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杰丞相范蠡 » 第五十一章 六国缔盟

第五十一章 六国缔盟

    翌日,文仲、范蠡只带上杨来铁打马北行,第一站就来到蔡国。

    蔡国是个比越国还小的小国,原为一个部落,是上古神农氏后裔,历史悠久。然而,周围环视皆是如楚、吴、宋等大国,限制了蔡国的向外发展。加上历代蔡公苟且偷安,以依附大国为求生之道,朝秦暮楚,谁硬谁横就随谁。

    文、范到蔡,递上国书,说明结盟、借道之意。

    蔡公看罢国书,一时拿不定主意,乃道:“二位暂到驿馆歇息,待寡人与众卿议后,再予答复。”

    文仲、范蠡去后,蔡公征求各大臣对此事的看法。多数

    朝臣主张,我国既与吴国结盟,今又与越结盟,吴越世仇,岂不引火烧身?更有提醒蔡公莫中假途伐虢之计。

    这时文卿蔡天成站起言道:“我只听说怕仇敌多了,没听说怕朋友多了。如果怕吴国责难,我们可以在蔡越盟书文字上作手脚吗。”

    国师冯伯仲出班言道:“听闻文仲善辞令,范蠡多计谋,越王得此二人,国内大治,不知真假。明日大王召见试之,果如此,可结盟为援,君明臣贤,否则,不予接纳。”

    蔡公采纳了国师之言,召见文仲。蔡公首先说道:“我蔡国虽是个小国,但建国也近千年,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现在只与吴国缔有盟国关系,现在不想多惹事端,这一点还望贵国能够理解。”

    文仲言道:“无论贵国作出什么决定,那是贵国自己的事情,我越国都会尊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关系。我国主动提出与贵国结盟,也是从有利于两国根本利益出发,这是因为我们两国是邻国,建立睦邻关系,我看不到有什么坏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敌多一堵墙,这是谁都懂的浅显道理。何况我们都是小国,生存本就艰难。齐桓公之所以最早称霸,是大家认为他能主持公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可是,现在时局形势变迁了。周武王之初分封一百六十多国,请看一看吧,现在大周朝还剩多少诸侯国?至于蔡公刚才所说的盟约,现在盟约倒不少,其内容有多少是公平公正的,恐怕蔡公比我们更清楚吧!说白了,越蔡结盟不过是互相依靠,抱团取暖罢了。至于怕引起争议,更是小事一桩,不过是文人的用词而已。祝蔡国好运,文仲告辞了!”

    文仲说罢即走。

    国师冯伯仲出班拦道:“文宰辅且慢,既然两国缔盟谈判,互相摸摸底牌,乃是常规。既然文大人亮了底牌,我们也有个小小要求。久闻文大人外交辞令当世第一,范国师谋略无对。文大人的口才我们已经领略,不知范国师可愿与我们做个小小游戏?”

    范蠡双手一揖:“随时侯教。”

    蔡公下旨,着国师冯伯仲,文卿蔡天成与文仲、范蠡具体商谈。

    众人来到国师府,落坐献茶。冯伯仲道,我当年出使楚国,楚国考究我,出了三道难题,我只答上一题,尚有两题,至今不得其解,望范先生赐教。

    范蠡听了,心中暗笑:倒也直接,考究来了。于是问道:“冯大人答上哪道,没答上哪两道?”

    冯伯仲道:“楚王的第一道题是,将二十几根长短粗细完全一致的木棒放在地上,让我分辨出大小头。岂不知我自小生长山村,经常上山打柴,深知木性。我抱起木棒投入水中,指着飘浮在上面的一头说,这都是小头(指树梢一端)。”

    “二三题是什么?”

    “第二题是猴子摘果。地面上插有三丈长竹竿,竿头绑有水果。又不准爬杆,又不准用器皿敲击,又不准将竹竿放倒,你说有什么办法能摘到水果?”

    范蠡笑道:“这个极易,你将竹竿拔起,慢慢放入天井,这不就可以摘下水果了吗。第三道题是什么?”

