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杰丞相范蠡 » 第一章 拜师

第一章 拜师

    诗曰: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古今智谋何人胜,天下英雄唯是君

    话说华夏大地,自从盘古开天,三皇治世,大禹治水,江山始定。又经历代先民辛勤耕作,创造出了一片无双国土,傲立人寰。

    花开万朵,单表一枝。在荆楚大地,大巴山余脉,长江岸边,有一座高山。此山高耸奇秀,异于群峰。峭壁之巅,翠松挺拔,既使晴日,山顶也有云雾缭绕。而最为奇特的是峭壁之下,竟有一洞,洞前却是一大片平台。

    古人常言,山秀聚气,地杰人灵。楚国大将计然眼见自楚庄王故后,历代楚王是葫芦头养家雀——一代不如一代。自已空有一身本事,却备受奸佞打击和陷害,报国之志不得施展,愤而辞职。

    计然崇拜老子李耳,拜师王敖老祖,既鬼谷先师。李耳辞职归隐,集毕生所学所思,著有《道德经》,劝化世人。王敖老祖选中鬼谷岭,在此驻足,笑看世间风云变化,著有《鬼谷子》一书,指迷群愚。计然见楚王昏庸无道,不谌扶佐,便学老师鬼谷榜样,游历名山大川,欲寻一可居之处,作为修真之所,自号“南华”。即后人所称之南华上人。一日,上人行到此处,见山势雄奇,内藏秀气,遂飞身而上。上人由于身具绝世武功,气息绵长,登临此山,如履平地,只是略感口渴。谁知接近峰顶,眼前竟有一大块平台,连接到峰顶峭壁。登上平台,眼前突兀现出一天然石洞。上人欢喜,对山洞躬身一拜,然后进洞察看一番。山洞很高很宽,也很深。上人出洞后,微微一叹,似有美中不足之憾。于是,上人从左边寻路绕道登顶。

    谁知才走出不到五十步,却见主峰峭壁与平台交接处,有一个宽三尺,深四尺的裂缝。其内注满清水。上人俯身饱饮一顿,只觉泉水清冽,微有甘甜。上人起身,面对清泉跪下,拜了三拜。心想,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天下还有比这还好的修真之所吗?此山高秀雄奇占全,林泉古洞齐备,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正是修真宝地,只是至今尚无名称。上人返回洞前,提起宝剑在峭壁上刻下“飞羽山”三个大字。然后,又用六块石头摆了个圆形,权当香鼎,中间地上插了三根树枝,意为香烛,略表心意。上人规规距距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感谢上苍赠我洞天福地。天赐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奉天。今有大周楚人计然在此发誓愿:必定觅得一可造之才,穷尽自己一身武功智力,为民培养出一位栋梁之材,造福万民,以报答上苍厚赐。”刚刚誓罢,忽觉大地震动,石泉水涌,上人惊异。

    从此,南华上人定居此洞。渴以泉水为饮,饥以松子,蘑菇,野果,野菜,山藤黄精等为食,倒也自甘其味。

    上人生活极有规律:白天不是上山采药,就是制作竹简刻字。夜半子丑两时登顶炼武。炼武时,只见他闪辗腾挪,窜高就低:窜高时,在树丛间或树顶往来如飞,似松鼠穿涧,雄鹰展翅;就低时,如百步穿杨,瞬间即到。舞剑时,但见白光不见人;投掷时,见物打物不落空。唯一令人可惜的是,千百年难得一见的武功,竟无一人得见欣赏。上人非但不抱憾,反倒大称心意,这就叫真人不露相,休真惧打扰。

    不知过了几月几年,上人洞中堆满了晒干的药材和大批竹简。竹简上密密麻麻,一横一竖地刻满了文字,药材中有半数是黄精紫藤。山头周围,上人开恳了大片耕地,除种菜种粮外,广植各种药材。一处人间天上就算基本建成。上人略做安排,毅然下山。他要寻觅一可造之材,传授自己毕生所学,兑现当年上山时的誓愿。

