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杰丞相范蠡 » 第四十二章 暗访吴国

第四十二章 暗访吴国

    春末夏初,华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景象。越往南行,地势越加平坦,人口越加稠密。庄稼长势良好,放眼望去,几无寸土闲地,既使沟沟坎坎,立锥之地,老农们也洒上一粒黄豆红豆,夏收时也能多打一把粮食。家家户户无闲人,男女老少齐上阵。然尔与之交谈,民有饥色。问其原因,都说租税太重。国家忙于打仗储粮,地主家催收地租,剩到种田人手上,只有十之二三。农民自己编个顺口溜:

    背朝青天身冒油,辛勤劳作盼丰收。

    一份军粮先交齐,一份地租东家留。

    余下一分归自家,吞糠咽菜瘦如猴。

    年年都把来年盼,苦日何时是尽头?

    听了老农的苦处,赵玉竹首先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杨来铜和赵明成愤恨不已。范蠡更加感觉身上担子的沉重。几人游兴全无,鞭马疾行,穿州过府。虽见红墙碧瓦,重檐高楼,怪石嶙峋,小桥通幽,江南水乡,堪比天堂,几人也是策马而过。

    这一日,四人来到金陵城长江岸边,乃是长江的下游地段。河宽数里,江水汹涌,后浪催动前浪,十分壮观。江中游鱼如织,江豚翻滚,逆流而上;江面上空,飞鸟成群,也如江豚一般上下翻滚,捕捉游鱼。面对长江万里美奂美仑的图卷,这放在以往,范蠡早就诗兴大发,何吝美词佳句!?可现在,他的心象长了草一般,恨不早到越地,与文种畅谈三天三夜,一壶温茶,谋划救民之策。四人寻到一艘大船,直载四人四马过了长江,进入吴国地面。

    范蠡对三人说道,我总有一种预感,我们可能要在越地久住。吴越两国世仇,我们今后勉不了要常与吴国打交道,现在大家正好利用这次机会,多考察考察吴国人文地理,将来或许有用。来铜也正好前去拜望一下你的舅舅伍子胥老将军。他现在可是闻名天下的大人物了。杨来铜听了,兴致盎然。范蠡却叮嘱大家八个字:掩蔽行藏,多听多看。

    吴国是南方大国,都城在姑苏城,规模宏大,人口稠密,放在整个华夏都可称为富国,强国,大国,在南方能称为大国强国的只有吴楚两国。越国在这两国面前只能称为小弟。

    四人来到姑苏城,寻到宰相府,杨来铜上前报了字号,门公前去通报。时间不长,门公即来接四人入府,说大人立见诸位。四人来到相府客厅前,伍老将军早已迎出门外。四人只见老将军站在门外,好似石柱一般挺立,双眼迥迥有神,一部黑白相间的长须飘洒胸前。让人一望,既威严又慈祥。四人上前就要拜见。老将军不许,将四人引入厅中。杨来铜和赵玉竹先行拜见,老将军笑哈哈,连连说道:“好,好。”而后,杨来铜引见范蠡,说道:“这位是我们的大师兄,实际上,我们的武功都是大师兄代师传授。对了舅舅,我送你的虎皮,就是大师兄所猎的老虎。”

    伍子胥亲自搀起范蠡,连连说道:“果是英雄,名不虚传。”

    杨来铜最后介绍师弟赵明成,老将军又连夸名师高徒,个个不凡。

    让老将军这样一夸,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家一点拘束感也没有了。这时院公回禀,晏席已备。老将军吩咐:“这里没有外人,都是孩子晚辈,让老夫人出来见见大家。”

    时间不长,老夫人来到晏席前,范蠡等上前拜见,老夫人回以半礼。而后手拉赵玉竹,从自己头上摘下金钗,戴在赵玉竹头上,说道:“头一次见到孩子,我这个当舅母的也没什么好送的,这是我出嫁时,娘家的陪嫁品,送给你吧,别嫌弃。”

    这样一说,赵玉竹只好戴上。大家见到这是一支做工精良的金凤含环金钗,钗上是一只待飞的金凤,口含九连金环,最后一道金环上还镶嵌一粒白玉,显见价值不菲,这充份体现了老夫人对这位准甥媳的十分满意。

    晏席共有十道菜,五荤五素,主食有米饭和包子。吃饭过程中,范蠡见到伍相国掉了一粒米饭,他马上用筷子夹起,放入口中。范蠡心中感叹:前为将军,现为大国相国,竟如此节俭,爱惜粮食,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管家呀。这样的人是高官厚禄难以买动的人。

    范蠡一时失神,正好自己也夹起一粒豆子,也掉落桌上。他马上夹起吃了。伍相国自见到范蠡,见他两太阳穴坟起,额部圆而阔,双目神足,走路不急不缓,步子迈的很大,说话不疾不慢,举止彬彬有礼,进退有矩,早生好感。只是初次见面,了解不多,一时不便多言。

    晏席自然离不开酒。酒是米酒,酸甜适中,十分爽口,连赵玉竹都喝了三大杯。不想米酒有后劲,把她的两个小酒窝都染红了,他第一个先下桌了。其他人也陆陆续续下桌了。这时,管家将大家一一安排好了宿处休息。伍相国将杨来铜领到客厅叙话,了解他分别后的情况和范蠡的有关情况。杨来铜一五一十全讲了出来,唯一遵照范蠡的吩咐,漏掉了会见文种和下步将去越国的打算。虽然是甥舅之间的私下谈话,老相国也觉察到了范蠡绝非凡品,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以及杨来铜叙话中对范蠡的极力称赞。他已下定决心,要将范蠡引入吴国,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栽培。他语重心长地对杨来铜说:“孩子啊,你能与范蠡结为师兄弟,这是你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最大的幸福,最值得珍惜的事情。我决定将你们四人全部留在吴国,奏明吴王,授予官职,当然范蠡的官职要远远大于你们三人。你先把我的话传给范蠡,当然了,明天我还要亲自同他谈谈。”