    第三道题是空中悬人。台上放有桌子,一人站在桌上。这时两边各有一人,慢慢扯动绳索,将身后幕布放下。当幕布放到桌上之人腰下,幕布不动,桌上之人念动咒语。这时又有两人上台将桌子撤下,桌上之人悬于半空有顷。幕布突然上升,待重新落下时,桌上之人却稳坐台下众人中。楚王说,这人就是天神下凡,保佑大楚,列国皆无神人来助。

    范蠡大笑说道:“楚国既有神人护佑,何以竟被吴国孙武、伍子胥打败?这里面有鬼—我明白了,人能悬空不掉下来,不是上面有绳索吊住,就是脚踩在实物上支撑。问题出在哪呢?上面绳吊是不可能,脚下实物支撑?我知道了,问题全出在幕布上。遮羞布,遮羞布,人不是站在桌子上,而是站在桌子上的大铲里,大铲扁平,后有长把,铲尾垫在支架上。当铲把后压,桌子悬空撤掉,人始终是站在铲子里,有幕布遮羞,掩盖真象,造成人悬空的假象。”

    “范国师,我们是从心里往外佩服你,你就是当世活神仙。”

    “我可不是神仙。真神仙不言上界事。楚国如果真有神仙,哪能这么招摇?我不过是就事推理罢了。”

    “好,一切听二位的,范国师,你起草文书吧。”冯伯仲、蔡天成齐说。

    范蠡早已胸有成竹,腑存草稿,也不推辞,一挥而就,交给冯蔡二人审阅修改。二人一看,范蠡盟书用语,十分谨慎,一些敏感之处,都替蔡国想到了。例如,盟书写道:结盟双方本着友好睦邻,互不侵犯,互不用兵;双方放开边界,自由进行贸易;此盟约只限于双方,不针对第三方等等。

    谈到武殿臣借路一事,冯伯仲说,我们原来还防备别中了你们假途伐虢之计,现在想想真可笑。

    当天,双方经蔡公批准,文仲代表越王与蔡公签字,越蔡盟约正式生效,借道过兵之事自然不在话下。

    此间事了,时间紧迫,文仲、范蠡不敢耽搁,直奔陈国而来。

    陈国情况比蔡国情况更为严重。陈国也是一个小国,东南边境与吴国相连,吴陈结盟有近百年历史。这期间,除吴王伐楚,征召陈国出兵相助外,两国倒也相安无事。这次文仲到来提出结盟借道之事,陈公心存疑虑,虽然接待还算热情外,正事不谈,一味搪塞。文仲范蠡商讨后,决定还是以利害说之。文仲对陈公言道,不谋当前,无以谋长远。陈公可知当今天下大势吗?

    陈公问,天下大势如何?

    文仲答道:范蠡周游列国,足迹遍布北国。我因各种原因也到过南方诸国。我二人相遇后,交流所见,一致认为,当今天下大势已与百年前迥然不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王朝式微,无力统帅天下,各地诸侯,乘势而起,形成大国集团,比如,南有吴楚,北有秦齐,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这当中小国弱日子最不好过,自己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主动交给大国手里,自以为得计。岂不知仰人鼻息,终非长策,一旦大国感觉你没有利用价值了,或说你不听话,总之,理由多得是,那么,你离灭国就不远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看一看周初一百六七十国,现在还剩多少国家就清楚了。

    文种这番长篇大论,好似木棒敲在陈公头上,陈公头顶冒汗。陈公身体前倾,问道:“这么说,小国就没有生存之道了吗?”

    “有!而且还是一条光明大道。”范蠡坚定回答。

    “请先生指教。”陈公急切问道。

    “无非就是两条,八个字。”

    “哪两条?”陈公问。

    “自立自强,争取外援。”

    “文先生可否说得再详细些?”

    “自立自强就是首先对自己要有信心,重用贤臣,善待百姓,富民强国。争取外援,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凡是对我友好的,不论其国大国小,国强国弱,一律平等对待,结为盟邦。小国和小国结盟,弱国和弱国结盟,就是大国强国,那些所谓的大国强国看你强大了,还敢****吗?”

    “这方面有具体实例吗?”