    下山已经数月,足迹踏遍附近州邑。上人虽遇到几个资质不错的孩子,但都不是上乘之材,难以传授大道。

    一日,上人走到一村边,见到一个约十岁左右的男孩。手持弹弓,仰面朝天。不多时,天上飞来一群斑鸠。少年连发两弹,就见两只斑鸠从天空跌落地面。上人很惊讶,多看了他几眼。只见这名少年眉清目秀,地额尖尖,不胖不瘦,身材敏捷,两眼珠不停滚动,似乎在寻找下一个目标。上人刚要问其姓名,这名少年却一路小跑躲在一棵大树后面,从兜里掏出一枚石子。原来前面有一只家养花母鸡。少年见前后左右没人,一石子发出,正好打在鸡头上。这只母鸡两腿踢蹬了几下,就一动不动了。少年大喜,刚想跑过去捡起母鸡,却见面前突然站出来一个老头,手里拎着的正是自己刚打死的花母鸡。少年二话不说,上来就抢。老头把左手里的母鸡掉换到右手。少年一把从老头右手抢下母鸡,欢欢喜喜跑回家去。却不觉,在抢鸡时,弹弓已落入老头手中。他到家放下母鸡和两只斑鸠,又想回去继续打鸟,可一摸,弹弓却不见了。当他返回原地时,只见他的弹弓断了几截,扔在地上,老头却不见了。

    原来,上人初见少年小小年纪竞有如此技艺,满脸喜色,以为可造之材。随后却见其人品低下,将来不是大材之人,略施薄惩,扬长而去。

    这个少年名唤张扬,资质绝佳,本应有大好前程,谁知一贪之念,竞失去了一位旷世良师。

    上人一路行来,虽也见识了几个孩子,但总不理想。不知不觉间竞进入豫州宛城地面,一个叫做三台的村镇。镇中一条直道,将村镇分为两处。道旁稀稀落落有几株古树,说明这处村镇很有些年头了,是一处古镇。远处正有两个孩童说说笑笑迎面走来。

    突然,从街边胡同中窜出一条大黄狗,几乎有小女孩般高矮,向两个儿童扑来。小女孩当时就吓傻了,站立不动,忘了躲避。小男孩却临阵不慌,迅速地一把将小女孩拉到自己身后,边哈腰捡石头边喊:“向后跑,上树!”小女孩这才反应过来,向后边跑去。毕竞是从小长大的农村孩子,上树摘果,不在话下,几下子就爬上树中间。而小男孩这时早已甩出两粒石子,全部打在黄狗头部。谁知这条黄狗象不知痛似的,不退反进。

    南华上人早已捡起了几粒石子,握在手中,虽然距男孩尚远,以自己手段,救男孩不在话下。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男孩随手捡起身旁树枝,一下子就插入恶狗口中。恶狗吃痛,前扑的势头立即被阻挡住了。男孩趁机返身,只见他三五下跳跃,早已在树上和小女孩会和一处,并安慰小女孩莫怕。上人这时早已来到树下。他见这条黄狗管打不退,近看却见两眼痛红。上人再不犹豫,随手甩出一粒石子,直灌入狗头。恶狗踢蹬了几下,便一动不动了。上人正想招手,让树上两孩下来。只见树上两孩对望一眼,头一点,手牵手从树上飘落而下。对着上人,深施一礼:“谢谢老爷爷搭救之恩。”

    上人手捋胡须,微微含笑,看向两人:只见男孩十岁上下,却长得额头圆满,隐隐红光。两眉细密,斜插入鬓。两颧丰润,鼻梁挺直,上贯于顶,准头圆大丰满。最奇处在两眼,好似两处清潭,隐隐放光,面带笑容。再看身材,挺拔不动,双耳垂肩。

    上人观看良久,这个男孩始终不动,两手随臂下垂,满面含春,任从上人观瞧。

    再看女孩,年令与男孩相当。瓜子面,长长的新月弯眉。翘鼻下衬托一个樱桃小口。双眼灵动,一看就知是一个聪明的丫头。

    上人询问其姓名,男孩姓范名蠡,字少伯。女孩姓苏名文芳。

    范蠡见老人问毕,上前两步,双手托住老人右臂:”老人家,天色将晚,请到孩儿家一住可好?”

