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杰丞相范蠡 » 第三十八章 初会文种

第三十八章 初会文种

    齐国都城临淄的大街上走来四位骑着高头大马,神采飞扬的三男一女。天已傍晚,他们来到国宾驿馆入住。一切安排妥当后,四人来到就餐大厅,选择一个中间靠窗的位置坐下来。不用猜,大家就知道,这四人正是范蠡等人。他们刚要点菜,就见隔座坐着一位穿着红袍的老者端坐桌前,腰板挺直,面带沉思。这时,一位女侍者给他上菜。菜刚放下,女侍者一转身,顺着老者身边昏倒地上,人事不醒。其他侍者赶紧过来扶起她,又是喂水,又是拍头,还有人掐人中。时间不长,女侍者苏醒过来,大家扶她向后屋走去。就在这时,红袍老者一摸腰间,突然喊道:“咦,我佩玉不见了!”

    范蠡立即站起高喊:“大家都不要动,谁动谁是偷玉佩的嫌疑人!”

    这样一说,谁也不敢动了,怕担上嫌疑,连女侍者也站在原地不动。范蠡问红袍老者,什么时间发现玉佩还在。老者说,我临坐下前,松松腰带时,发现玉佩还在,也就一会儿的功夫。

    范蠡走到场中大声道:“谁与这位老者开玩笑,将玉佩还给他也就是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停顿了一会儿,见没人搭腔,范蠡脸色阴沉下来:“真是给脸不要脸,老以为自己聪明。我看你就是一个大笨贼,偷了东西,你倒藏好了,大家看,连绑玉配的丝线都露出来了。”

    大家都往别人身上看,范蠡两眼却盯住那个侍女,那个侍女赶紧往自己左脚腕上看,还赶紧把左脚撤回来。范蠡笑了,走上前,把她拉到众人前,在她左脚袜子里,用两手指把玉佩夹起来举起,给众人看个分明。然后才还给红袍老者。这还真是一块顶级和田白玉雕刻的玉佩,做工精致。这说明佩戴者定非一般人物。范蠡喊来驿馆馆主,将盗玉贼交给他,委托馆主将盗玉贼送交官府处置。范蠡说,从盗贼识货,下手利落到有人配合上分析,此贼乃是惯盗,你馆驿中有内奸。你要认真对待,否则,难逃通同作弊之嫌。馆主也是一位经验老道者,对范蠡连连点头称是,并让范蠡放心,一定会处理好善后事项。范蠡也不愿多生事端,也就罢了。

    红袍老者在旁细细观看,象是漫不经心,实则点滴不漏,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见范蠡只是二十几岁年纪,头脑灵活,看问题极准,处理问题刚柔并济,如行云流水。虽其中多有鬼诈,却不失大道之义。他老眼放光,收起傲气,升起深深结纳之意。此时,事情告一段落,众人喝酒吃菜,喧嚣声起。红袍老者向范蠡一抱拳说:“感谢小友为我讨回玉佩,我愿与小友四位共饮三杯,以表答谢之意,不知众位能否赏光?”

    范蠡四人赶紧站起答道:“老先生但有教诲,晚辈敢不洗耳恭听。”

    范蠡等四人随老者一同进入包间坐好。老者首先自我介绍说:“老朽托大,先介绍自身。我本楚国郢地人,姓文名种,现居越国为”

    文种话未说完,一向处事稳重有礼的范蠡却忽然站起:“您老果真是文老伯?”

    文种也是稍稍一愣:“我正是文种。不知你是?”

    “哎呀,文老伯,小侄终于找到您老了!我自周游列国以来,无处不在留心,暗暗打听您老踪迹,不想在此巧遇,真是上苍开眼,待我不薄!”

    “那么,小友是?”

    “文伯,我是宛城三台范蠡呀,家父讳字颖,曾为您副邑宰。”

    “哎呀,老天开眼,确实老天开眼!”

    一老一少,热泪双流。范蠡忍住喜泪,向文伯一一介绍了杨来铜、赵明成和赵玉竹。这时,酒菜上全,大家边吃边谈。范蠡介绍了他从师和周游列国的大致经过。当文种听说范蠡拜师计然,兴奋地说,怪不得蠡侄如此聪颖,原来是计然亲自教导出来的弟子。说起计然,当年可是大大有名。你知道你师父的师父,就是你的师爷是谁吗?范蠡摇头说,师父从未谈起。

    “让我来告诉你吧,那可是世外高人。他老人家无论学识武功,料事看人,还是舌辨,谋略军事,以及入世出世,在当世,他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举个例子来说吧,他看人一眼,话不过三句,就能把一个人象一碗清水似的,看个清请楚楚。”

    “那师爷到底大号怎生称呼?”

    “姓王名诩,又叫王禅,也叫王敖。因常年居住鬼谷,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鬼谷先生。这位老先生可了不得,能耐大的无边。这么讲吧,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我没经历过,略过不提。而从古至今真正让我五体投地,从内心往外崇拜的人有五个:伏羲老祖演绎八卦,解人疑惑,是我崇拜的第一人。第二人是轩辕黄帝,一统华夏,教人稼穑、识字、纺纱。第三人是李耳,老子,他著有《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是古往今来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四人是孔丘,孔子,教人仁义,学生遍天下,能从内心掌控人的行为。第五位就是这位鬼谷老先生,四面八方,天地上下的智谋让他占全了,著有《鬼谷子》一书,奥妙无穷。你的师父计然,早就看出楚国将败亡,愤而辞职,拜入鬼谷老先生门下,也必是非常人物。对了,我讲这么多,你师父是否给你留下什么书?”

