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杰丞相范蠡 » 第二十一章 再次出征

第二十一章 再次出征

    范蠡不慌不忙说道:“编筐窝篓,全在收口,今日之争,明日才见真章,急什么。”众人这才安心观看各项比赛,在心中思考自己的夺冠方案。

    次日,是比武打擂的最后一天。主席台上,涣然一新,桌面红绸铺盖,上面一排茶壶茶杯,坐椅全部安垫,正中大椅则铺设厚厚的黄色丝垫。卯时刚过,突然鼓乐奏鸣。就见晋公在黄罗伞盖映衬下,迈步登上主席台,在正中位置坐下。身后智、韩、赵、魏及有关官员依次登台,各按指定位置坐下。这时全场鼓乐齐奏,旌旗狂舞,叫好声响彻云天。晋公见此情景大喜,他站起,向全场挥手,然后大声宣布:比武打雷继续进行。

    紧接着,值日官宣布,由于晋公亲临大会,比武打擂大会在形式上有下列调整:

    各项目比赛由分散举行,改为集中举行。

    一、评审除仍由主席台组成人员评审外,由晋公最后决定为准。

    二、各项目最后夺冠人员,统一由晋公亲自颁奖绶带,宫女亲给戴花。

    三、为提振尚武精神,鼓励武学有特殊专长者,大会临时增加一项特殊专长奖,其待遇与夺冠人员相同。

    宣布完毕后,全场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叫好声。这时比武才正式开始。

    首先进行的是暗器比赛,上场两人一为老者,使槊,一为三十多岁壮年人,使枪,二人均是马上将。一声鼓响,壮年人首先出枪,枪杆乌黑,不知什么材料制成,出枪之快,好似乌龙出洞。老者也是久经沙场,横槊一捌,躲过枪头,两马交错,打了一个回合。两人再次掉过马头,又战在一起。直到过了三十个回合,当两马对面跑来时,壮年人首先出手了。他一扬手,一枚铁锥射来,直奔马眼。老者当他一扬手时,知道他要发射暗器,大槊放横,“当”的一声,铁锥落地,两马一错,就要各奔东西。也是老者大意,没有料到壮年汉子一手夹了三枚铁锥,原也没指望第一锥奏效,当两马马尾刚错过,他瞅也没瞅,随手一甩,两枚铁锥全贯入老者马臀。战马吃痛,双腿踢起老高,一下子将老者摔下马背,老者败阵。

    壮汉舞动乌枪,大喊:“哪位赐教?”一时竟无人响应。范蠡小声对赵明成说:“你可以下场了。”

    “我来奉陪!”赵明成跨上范蠡战马,舞动银枪下场。此马一路行来,明成细心照料,已与明成混熟。二人一照面,明成首先抱拳行礼:“长兄请了。”壮汉也回一礼:“不客气。”明成又说:“请多关照。”壮汉回答:“彼此彼此。”两人这就算打过招呼,放马交战在一起。

    两人都使枪。赵明成刚才观看,见壮汉枪法娴熟,虽与自己路数不同,然而也错落有致。进攻凛冽,防守严密,不露破绽。大师兄常教导,再高明的武功,也要在实战中检验提高。所以,他不急于取胜,以防守为主,紧紧盯住对方,严防暗器。场下范蠡见了,暗暗点头:此子可教,今后如严加督促,成就当不在来铜之下。座中赵忠仁却是高度紧张,有道是刀枪无眼,一个照顾不到,被扎上一枪,那可咋办?范蠡见了,轻轻拍了他手几下:“大伯莫慌,我保明成无事,你就安坐,等他夺冠,瞧好吧。”听范蠡这么一说,赵忠仁才安稳一些。

    此时场中两人四十回合已过,彼此对对方招式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赵明成虽不急,还在观摩学习,壮汉却急于尽快结束争夺。在双方马头错过之机,他已暗暗取出五柄铁锥,右手夹两柄,左手夹三柄,这一切全部看入明成眼中,他借转身之机,也抓一把石子握在手中。他知道,壮汉要发射暗器了,暗中打起精神,提起十二分小心。果然,双马刚一错过,壮汉一抖马缰,急转身来,五柄飞锥急奔明成上中下三路射来,如被射中,焉有命在!千钧一发之际,电光石火之间,明成双脚在脚蹬上一使劲,在马背上拔起五尺高,同时手中石子全数发出,全部打在壮汉双手骨上,只听“咔咔”声响,四根指骨断裂,“当啷”一声,乌枪隧地,一根银枪直抵他的咽喉。吓得壮汉直喊“兄台饶命!”