    “好,好,我正有此意。”一老二小一齐向范家走去。

    待走到苏文芳家门前,文芳拉着范蠡的手说:”范哥哥,明天我妈包粽子,我妈蒸的粽子可香了,你可一定要请老人家一齐来我家吃粽子呀!”上人哈哈大笑:“这个鬼精灵的丫头!”

    来到范家,上人一看,范家虽不是太富裕人家,但前后两层院落,皆是青砖青瓦,里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物品摆放的井井有条,内里紧挨厅堂一室内,堆满书籍,一看便知是书香人家。

    范父见儿子领着一老人进院,这位老人举止不凡,三绺黑髯飘于胸前,走路无声却沉稳有力,忙迎出屋外。范蠡忙简单的向父母说了事情经过。范父连忙抱拳施礼,请上人进屋。上人笑道:”你家我是要进的,不过狗却是我打死的,我要先向狗的主人家道歉解释,以勉误会。”

    范父笑道:”您是为救我儿,不得已才出手,解释也应我去解释,怎能劳动您老人家。我们这些人家都是忠厚老实之人,这点小事,一句话的事。”

    从主人谈吐上来判断,上人看出范父是有知识的人,而且在当地是有威信的。上人诚恳的说道:“这里边还有原因,非我不能说明白。”

    范父见上人坚持,只好一齐陪同来到狗的主人家,说明原委。主人家也是个明事理的人家,再加上范父在宛台一带的威望,忙说道:”些许小事,不必再提,狗肉已经下锅,我家有现成的黄米酒,难得大家一聚,请上桌,不醉不归。”

    上人笑道:“老弟,狗肉吃不得。不为这个,我或许不来。请大家听我详细道来:在乡村里,各家各户的狗往往都是散养。咱们人有时得病,狗也能得病。为什么人被狗咬了,伤口往往长时间不爱好?这就说明狗嘴狗牙有毒。狗中最历害的一种病叫疯狗病(那时还没有狂犬病这个词一编者)。疯狗病的主要特征就是狗眼发红,见谁咬谁,管打不退。人别说让狗咬了,就是被疯狗抓一把,挠一下,一旦破了点皮,过一段时间,病情就会发作,开始时怕水怕光,进尔疯狂死掉,神仙也救不了。而你家这条狗正是得了疯狗病,不然我也不会轻易灭了它。不但狗肉不能吃,还要整个深埋。勉得被其它动物吃到,使得流毒泛滥。为了安全起见,我建议,至少咱们全村镇的狗都要捕杀深埋,大家千万不要吝惜。狗儿常常互相嘶咬,谁知哪条狗得上这种病?这还不算,上人又详细作了讲解,举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骇人听闻的事例。接着,范父又作了动员,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各家各户自觉灭犬,一场祸患消弥于无形。

    事情解决了,南华上人积攒了一场功德,心情格外舒畅,与范父之间也更加了解和知心。

    原来,范家祖上也是官宦人家,范父名颍,也是一个饱学之士,为人正直。平时乐于助人,声望和人品素著三台。其时,文仲任三台县令。文仲乃是一个大材之人,胸怀为国为民之心,虽屈居小县为官,平时却时刻关心天下大事,注重观察了解人才流动迹向。听闻人们交口称赞范父之才,即亲自登门拜访,并荐举他为自己副手。后见楚王昏愦,忠臣连遭打击,连忠勇之声素箸的伍奢一家也遭迫害。而奸佞小人得势猖狂,知楚国将来必乱,二人乃双双辞职归家。范父嘱意于儿孙辈,乃做起了教书匠的营生。而文仲则周游列国去了。

