁经营与仓储管理》

    有了“理想”的入驻,苏沙的心里开始变的饱胀而充实,不再困惑于周围日常的琐细,仿佛一瞬间就变的深刻而宽广了起来。

    通过上学期为了与学霸同学的角逐而对本专业的苦读,苏沙也意识到了盖房子、搭桥和修路并非自己所好。他开始将自己业余学习的重点向商业类转移,苏沙读的第一本商业类书籍是他从书店里买到的哈佛大学迈克·波特教授所著的《竞争战略》一书。苏沙十分仔细的对这本书进行了阅读,还做了读书笔记。其后又买到了这本书的姊妹篇《竞争优势》一书。

    这两本书高屋建瓴,分别从战略以及战术层面分析了商业主体角逐、竞争的落脚点,也回答了苏沙之前对养殖业发展的疑惑,既然集中的圈养无法通过规模化取得成本上的优势,那么他想通过“教会羊群集中列队行走”的差异化战略而得到消费者更高的货币补偿,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很多年后,在国家“退耕还林”、“禁牧”、“养殖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影响下,肉类的价格在上涨了一倍多后,规模化的集中养殖业才得以生存。

    与一个好伙伴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一本好书对一个人认知的提高往往是跨越式的。这两本书让苏沙在认知的角度上建立起了自己对商业主体行为的思维框架,恰如拨云见日。于是苏沙开始到处搜寻作者所写的其他书籍,找不到时,只好留意与哈佛商学院相关的书籍,但后来找到的几本如《总经理》之类的书,并没能引起苏沙的共鸣!

    由于苏沙假期没有回家,而学校一直秉持着要将成绩单寄到学生家庭的传统,苏沙的成绩单也依旧被邮寄到了家里,苏沙并不清楚自己上学期成绩的好坏。此时的他对成绩的关注点也只是聚焦在自己有没有挂科,需不需要准备补考。快到期中的时候,需要评比下一学年的奖学金时,苏沙才被告知,他与学霸并列第一,被评为一等奖学金获得者,苏沙一年多来的夙愿终于达成,但他也只是略感欣慰并没有多少为此庆祝的热情。

    苏沙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课外书来读,最后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一套《资治通鉴》的古今通译本,全套共三十本左右,苏沙对书中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和精彩段落都进行了抄录,大半个学期苏沙都痴迷于阅读这套《资治通鉴》,这套书也让苏沙对朝代的兴衰、人事的起落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同时也将苏沙接引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前。

    与商业书籍和历史书籍不同的是,很多的传统经典几乎是字字珠玉,由于缺乏名师的指导和同好的磨凿,苏沙不得不采用最吃功夫的读书方法——背诵。苏沙先后背诵了《冰鉴》全文,《黄帝内经》部分篇章,《周易》六十四卦卦词,爻词,《道德经》全文,《坛经》部分章节,《孙子兵法》,《王重阳内修真决》。

    所有的空闲时间苏沙都独自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摸索、搜寻着对自己有帮助的任何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苏沙也渐渐的被完美主意思想所裹挟,沾染了历代文人重道轻术的习气而不自觉,那个学期的假期他再次选择了留校读书,就连二姐的婚礼也没有参加。

    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旅游实习”,实习地点定在济南,就住在济南郊外的一所空置的楼房里,自带行礼——“打地铺”。老师带着同学们去工地参观了一次之后,实习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剩下的时间个人自行安排。

    刚开始的几天大家里,大家都还比较规矩,除了在驻地周围闲逛,在路边小摊喝上几杯扎啤之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宿舍里打牌、聊天。苏沙从小在农村长大,对泥土的清香和踩在上面那松软的感觉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依恋。除了看书,苏沙常常会一个人在田间地头散心,思考一些“自以为是”的问题。

    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苏沙抵挡不住从窗外飘荡进来的泥土气息,便放下手里的书,打算一个人去不远处的田间溜达一会儿。当苏沙走到驻地大门口的时候,恰巧碰到了同班的女生小玲,小玲家就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她面容娇好,穿着讲究,再加上性格活泼开朗,平日里吸引了不少男同学的关注,周围更不乏追求者。苏沙与小玲并不熟悉,只是偶尔小玲会过来向苏沙请教作业。

    此时此刻两人同是天涯无聊人,只因为小玲的追求者这两天回家省亲,不在驻地,否则总能见到他时时刻刻的伴随在小玲的左右,就连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也会从自己班里跑过来找小玲聊天,生怕被人抢走似得,苏沙和小玲被短暂的无聊牵连在了一起,苏沙原打算像往常一样,和小玲打过招呼之后便两相自便的。没想到小玲一反常态,打完招呼后便聊个不停,说的不止,于是二人边走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