    文仲一指范蠡说:“这方面范蠡最清楚了。”

    范蠡进前一步说道:“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秦国了。秦国在穆公之前还是一个中等国家,再往前推,不过是围绕咸阳城的一个小国。至秦穆公时,广揽人才,国家大治。后乘狄戎内乱,果断出兵,扩疆千里,遂成大国,雄霸北方。晋国虽大,现在智韩赵魏四家把持朝政,国君形同虚设。一提到秦国头都疼。大家看,秦国够不够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强的典型啊?而晋国恰恰与之相反。”

    众朝臣听了,人人点头不已。范蠡趁热打铁,继续说下去:“我二人这次北上齐鲁,招回兄弟武殿臣是小事,沿途需经过蔡、陈、郯、莒、鲁、齐六国,我主越王分别给六国国君写有国书,意在修好,互帮互助,这才是大事。第一站到蔡国,蔡君开始也有担忧。当我们讲明成破利害,并在盟约上申明不针对第三国之意后,蔡公欣然签署。现越蔡盟书在此,诸位可以传阅。陈公如无意结盟,我们只好前往其余四家,在此别过。”

    说罢,向上一揖,转头即走。

    陈公急道:“二位且慢,我堂堂陈国,岂有见识反不如蔡也?陈煜爱卿,寡人委托你与文仲、范蠡二位,参照蔡国,起草盟书,报寡人申批。”

    陈公既有结盟之意,盟书和借道两事自然达成,陈公签字生效。

    前有车后有辙,文仲、范蠡到郯、莒倒也顺畅,签订了盟约,两国也同意借道过兵。

    前行不远即到孔子家乡—曲阜,三人都是心向往之。范蠡是故地重游,更有好友孔俚在,情不自禁,打马头前引路。孔俚听闻范蠡前来,倒履相迎,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欢喜的泪水直在眼眶里转。最后还是孔俚先说话:“想不到我们还能再相见!”

    范蠡:“好好活着吧,说不定我们还能长相聚首呢。”

    范蠡向孔俚介绍了文仲和杨来铁,并说明了此行任务。孔俚边领三人进府边说,明天我向鲁公引见。

    孔俚直接将三人引入书房。果然是书香门第,文圣之家,满室之内到处竹简。杨来铁的眼睛都不够使用了,放下这捆,拿起那捆,光看书名都看不完,一边小心翼翼,因为有些竹简一看便知有年头了,生怕弄散架了。孔俚见了笑道:“杨兄弟不必太拘禁,看好哪本我送你,谁叫你是范蠡的朋友呢。”

    最后,文仲选了《论语》,杨来铁选了《尚书》,二人就欲打包。范蠡见来铁眼看书架,恋恋不舍。于是说道:“你再选几本。”

    杨来铁又选了《春秋》和《中庸》,正欲打包,范蠡笑道:“你和文伯都不必打包了,待回到越国,你们给我多准备些竹简或绸布,我包还你们这四部书,何必路上带着不方便。”

    “这是为什么?”孔俚、杨来铁同时问。

    范蠡指指自己脑袋。文仲马上说:“难道这些书你都记在脑袋里了?”

    范蠡笑道:“恰恰记下这四本书。”

    文仲摇摇头没再说什么,对范蠡更加高看一步:现在的年青人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喽。”

    孔俚吩附摆席,款待三人。范蠡等急忙制止说:“到孔府哪有不先瞻拜老先生,而先赴席的道理。”

    子思是个学问高深,尽得先祖圣传而又随和的人。他说道:“即如此也好,文老先生和来铁兄弟又是新来,府内走走也好。”

    范蠡张罗购买祭品。孔俚说祭堂已有备品。

    祭拜完老夫子,孔俚陪三人在孔府,孔庙,孔林瞻拜一遍。范蠡虽是再次瞻拜,兴致依然颇高。他向子思请教道:“子思兄弟,老先生一生理想为何?”

    “先祖最崇拜的就是本朝文武二王和周公,最理想的朝代就是周公治世时代,君明臣廉,天下太平,民生熙乐。老人家周游列国,根本目的就是要实行礼乐治国。可惜,今时不比往日,礼崩乐坏。先父眼见理想落空,退而求其次,一边著书,一边大兴教育,广收弟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弟子身上。”

    “孔兄弟不必为先人悲伤,以我浅见,打江山,还是我师祖鬼谷老祖和家师南华上人所著更为实际。太平盛世,教化万民还是老夫子理论得当。我们不必为先辈悲伤,儒墨法道都有可取之处,将来都有大行其道之时。”

    孔俚听了,不断点头:“范兄之言,亦是至理。让我们遥祝这一天早日到来。”

    饭后,范蠡拿出五百两银子相赠,子思坚决不收。范蠡说道:“还是如我上次所说,些微银两不为别的,只为大行儒道,光大华夏文化,尽一点心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