    听了范父一番长谈,联系自己的遭遇,二人有了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感,上人也不再隐瞒自己的想法。遂说道:我自归隐以来,不甘于一生所学付于流水,而自已年令渐老,家中又无亲近之人,,总想觅得一年少可造之材,传我衣钵,造福天下黎民百姓。一年多来,走了几处,遇见了几人,不是资质不足,就是品行有亏。也许是自己过于求全责备,迄今未遇一个可托之人。今遇令郎,方知天不负我。该子品行端正,资质绝佳,乃是千年难得一遇的美玉。我欲收之为徒,精心培养,将我一生所学,尽传于他,将来好造福黎民百姓。不知你夫妇二人肯否让我带走?

    范蠡听至此处,心朝澎湃,喜上眉梢,唯恐父母舍不得自己远离,不肯答应,那自己将遗憾终生。没想到范父范母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范父站起,深深给上人鞠了三躬。然后郑重说道:”蠡儿交于上人,我们夫妇二人放一百个心,这是蠡儿天大的福份。只是蠡儿刚刚十岁,尚在懵懂年纪,这将给上人带来多大的累赘,我们于心实在过意不去!”

    上人笑道:”师徒如父子。谁叫我们师徒有缘呢。”范蠡听至此处,不待父母吩咐,早已搬来椅子,扶上人坐下,然后规规距距跪在南华上人面前:“徒儿范蠡拜见师父!从今往后,一切尊从师父教诲。”说着,就要往下拜去。

    这时,上人严肃起来,说道:”范蠡,我自称南华,你入我门,便是南华第一代弟子。南华门的门规就是‘民活’二字:民,就是一切为民,唯民是举,民就是老百姓,就是天。活,就是不拘泥旧法,天变我变,事变我变,无论文治武功都要灵活掌握。二者合起来,就是顺乎天意,符合民心,一心为民,灵活运用。你可能一生不违背这两个字吗?”

    “能!师父,我可以拜下去吗?”

    “可以。”

    范蠡规规距距拜了三拜,南华上人实实在在受他拜师之礼。受礼完毕,扶起范蠡,正式收他为徒。

    当晚,范蠡来到苏文芳家,告诉她说,自己已经拜了南华上人为师,明天就要离家学艺,要苏文芳不要想他。苏文芳一听“哇”的一声就大哭起来:“范哥哥,你不要走!你走了谁给我做伴。”范蠡安慰她说,只要你对小朋友好,小朋友也会对你好。我走以后,说不定别的小朋友比我对你更好。

    “范哥哥你骗人,哪个小朋友也没你对我最好了。”苏父苏母也从旁来劝:“你范哥哥外出学艺是好事,是大事,是去学大本事,将来要干大事业。你不要缠住他胡闹。”

    “谁胡闹了,我就是不让他走吗。”

    范蠡掏出手帕给文芳擦眼泪。边擦边说:“不要哭了,正象叔叔和婶婶说得那样,从师学艺是大好事。再说,我也不是不回来了。你在家可要好好学习哟,将来也是大有作为的。我走后,谁要是敢欺负你,我回来必不轻饶他!”