    尽管老相国昨晚甥舅会谈很晚才就寝,但今早仍按时起床上早朝。临走时,他吩咐院公,留住四人,下朝后,他要与四人共进早餐。

    早朝时,老相国无本启奏,其他大臣也无甚大事,因此,早朝很快就散朝了。伍相国急急回家,待与四人早餐后,大家来到客厅休息。一杯茶还未饮尽,伍相国就开言了:“当今天下王室式微,诸侯并起,正是英雄奋起,建功立业,扬名后世之良机。范先生,你们四位周游列国,大开眼界,不知对时局有何高见?”

    范蠡何许人也,闻弦歌而知雅意。心下暗思:考究开始了。老相国文武全才,他与孙武将军助当今吴王登上王位,又为报杀父兄之仇,几灭强楚,俨然已霸南国。当今吴王依为靠山,一言一行,吴王无有不准。自己在此,难有大的发展。主意一定,遂回答道:“大周开国已六百有年,百姓享尽平安之福。但近一二百年,自平王东迁,周室逐渐式微,诸侯乘势而起,纷争不断,战事频盈,百姓深受其害。我们一路行来,但见租税沉重,百姓饥寒交迫。当此之时,聪明之人唯有静以待时。我等四人欲寻一依山傍水之地,忙时躬耕陇亩,闲时写诗作画,与古贤大德在书中做尽日之谈,何不快哉?岂不强于老相国终日操劳?晚生放肆地说一句,拿孙武前辈与老先生相比,我们更仰慕孙夫子所为。”

    伍子胥听了,叹道:“我与孙武曾长期同桌而食,同榻而眠,互为知己,那一段时光别提多么畅意了。既然提到孙武,我有一秘本,从不示人,今天破例,只允许你们共看至午时。你们少待,我亲自取来。”少顷,老相国亲自抱着一捆竹简从楼上走下,放在客厅桌上,轻轻打开。

    范蠡见第一片竹简大书《孙武兵法》(即后世之《孙子兵法》)四字。孙武?不就是与伍老相国一起废除王僚,扶阖闾上位,讨伐强楚大获全胜的孙武吗!?伍子胥似乎看到了范蠡的惊疑,说道:“不错,就是他。这是孙武赠我后,第二个人看到此书。往下看吧。”

    怀着崇敬的心情,范蠡向下看去。这一看,范蠡整个人似乎走入书中。《孙武兵法》一共十三篇,从前期战争形势分析,军事准备到攻守争夺,策略运用,。后勤保障及收拾残局,无不面面俱到,环环相扣。范蠡完全被此书俘虏,拜倒在孙武脚下。他看得很幔,很仔细,一字不拉。由于太喜欢,他看了一遍,已能全文背诵,刻入脑中。赵明成、赵玉竹也能记下一半,连杨来铜也记下了个大盖。范蠡将书交给他们三人慢慢看,自己坐到旁边,闭上双眼。别人以为他看书累了,实则是他又在脑中默背了一遍,巩固记忆。

    刚近午时,伍相国就将《孙武兵法》收起,仍然放回阁楼。范蠡此时沉浸在书海里,平时一向谨慎的他,冲口说出一句:“老相国何不带我们上楼一观?”

    伍子胥笑道:“就是让你们一观《孙武兵法》,也是看在你们是来铜师兄弟的份上。如果你们能长久留在吴国,老夫一句话,你们是高官任作,相府长留;相府书籍任翻任拿。”

    范蠡暗笑:“这才是老相国真意。”于是答道:“我等外出游历已五年之久,所历之国已有二十多国,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心上早已长草。老相国美意,待我们回乡禀过父母后再定行止。”

    杨来铜想也没想,脱口而出:“不管到哪,我们几人这一生跟定大师兄了。”

    伍相国也笑了:“以前死缠烂打要跟我学艺,现在是有了大师兄,忘了舅舅喽!”

    说得大家都开心的笑起来。

    借此机会,范蠡等向伍相国辞行:“老相国日理万机,我们不便打扰,就此拜别。待禀过父母后,再寻机前来拜谢!”

    伍相国则指着杨来铜说:“来铜,你负责,待禀过父母后,务必把你这几位师兄弟领回吴国。不然,我拿你是问。”

    范蠡从怀里掏出一枝老山参,交到老相国手中说:“老相国,这是我们游历燕国时,无意中在集市上遇到的辽东深山老人参,最是大补珍品,送于老相国。祝老相国身体康健,祝吴国国泰民安!”

    伍子胥答道:“我自投吴以来,至今从未私下接受过他人缋赠。但这是小友的一片心意,我愧领了。”说完,他交范蠡一个搭裢,说:“这里面有两千两白银,给你们几位,权充搬家路资。”

    范蠡逊谢,说道:“搬家费用,我们已筹备,老相国不必挂念。我们知道,老相国廉洁奉公,一心为国为民,银子还望收回。”

    杨来铜急忙说道:“跟着大师兄,挣银子比捡银子还来得快。”

    老相国将银子往杨来铜怀里一放说道:“怎么,舅舅的话,你也不听了?”

    杨来铜这才乖乖收起银子,与老相国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