    明成跳起,发石,出枪几乎在一瞬间完成,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够做到?一招鲜,吃遍天,一招狠,夺冠稳。全场惊呆了,无一人再敢下场向明成挑战。

    第二场比试拳术,第三场比试射箭,均被智家一派夺冠。第四场比试刀术,被魏家夺得头筹。

    座位上急得杨来铜坐不牢,站不稳,抓耳挠腮,可大师兄好象没看见,就是不发一言,你有什么办法。论拳术,那个冠军我一拳头能砸死他;论箭术,百步穿杨算什么,去年他就做到一百五十步穿杨;论刀术,全天下除了大师兄,谁敢跟我比刀法,把你剁成肉馅!正在杨来铜烦恼之际,场地上空不合时宜地飞过一群鸽子,有的掉下羽毛,有的便粪。气得杨来铜抓起身边强弓,搭上两只箭,也没见他瞄准,一下发出,天上掉下三只鸽子,其中一只箭射穿两只鸽子。

    这时举重比赛开始,主席台前从小到大一溜摆下五个周彝。范蠡说到,来铜,这下轮到你了。可杨来铜反而不着急了,只是盯着前面看。下场人倒是不少,五号彝人人能举起,四号彝有十人举起,三号彝有五人举起,二号彝有二人举起,一号彝只有一人双臂举起。正当那人高兴的时候,杨来铜这才下场。他想也没想,直接把五号装入四号,再将四号装入三号,装入二号,装入一号。他刚松手直直腰,哗啦一声,全倒了。原来周彝是下面带腿的,五个迭落在一起,杨来铜又装的急,焉能不倒?杨来铜想了一会,全部拿出,重新组装:他将三号装入一号,再将四号装入二号,最后将五号装入四号,晃一晃,感觉挺稳当。他站在一号和二号之间,双手分别抓住一号和二号彝腿,腰一挺,站立起来,然后双手一叫力,胳膊上举,象举瓦罐一样轻松地举过头顶,不晃不摇,原地转了一圈,这才缓缓放下。他又将五个周彝按原来顺序摆放好,向晋公和主席台一揖,转过身,又向全场一揖。这时,大家张开的嘴巴才合上,欢呼起来。韩家家主面上有光,说道:“都说恶来力大,如果晚生几年,见了今日情景,也将无地自容。”晋公赞道:“这是晋国之幸,真有撼山之力。”

    轻功比赛开始了。虽然战场上讲究的是一刀一枪真功夫,但侦察敌情,料敌于先,同样重要。这些平时看惯了打打杀杀的武夫们,早就等待这一刻呢。说话之间,闯过二十几道关口,仍然保持不败纪录的两名武士上场了。他们上场也与他人不同,一人自看棚顶上如大鹏展翅,直接飞入场中,一式飞鸽亮翅,作了个造型;另一人更绝,只见他一步跃起,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状态,脚登看棚立柱从看台对面飞来,到得场中如圆球般弹起。落地时,两腿一前一后呈一字,一手指前,一手后卷,作了个仙人指路的造型。仅这两个造型就赢得不少掌声。

    比试开始,两人一穿黄衣。一穿紫衣。黄衣人首先发动进攻,他衣袖一甩,一根黄色套绳出袖,向紫衣人脖子上套去。紫衣人手指一勾,抓住绳套,他打蛇随棍上。一手抓住绳套,另一手甩出,三枚石珠齐出,打向黄衣人胸口。黄衣人衣袖一兜,三枚石子反落入黄衣人袖中。紫衣人借此机会,将黄绳收入手中。双方都是高手,比斗甚快。这时黄衣人三枚石珠及时出手,紫衣人借木柱掩护,全部躲过。他边躲边挥动黄绳。黄衣人以为他要攻击上部,及忙护住双手和头部,身体沿木桩上窜。紫衣人及时抓住战机,迅疾出绳,套住黄衣人脚脖,向下一拽:“下来吧。”黄衣人倒也听话,“叭叽”一声,摔落地面。他满脸痛红地说:“我输了。”紫衣人赢了这场比试。

