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喂喂,我上的不是正经大学吗? » 第二十三章 名出可让万籁寂

第二十三章 名出可让万籁寂

    只不过这样温馨的氛围还没有持续多久。

    就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发出来了。

    “这点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别再说了,说点有用的吧!”

    众人朝着声音的来源地看去。

    还好,不是之前的那位少年郎,而是一袭紫衫的年轻男子。

    单看他的衣裳,就知道是附身在一位家世不凡的人上。

    他满脸阴霾,看上去就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样子。

    对于他的不客气,刘阿颖也只是捂嘴一笑,宛如一缕春风拂过,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

    这笑声也似乎有魔力一般,让不少听到那紫衫少年的话语,心境起伏的人平稳下来。

    只不过有些人倒是露出了诧异之色。

    [这女子,不简单啊!]

    刘阿颖似乎没有注意到紫衫少年的不客气,只是轻笑的赔礼道歉。

    “不好意思,我们也是担心有些同学不太了解,所以解释的有点多了。”

    话语虽然看上去是在道歉,但是其实隐含着把自己等人的原因说了出来。

    只是一句话,就把不少听了之前话语而有所明白的人拉到了她的立场了。

    紫衫少年不是蠢人,自然也是明白刘阿颖的想法,也不硬着顶,只是双手叉腰,冷笑着看着众人。

    那名刘阿颖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开始说起了大家的任务。

    “我们这些人在太原城其实已经打探很久了,也观察了很多人,很多事情。如果说最符合我们的需求,也是最符合举镜考核的,也是最能引起心中感悟的就是,黄巾之乱!”

    此言一出。

    在座之人如同冥冥之中感应一般。

    有人不禁僵直了身子。

    更有人恨不得仰天长啸。

    “就是这种感觉!”

    还有人干脆笑着感谢道。

    “多谢两位解惑!”

    也有人恍然大悟。

    “该是如此,就该如此!”

    不同人不同反应,算得上是各式各样,各有不同。

    看着众人的反应,王五郎笑着看了一眼刘阿颖。

    不用言语,意思自然都在笑中。

    也不怪众人如此作态,实在是黄巾之乱太过有名。

    前朝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哪怕是在大顺朝也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曾经前朝一位名臣解释大顺帝国的开国者张献忠、李自成之辈的发家之路,“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掠地,逐步做大。他认为他们“渐有机智”的原因:“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内唯一之秘本。”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对于这些帝国的开创者来说,有着如何的重要性及意义了。

    而黄巾之乱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之事,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汉灵帝光和七年,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而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

    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大贤良师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鱼肉百姓的统治者们发动了猛烈攻击。

    这次动乱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说黄巾之乱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这也是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的原因。

    只不过现在还是光和五年吧。

    也有人立刻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离那鼎鼎有名的黄巾之乱还有近三年的光景。

    踢出这个问题的人立刻迎来了大家的注目礼。

    因为对于这些平日里靠着芯片的帝国人来说,从来不用费劲心思去记忆下这些东西。

    哪怕大家为了开拓者大学府的大考,会特意去学习一下前朝几代的历史,但是能记得这个具体的时间,也是颇为不容易了。

    只是等到大家看到那人打扮,更是心中的惊奇之色重了几分,对面之人阔面重颐,形态雄毅。

    单是身高就足有八尺,这在东汉时期,也算得上是真正的“高人”了,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人竟然穿着一身铁甲。

    一副行伍出身的打扮。

    这等招摇过市的样子,实在不是一般人。

    看到一些人投来疑惑的眼光,那人叶不羞也不恼,自己介绍了起来。

    “火星悬息基地,讲武堂赵惬见过诸位。我附身之人名叫陈实,是河东屯骑出身。”

    听了这话,众人也是行礼问好。

    不少人也对此人的这番作态表示敬佩。

    要知道许多人在举镜之内并不会展露自己的身份。

    因为举镜考核,只测痕迹,哪怕是天子,举镜都不会透露考核者的身份。

    也正是如此。

    每次会试之人的名单,都是举镜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定下各自顺序。

    而这顺序的前后,很多时候都会与世俗之人的猜测相反。

    也正是如此,除非参与者自报姓名,否则哪怕事后,都无法知道谁是谁。

    面前之人竟然如此坦率公布,如果不是故意报个假名,就是认为自己之前所行之事,以后所做之事,都无需隐藏。

    单是这份气魄就值得众人尊重了。

    而王五郎与刘阿颖听了这人的话语,先是一看,后来也是尊重的行礼。

    “既然如此,我们入乡随俗,称呼兄台为陈兄吧,陈兄之言倒是也是了却了我们的一桩心事。对于黄巾之乱的时间,说来也是惭愧,虽然我们这几天已经接待了数百位同学,但是对于具体的时间也是有不同的说法,像陈兄这般如此笃定,也是第一人。”

    陈实只是一笑,只是他好奇问道。

    “既然如此,为何黄巾之乱会成为我们举镜这次的考核内容呢?”

