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汉 » 第二十一章 水到渠成

第二十一章 水到渠成

    鉴于刘邦目前的身份以及秦朝已经灭亡的事实,那么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们将采用一个全新但不陌生的纪年称呼。

    新的一天

    自汉元年(前206)四月份开始算起,刘邦已经在汉中住了四个月了,在这四个月时间里,刘邦每天都在重复着一句话:

    太小了,汉中实在是太小了!

    和韩广,田荣这群人不同,刘邦是从大城市咸阳里面出来的,他是见过大世面的,这就好比一个顿顿大鱼大肉的地主突然让他啃萝卜干一样,巴蜀的穷山恶水致使刘邦无时无刻不想念着那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还有那个本该属于自己的关中王。

    机会,刘邦需要一个可以浑水摸鱼的机会。

    当田荣率领陈余,彭越反楚的消息传到汉中的时候,刘邦知道,现在的水已经足够浑浊,下水摸鱼的时候到了。

    “将军者将兵,大将军着将将,韩信,请点将吧。”

    “得令!”

    建成侯曹参,攻打下辩、故道、雍县、斄县

    威武侯周勃,攻打槐里、好畤

    临武君樊哙,攻击白水以北的西县

    昌文君灌婴,攻击栎阳

    信成君郦商,攻击北地和上郡

    建武侯靳歙,攻打陇西六县

    汉元年(前206)八月,刘邦依大将军韩信的部署,师出汉中,目标---三秦大地。

    起点-陈仓

    由于汉中地区地势复杂,道路崎岖,自古以来,想从汉中地区入关,只有为数不多的四条路可选:

    襃斜道,祁山道,子午道,陈仓道。

    然而不管选择哪条路,其终点都将碰到以下三个人: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当初项羽之所以让这三个人共同执掌关中地区,除了镇守关中以外,他们还共同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监视刘邦。

    当刘邦的大军刚刚离开汉中的时候,关中的三位管理者就已经接到了情报,于是早早的在汉军的四条必经之路上做好了防御部署,至于是汉军自投罗网还是秦军送货上门,先让我们看下去。

    在这四条入关的道路中,刘邦亲率的汉军主力选择的是陈仓道,不知道该说是凑巧还是不凑巧,在这条陈仓道的尽头,早已有一支秦军严阵以待,其统帅正是名扬天下的章邯。

    实际上,在三秦中唯一称得上有能力的只有章邯,这位仁兄可真不简单,从公元前209年戏水一战成名开始,这么多年过去了,陈胜,项梁,胡亥,赵高那么多人都已烟消云散,却只有章邯还在坚持。

    巨鹿之战,我已经输给过项羽一次了,但我绝不会再输第二次,来吧,汉王刘邦,我在陈仓等着你!

    对不起,章邯,刘邦要让你失望了!

    公元前206年8月,在陈仓(今陕西宝鸡)的这一战中,刘邦率领汉军有如天神下凡一般,毫不费力的就将章邯打败。

    不止一次!

    终点-废丘

    由于不敌汉军,章邯只能选择放弃陈仓,退守到好畤再做打算,奈何汉军实在猛不可挡,再次不敌汉军的章邯只得逃到废丘城,不过这一次汉军并没有再给章邯逃跑的机会,为了做到关门打狗,汉军便将废丘城给堵的是水泄不通。

    面对汉军的围困,城内的章邯虽不愿投降,但也无法冲出汉军的包围圈,只得每日望城哀叹,寄希望于自己另外两位同事能够成功击退汉军,然后前来解救自己。

    章邯其实说对了一半,司马欣和董翳最后的确来了,不过却是以汉将的身份。

    原来在与章邯战斗的同时,刘邦阵营的其他大将如曹参,周勃,樊哙等人也是多线开花,分别从不同的路线成功击退了秦军。

    司马欣和董翳这一对难兄难弟一合计,连章邯都不是刘邦的对手,我们哥俩还是替老婆孩子着想一下吧。

    得,司马欣和董翳就这样把章邯给出卖了,不过这并不是他们最后一次出卖队友。

    根据史书记载,当章邯尚为秦将的时候,司马欣和董翳本是章邯手下的部将,如今面对昔日的领导,现在的战友,此二人能毅然决然的大义灭亲,弃暗投明,属实为当世之俊杰,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章邯自恃也是从项梁时代一路过来的名将,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可是面对这个小老头刘邦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竟然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