    范叶示意杨柳,小声说道:“你可以下场了。”

    杨柳脱掉外衣,只穿紧身粉色内衣,没带任何武器下场。她望向斜对面五层角楼看了看,心中主意已定。紫衣人见来者是一名俏丽年青女子,心中大喜,脱口说:“妹子,你我比试要加一项,如你输了要嫁给我!”“如你输了,要趴地学蛤蟆爬。”杨柳回答,说完,双拳握紧。这时“咚”地一声,战鼓响起,双方比试正式开始。杨柳一拳冲出,紫衣人一退。可是,杨柳并未进攻,她奔向最近看棚,手在木柱上一搭,身子飞起,立于看棚之上。她向下招手道:“我们比试的是轻功,只要你能抓住我,哪怕是抓住一个衣角,这场比试算你赢。”紫衣人依样画葫芦,也上了看棚。杨柳一见,在看棚上拔脚飞跑。紫衣人拔脚追赶,可他还没迈出两步,身体隧空。原来棚顶都是搭的细竹竿,上面铺的是苇席或幕布。杨柳轻功卓绝,自然如履平地。紫衣人轻功差远了,自然坠落。好在他也不笨,迅速抓住木柱,落于地面,才没出大丑。见杨柳已跑出老远,这才在地面追去。

    杨柳这时己跑到角楼正对面,她一个鹞子翻身,落下看棚,停也没停,向角楼冲去。角楼外有高高的围墙,这难不倒杨柳,只见她双手在围墙上“啪啪”拍了几下,身子升起,手已够着墙檐,又一个大回环,稳稳落于围墙内。她稍事休息一下,飞向角楼墙角,手脚并用,来到楼檐下,抓住楼椽,只倒换几手,来至楼檐边沿,腹肌一收,身子反卷,已来到二楼楼面。回头一望,紫衣人刚刚来到围墙外,正在寻找借力物,好翻上围墙。杨柳不去管她,又是依样,连连几个空翻,一气升到五楼楼顶,坐在脊瓦上,翘起二郎腿。向下一望,紫衣人也借用长竹竿一撑之力,越过围墙,来到角楼下,向上直摆手:“危险,快下来!我认输了。”杨柳不去管他,在楼脊上做了“金鸡独立”,“仙人指路”,“收网归家”几个造型,然后几个前滚翻,来到二楼楼檐边,一式“大鹏展翅”,飞舞而下,身在半空中。这时,她向下一望,紫衣人张开双臂。这要落下被他抱住,该有多么尴尬。危急关头,杨柳平空急速向旁迈出四步,稳稳落于一丈开外处。然后几步助跑,翻落墙外,回到场中。顿时场内欢呼声,口哨声连成一片。杨柳下楼落地,彩衣飘飘,何异于仙女下凡,深深刻在每个人脑海中,挥之不去。有几名大胆青年,知道姑娘爱花,不知从哪弄来几束鲜花,亲自献上,姑娘都一一接过,点头答谢。得到姑娘亲口答谢,这几名青年脸都美到天上去了。

    接下来举行颁奖仪式。每个获奖武士都一一从自己看棚中走出,来到主席台上。晋公突然发现,左边第三看棚虽只有六位人,却有三位获得冠军,而好多看棚人来不少,却连一个二三名都没争到,感到奇怪。他将杨松三人唤到面前问:“何以你们来六人,竟有三人夺冠?”

    “因为我们有个好师兄!”三人齐声回答。

    “你们师兄叫什么名字?”

    “范叶!”三人再次齐声回答。

    “范师兄来了吗?”

    “来了,就坐在看棚里。”三人第三次齐声回答。

    “宣范叶上台!”

    范叶闻宣,不慌不忙,来到台上晋公面前,深施一礼:“草民范叶拜见晋公。”晋公见范叶如此年青帅气,双眼精光闪烁,心中很是喜欢,遂问道:“壮士如此年青,师弟竟这般出色,想来师兄更非寻常可比。不知可否展露一二,以襄盛举?”范叶再次恭手答道:“国君有命,焉敢不从。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国君可命每棚各出一名高手,去掉枪头,裹上白布,内装白灰,由草民一人挑战,凡身着白点者为输。”晋公听了大惊,以为这样比武,对范叶太不公平。但既是范叶主动提出,不好驳辩,只好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