    对于陈实的问题,王五郎还没有回答,一旁的紫衫男子就已经不耐烦的解释了。

    “因为举镜对于考核的判定只是按照当地矛盾最激烈的事情进行判断,也正是如此,不同的地方矛盾不同。我们在太原郡附近,可能黄巾与官府的矛盾激烈,换作洛阳城,现在最激烈的应该就是今文古文之争了。”

    虽然这位紫衫男子语气一般,但是透露的内容令很多人暗自记下。

    这也就是所谓的家族积累的由来。

    一些不会被记录,流传在口口相传中的事情,才是一个世家重要的底蕴之一。

    而一些从草根出身,如何追上那些人的步伐,如何建立自己的世家。

    就要从这些细节努力,记住每一个有用没用的知识。

    而王五郎也开始解释起来,为何太原城在如今面临这黄巾之乱的问题。

    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领导黄巾起义的,是张角、张宝、张梁兄弟。

    张角,是河北邢台巨鹿一带人,他和弟弟张宝、张梁,都信奉道教。在汉灵帝初年,兄弟三人首先在灾情严重的河北开始传教,通过培养弟子、广收徒众,创立了太平道。

    说到这里,王五郎也非常隐蔽的流露出了一丝畏惧的神色。

    在东汉末年的时代里。

    这位太平道道主,传说中得到南华仙人授法的道门大修,是为数不多被后世称为疑似第五能级的大能。

    这等大能。

    哪怕是到两千年后,依然可以在大顺帝国获取高位。

    对于他们这些刚刚踏入超凡之路的人来说,是不折不扣的惹不起的存在。

    在后世的记载中,这位修为广大的太平教主以给人治病做掩护,广泛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压迫、平等互爱的思想。

    他派出众多弟子,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教徒。

    在当时,外戚专权,宦官当道,天下黑暗,人民苦不堪言,因而“致太平”的理想,深受百姓拥护,只花了十年时间,教徒达数十万人,势力遍布青、徐、幽、冀等八州。

    而在这超凡世界,拥有着超凡能力的太平教徒用了自己的能力自然也是轻松吸引了许多入教者,这些入教者成分复杂,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也有城镇工商业者,甚至还有一些官吏和宦官也成为了太平道的教徒。

    而在王五郎的描述下,终于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在太原城,黄巾之乱是举镜给予他们的考核。

    根据王五郎所说,太平道在太原城的领袖是一名叫做郭太的首领,他法术高强,实力惊人,自然是不把大汉官府放在眼里。

    在他明里暗里的指示下,太原城内已经发生了多起对官府政令的反抗行动。

    这也让郡守王球对此充满了警惕。

    在王五郎的讲述下,这位郡守王球是一位虽然来自高门大户,但是体恤百姓的官员。

    他超高的智慧已经逐渐感受到太平道的危害。

    而作为参加这次考核之人,大家自然而然的目的就是帮助郡守王球,解除太平道对于太原城的危害,还太原城一个和平与安宁。

    说到最后,刘阿颖突然补充了一句。

    “大家都知道,每年学期结束之时,我们还会有一次举镜考核,而之后的世界其实与一开始的大考就是不同时间线的世界。只要我们在这里做出优异的表现,在未来的考核中,也会获得足够的先机。”

    待她说完这些话语后,许多人就已经忍不住问了起来。

    “既然如此,五郎你就说吧,让我们做什么!”

    王五郎听了下面的问话,自然是喜笑颜开。

    “大家不要急,一个一个来,我早就已经和王郡守说完,保证大家都有事情做,保证大家都能在这些事情中能好好表现,在这次考核中取得好成绩。”

    说完,早就准备在旁的侍者已经掏出纸头与笔,一个个开始登记起报名者的姓名起来。

    不一会,这里在场的八成人都已经上前登记相关信息。

    哪怕那位紫衫男子之前表现出不太服气的样子,此刻也老老实实上前,写上了自己的姓名。

    看着那位少年郎还在那边东看看,西看看着房屋内的摆设,王五郎突然走了过来,和言细语道。

    “这位兄台还有什么疑虑吗?是不是五郎哪里说得还不够清楚?如果有疑虑可以问五郎,五郎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听到王五郎这番表态,这位少年郎微微一笑。

    “我并不是说觉得王大兄哪里说得不清楚,只是想看看走走,了解一下太平道与这位郡守。”

    听到这里,王五郎也是色变,立刻道。

    “这位兄弟,不会是想着投奔太平道吧!虽然说加入太平道以阁下的实力必然会受到重用,甚至能学到术法。但是太平道毕竟是必将失败的一方,他在太原城内如何能与王郡守斗呢?兄弟千万要思考清楚,不要因小失大啊!”

    一旁的刘阿颖听了也是立马劝道。

    “太平道的术法虽然在这个时期看起来算得上厉害异常,但是放在后世的帝国,已经简朴的可笑。我们这些学生现在最重要的是通过大考,不要因为其他而忽视最重要的东西。”

    只不过两人的劝说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那少年郎听了只是再三感谢,然后飘然而去。

    在他的带领下,一些原本本身就有点犹豫的人也是跟着告辞,准备观察一下,再做决定。

    等到这些走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刘阿颖似乎发现了王五郎的心神不宁,便问道。

    “五郎,看你似乎在那位少年郎走后就有点不安,难道你这么看重他吗?难道他比我们这边这么多兄弟还厉害吗?”

    说完,一些旁边之人也是应和起来。

    不得不说,这位少年郎之前一路上的做派还是惹得许多人不甚开心。

    此时刘阿颖这般话语一说,自然是出来起哄了。

    王五郎摇了摇头。

    “比我们这边众兄弟厉害那自然不可能,我们这么多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他淹死。但是我对这人是相当忌惮。”

    看了一眼不解的众人。

    王五郎长吁一口气,解释起来。

    “因为这人的相貌我在郡守府见过,海捕文书上有他的名字!”

    接着,一字一字的念出了那位少年郎的名字。

    “任承!”

    说完,整片房屋内,一时寂静,只能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