    文芳这才止住哭声:“你说话可要算数啊,回来一定要先来看我,那时我再还你手帕。”一听这话,大家都笑了,苏文芳脸却红了。

    范蠡拜了上人为师,象拜了神仙为师一样高兴。上人收了范蠡为徒之后,一切游兴全无,即刻返回了飞羽山。但见树树放新叶,山山开红花。洞内山药散清香,竹简照样一行行。说明离山期间,此处没有外人来过。

    由于赶路太急,上人和范蠡都没有闲暇时间打开包裹。此时回到山上,这才把包裹打开。只见包裹中除了有师徒二人的换洗衣服外,还有白银千两。范蠡把自己的衣服打开,内里掉下一方白绸布,上面有字。范蠡在家时,由父亲教授,已能识得近两千字,简单往来书信已能阅读。只见绸布上写道:

    蠡儿:

    儿行千里母担忧。但父母相信我儿非一般孩童可比,自能珍惜你们师徒千载良缘,克服一切困难,学得真才实学,将来实现“民活”之志。

    你虽年少,身体一天天长大。师父虽年长,却已步入老年。望我儿心要细一些,冬防凉,夏防热,睡防风,走防虫,饭烂煮,菜切细。时刻把师父冷暖挂在心上。

    家中白银千两都给你带去,该用时,要舍得花用。父亲教书所得,糊口有余,望你勿念。你如能尽得师父真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书不尽言。切切!

    父字母字

    范蠡看完信,眼含泪水,心下说道:孩儿谨记。

    上人看完信赞道:有大义父母,必育忠臣孝子。

    师徒动手,在洞内辟出两处卧室,又简单的安置了一切日常生活所需,这就算师徒两人的家了。范蠡上山后的第一顿饭还算不错:主食是从山下带来的大饼子,付食两菜:上人种植的小白菜和采集的山野菜。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日两餐,即辰时头和申时尾两时用餐。上人考虑到徒儿年少,正是长身体的时侯,所以在子时头给他单独加了一餐。不过吃的却是加入了黄滕精粉做的馍馍。黄滕精是上人采集来的,自己又培育了一批,再经精心加工,又掺进几样壮力草药而成,最是有益于增进体力。自从范蠡上山之后,上人就断了自己食用黄滕精粉。

    范蠡人小心细,每当师父做一事,他都细心观察,照做一遍。不过几天,日常琐事,他全部学会,常常提前抢着做,勉得师父过于操劳。不过,这却引来师父训斥:“我引你上山是要招个杂工吗?这些零碎活计是我该干的,勤学习,勤练武才是你的正务。今后,你把心事要全部用到学文练武上面,如有违犯,必定严惩!”这还不算,上人干脆一次把话说完,给徒弟规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

    子丑时练武,寅卯时休息,辰巳时习文,午未时习武,晚餐后继续习武或习文,由自己决定,酉戌亥时休息。春秋年间,没有计量时间的器具。上人就在院中立了一根长杆,白天以日影,夜间以月影长短来计量时间。

    习文习武时,都由师父传授。这样执行了一段时间,范蠡见师父太辛苦了。他就请师父少教一些时间,然后由自己多练习。上人不许。范蠡就以自己消化不了为借口,有时故意做错。,为此,师徒间几次争执。最后,师徒间各让半步,上人子时和丑时就不陪同徒儿练武了。但当范蠡寅时休息正酣时,师父早早起来,开始准备一天的饮食了。

    上人对徒儿督察甚严,有四个必须:当天所教的字必须会认会写会意,当天必须会背一册竹简书,当天所教武功必须熟练掌握,当天必须蹲马步两个时辰了。除此之外,还要温习以前所学。范蠡每天按师父要求全部做到了。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在蹲马步时就一边一丝不苟地蹲马步,一边背诵竹简内容,或手指在空中写字。长期坚持下来,他蹲马步成了习惯,也不感疲劳了。习惯成自然,该睡觉时,他倒下就睡着,该醒时不用师父叫,到时辰就醒。每次师父考校,都对他十分满意,大加称赞。

    由于师父教导有方,徒儿争气苦练,以及上人在饮食方面的合理搭配。不到一年时间,范蠡就打下了坚实的武功底子,完成了别人三年时间方能打下的基础。除此之外,他又多识了三千余字,背下了三百卷竹简书。看到这些,上人心里比喝了密水还甜。

    一次,上人误试一种草药,剂量大了些,引起不适,上吐下泻。这可吓坏了范蠡,他也没告诉师父,就根据竹简书中所写,钻进森林。终于采集到了八午牛草,洗净根部熬药给师父喝下,只一剂就治好了师父的病。没想到师父却埋怨他说:“你这孩子,进林采药也没提前跟师父说一声,可把为师吓坏了。”

    “师父怕什么呢?”