    “我经师十年,与师父二人一直住在高山古洞中,条件所限,读书有限,师父只传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黄帝外经》、《黄帝内经》、《虞书》、《夏书》《连山易》、《归山易》、《易经》、《六韬》、《扁鹊医书》、《道德经》、《鬼谷子》。临下山之前,师父才向我传授他所著《计然策》,实在读书有限。”

    “已经很了不起了,你所说的《三易》、《计然策》,我都没看过,不知你可带来?”

    “全带来了。”

    这一顿饭吃成座谈会了。就这样,两人还都感觉有许多话要向对方说。于是,文种邀请范蠡到他住处做长夜之谈,并将《计然策》带来一观。范蠡直接随文种来到他住处。文种说:“不忙,你先回去把《计然策》带来,我要看一看。”

    范蠡指指自己脑袋说:“路上带着多有不便,再说,恩师不让轻易示人,我全都记在脑中。我这就读给文伯听。”

    文种惊讶问道:“这么说,桌上你所说的那些书,你能全部背诵下来?”

    范蠡答:“能够,这没什么。在飞羽山上十年,生活上恩师待我胜如父母,学业上恩师却是要求极严的,须臾时间不许荒废,每天至少要背下一册书。”

    文种听了,两眼放光,满面含春。范蠡自小从父亲那里没少听到文种的故事,一路行来,多多少少也听到他的传说。知道父亲与文伯关系非浅,所以,见到文伯,便象见到亲生父母那样,便将自己拜师、学艺和周游列国以来的情况,如同竹筒倒豆子,全部汇报一遍。其中重点讲了南华门规和自己的志向抱负。当介绍到几位师弟时,重点讲了计倪的人品武功和韬略,听得文种不断点头赞许,尤其范蠡的志向抱负与自己竟完全一致。他知道,历史的选择,至此已经将两人紧紧捆绑在一起了,分也分不开。于是,他也将自己的情况向范蠡作了介绍。

    令人惊奇的是,范蠡在华夏北国画了半个圈,而文种则在华夏南国画了半个圈。只是由于年令的差异,他比范蠡这半个圈早画了二十年。现在,他在南方越国任上卿大夫,深得越王勾践重用。还有一处,令二人惊奇:范蠡虽文武全才,由于师从计然,偏重军事;文种不会武功,善理内政,却辩才天下第一。这两人若在一起,扶保哪国,哪国焉能不兴盛起来?文种当即邀请范蠡同他一起,共保越国。范蠡当即直言不讳地说道,当今天下称为大周,只有周王可以称王。越国国君不经周王册封,擅自称王,我以为不妥。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文种答道,南方诸侯国主要有楚吴越三个国家,其中楚国最大,最先称王,吴国次之,越国与前两国相比,只能称为小国,常受吴国欺凌。如果国君在称号上不能与他国持平,难保国家生存。当今国主勾践称号乃是沿用旧王称号。他的治国理念却是与你我相同,在这一点上,待你到了越国,自然就能体验到。蠡侄即有匡扶天下之志,我认为应当从越国做起。

    范蠡含笑答道:“即如此,小侄与文伯约定,文伯此间事了,先行归国。小侄还要在齐国稍事停留,然后南下与文伯在越地会齐。”

    “那也好,我就在越国翘首以待。不过,你可不要让我眼睛望穿了!”文种罕见地开了个玩笑。

    “哪会呢,此间事了,我想顺道瞻拜孔老夫子出生圣地,然后直接入越,与老伯相会,再作彻夜长谈,向老伯请教。”

    “请教不敢当喽!不过到了越地之后,我们同殿为臣,为了工作方便,我们须将老伯贤侄收起,只以官职相称了。”

    文种这次齐国之行,主要是为齐越联盟而来。返越以后,在朝会上向越王勾践汇报了齐国一行的工作情况。他说,齐国已答应齐越联盟。但我观察,齐国君臣之间存有缝隙。先有陈氏强横,幸赖贤相晏子压制。今晏婴故去,田氏将兴,故朝堂上君臣意见往往相左,不能形成合力,短期内难有大的作为。

    听说齐国盟成,勾践大喜。他说:“文大夫此行居功至伟。我原不指望齐国能出兵助我,只要盟成,我们就解除了北方威胁。这样,我们再联合南方楚国,那么,我们的死敌只剩下一个强吴,也就好应付了。传旨,摆晏庆贺,我们君臣共谋一醉。”

    文种继续说道:“大王高兴,我们只能小小庆贺一下即可。我还有更大的好消息要向大王祝贺。”

    “还有什么好消息?快快道来!”

    文种不慌不忙地答道:“大王欲要称霸,伸大义于天下,岂能少了王佐之材?微臣自从投入大王麾下,一直都在寻觅此人。谁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接着,便将会见范蠡以及范蠡事迹大致说了一番,只是去掉了范蠡是故人之子一节。接着说道,现在范蠡的大名已经传遍北国。简单说吧,他是当今之世文采韬略天下第一,武功绝艺天下第一。别说他了,连他几位师弟的武功在我们越国也没人能赶上。

    文种话没说完,朝中文臣武将纷纷不忿,文臣言,他有什么文章曲赋留下?武将问,他敢跟我比槌吗,我先砸他三百锤。文种笑道:“列位莫急,范蠡先生胸宽似海,届时大家尽管考究;范蠡先生乃云中之龙,届时诸位自会仰望。”

    文种将范蠡说得如陆地神仙,越王急于招致手下。乃命立即选择佳处,修造范府,由文种全权负责督造。考虑范蠡手下及其家属人口众多,额外又吩咐多造房间,以便到时妥善安置。群臣听了,皆面有不豫之色。他们哪里知道,这样安排,恰恰显示出越王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