    上人言道:“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常常有大动物出没,你一个孩子家,一旦遇上,怎不叫为师担心!”范蠡叉手为礼:“是孩儿考虑不周,一时心急,害师父担心,是我之错。但师父今后不必担心。山里到处是高大树木,危急时刻,爬树上树,可是徒儿拿手绝技啊。”一句话,说得师父哈哈大笑:“是我忘了,是我忘了,我第一次见到你,就知你能爬树。”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劲,教聪明徒弟,上人也感觉到事半功倍。虽然开始阶段,范蠡有些吃不消。但他硬是咬牙根坚持下来,渐渐也就适应,习以为常了。范蠡感觉自己身轻体健,习练武艺非但不觉累,反而兴趣越来越浓。这一方面是练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师父对自己洗精伐髓和吃了黄滕精等食补的作用。

    三年后,年仅十三岁的范蠡在上人的精心培育下,武功大进,力气大过常人,已具有自保能力。

    但孩子就是孩子。上人发现徒儿渐渐滋生了骄敖自满的情绪,练武没有以前认真了,甚至在师父不在的时侯,竟贪玩起来。

    一日,上人考究他,让他出长拳。本来这个动作应是右手回收的同时,左手如苍龙出海,微微上抬。而范蠡却左拳平伸。上人脸色寒冷下来:“为师是这么教的吗?”

    范蠡脸一红,知道自己做错了,用手挠了挠后脑勺:“请师父指教!”

    响鼓不用重锤敲。上人示范了一个标准动作,范蠡整整练习了五天,一丝不苟。最后一拳打出,如猛虎出洞,竟带风声,将手腕般粗的树木击断。上人脸色这才缓合下来。接着,上人又考校他的文化方面,已能识得近五千字,这已是上人教字的极限;整部《黄帝内经》范蠡也都能全部背诵下来。

    学文之人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开始读了几本书,知道了个大盖,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后来碰了钉子,遇到了疑难,或是遇到了饱学之士才知所学少得可怜。这时再读书,就如渴牛奔井,一头扎下去,喝个没完。读书也是如此。此时的范蠡在洞中,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黄帝外经》、《黄帝内经》、《连山易》、《归山易》、《易经》、《六韬》、《扁鹊医书》、《虞书》、《夏书》、《道德经》、《鬼谷子》等洞中藏书,全部看了不知多少遍,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即使师父也考不住他。师徒之间常常展开讨论。例如,有一次范蠡请教师父,为什么针灸能治病?师父只能回答说,人有血脉流通全身。你看血流体外,一会就凝结不动了。如在体内不流动,则需针灸以导之。再深入讨论下去,师徒都说不明白了。又如,老子《道德经》中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天没有脚怎么行走?往哪走?师徒间也是没有讨论出个结果。上人只好说,天下强于为师者多矣,待你以后行走天下,向他们虚心请教吧。范蠡毕竟年令还小,有一种想到什么问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又问:“师父,您老这么些书,徒儿怎么没有见到一本论述经商方面的书呢,经商也很重要啊,也能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呀,我好想读一读。”

    听到徒儿提出这个问题,上人眼晴放亮,知道这个徒弟想得很远,将来一定有大出息。于是,上人回答道:“这个问题问得好。天下至今还没有一本书专门论述经商之道。圣人偶有提到,也是不太看重经商这个行业的。人们常说士农工商,也是把商放在最后。经商这本书将来就由你来写吧。”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很快过去,范蠡十三岁了。长得足有平常十五岁孩子一般大,身体健壮。身背百十斤东西,健步如飞。

    上人考虑久远,又拟定了新的规划:文的方面,侧重术数和点兵之法。武功方面,重点放在武功修为上面。轻功,拳术,刀术,剑术,马上,马下;内功,外功。内功方面,除了教他练功之法,还辅以食补,以健身强骨。每晚临睡前,上人又对他按摩揉穴,洗精伐髓。范蠡常常在师父按摩中熟睡。

    四年时间,转瞬即过。上人直把一位旷世金童锤炼的铜筋铁骨。这时的范蠡,按以往师父教徒,本该早就出徒下山了。上人还是不放心,又留他三年,重点讲述各诸侯国国情和人情事故,以及变通之法。武功方面只教习两项技艺:箭术和剑术。箭术,第一年练眼。上人在他十步外倒吊一棵麦穗,撸掉其它,只留一粒在上面,让他每天观察这颗麦粒,心无旁骛,十天一考究。这绝对是枯躁乏味的,没有相当的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此时的范蠡可不是刚上山的小顽童了,他深知师父这样要求必有深意,他竟老老实实地看了四个月。这时师父才来检验他,问他看到了什么?他回答说,看到了麦粒象长有纹络的杏子一般大小。师父说可以了,拿来一颗谷穗,一半是本色,另一半涂成绿色,也是挂在十步外,让他数出谷粒粒数。范蠡此时眼中的谷粒比黄豆粒还大,数完一面,又翻过来数另一面,也数完了,报完数目后,师父笑了。又逐步把谷穗放到二十步,三十步,四十步,范蠡都能看清。上人这才教他射箭技巧,让他练习射箭。他仅练习了一个月,师父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树枝上的一片叶子对他说:“看到那片红叶了吗?把它射下来。”这片叶子除了被上人涂了红色之外,与周围树叶大小无异。范蠡瞪眼望去,那片红叶有脸盆大小。他盯住那片红叶,弯弓搭箭,一箭射去,箭在远处落地,箭头上有一片红叶。

    有了这个基础,师父又教他飞石技法,做应急用,范蠡又很快掌握了。最后,师父才传授飞云剑法。师父严肃地说:“这套剑法是机缘巧合,为师得异人传授。据我所知,至今天下唯我一人会此剑法。这套剑法有快漫藏散四大招,每招又暗藏八式。非绝顶聪明之人是掌握不了的。你看到天上的浮云了吗?刚刚还是艳阳高照,天气晴朗,转瞬乌云漫天,继而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快不快呀。说到漫,你看早间,一朵轻云刚出岫,与蓝天相接,蓝白相连,多么醒目。可是,白云越升越高,渐渐布满天空,云层越来越厚,白云也变成了黑云。这就是漫。接下来说藏,当黑云布满天空时,黑云之上照样阳光普照,晴空万里。这种景象,你在山下看到了吗?你没看到。而我们在秋季早晨,天放雾时几乎天天看到。山下万物被云彩包藏,你当然什么也看不到了,这就是藏的道理。最后说散,虽然乌云密布,大有摧天毁地之势。但巨风疾来,吹散一天乱云,天地间仍然是清明照旧。这就是散的真意。我这套飞云剑法就是世外高人根据风云变化,创造出来的。它最是难学,但若真正学会,畅行天下无阻矣。

    范蠡听了,就象三天没吃着奶的孩子一样,急不可耐:“我不怕难,我一定要学会,请师父快教吧!”

    上人教导他,面对强敌,人人的想法都是战胜对方。寻常敌人,你凭师父以前所教,足可应付战胜对方;但若遇到顶级高手,要想战胜他,一凭智力,二凭武力。这套飞云剑法,二者兼而有之,重点却在一个活字。这一套剑法,上人足足教了三个月,以后凭范蠡自己练习,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