    他哪里知道,在刘邦和汉军士兵的眼里,自己的脑袋已经不算是一颗脑袋了,而是一张火车票,一张可以让所有汉军士兵回家的火车票。

    没有什么能阻挡一群想要回家的人,章邯也一样。

    名将的谢幕

    在苦苦抵抗了刘邦一年以后,汉二年(前205)六月,章邯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可惜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奇迹。

    由于久攻废丘不下,刘邦便下令水淹废丘,而迟迟等不到增援的章邯最终也只能选择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名将的一生。

    对于章邯这个人,其实我们不太好评价,他是个秦将,但是没能做到杀身成仁,他是叛徒,但却又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回首章邯的一生,他于秦末崭露头角,退周文,败陈胜,斩项梁,像他的先辈白起,王翦一样,为秦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腐朽的秦帝国并不是一个,两个章邯可以扶起来的。

    失去了民心的秦帝国,哪怕是白起,王翦再世也已无力回天,纵使前有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不过转眼烟消云散。

    不过章邯在九泉之下拜见秦始皇的时候,他仍然可以昂首挺胸,看着秦始皇说:

    “臣乃秦将,欲保祖宗社稷,今虽兵败身死,但无愧于陛下!”

    最后,虽然我们与章邯的立场不同,但是我们还是要为这个人正名:

    章邯,秦朝末年名将,秦帝国的最后一位名将。

    咸阳城,我回来了!

    刘邦此次入关可以说是出奇的顺利,除了章邯以外,汉军并没有遇到其他太大的麻烦,已过知命之年的刘邦,望着这座咸阳城,心中无限感慨,终于还是回来了,终于!

    上一次我打进咸阳只不过是想做一个关中王而已,你项羽不给,好,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拿,这一次,我不要关中了,我要的是整个天下。

    喜上加喜

    在平定三秦后,又有两个人加入到了刘邦的阵营。

    第一个人,王陵。

    王陵,江苏沛县人,为沛县当地豪强,刘邦早年对其极为尊重(兄事陵),但因为王陵本人脾气性格较为耿直且喜欢意气用事,所以他不太看得起这个游手好闲的刘邦,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王陵和刘邦虽同属沛系武装,但王陵却自始至终选择单干,很是不给刘邦面子。

    时过境迁,当年那个以“兄事”自己的刘邦不仅成了名声赫赫的汉王,而且还坐拥巴,蜀,汉中,关中四地,如果再不归顺,恐怕就说不过去了吧。

    在加入汉营以后,刘邦交给王陵的第一个任务是前往沛县,也就是王陵和刘邦的老家,目的是把刘邦的爹,老婆和孩子给接到关中来(早干嘛去了),不过这个军事行动最后因为项羽的出兵阻拦而已失败告终。

    事实上,王陵这个人,虽然日后官至大汉丞相,但据史书记载,王陵本人其实对刘邦十分不感冒,至于为何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其目的无非报仇二字!

    整个楚汉相争期间,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都曾为了胜利而去争取第三方势力的支持,王陵就是一个被双方都看中的人。

    谈判专家

    项羽十分欣赏王陵,为了招安他,项羽便把王陵的母亲请到军营中,想以此为筹码与王陵谈判。

    母亲被抓,这还得了,王陵是个孝子,心里自然是十分的焦急,于是他立马派出使者,前往彭城与项羽交涉。

    在此次谈判的过程中,项羽表现的十分大度,大有你王陵若弃暗投明,我项羽必生死相依的味道,王陵的使者也是连连点头,表示愿意归从项羽,是啊,谁敢不买项羽的账呢?

    不好意思,还真有一个。

    当谈判结束后,有一位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母亲在为使者送行的时候,流着眼泪对使者说:

    “请你回去以后,替我告诉我的儿子,一定要一心一意地侍奉汉王,汉王是个值得辅佐的人,请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三心二意,如今你要走了,我无以为赠,就让我用我的死来给你践行吧!”

    说罢,王母伏剑而死。

    了不起的女人!了不起的母亲!若是论看清将来的天下局势,恐怕秦汉时期无人能及这位王母分毫。

    值得一提的是,王母死后,项羽竟然将王母的尸体丢进了油锅,唉,买卖不成仁义在,项羽你又何必如此呢?

    其实对于刘邦来说,王陵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第二个人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雪中送炭-张良。

    这件事情得从张良离开刘邦开始说起。

    去留

    张良自离开刘邦以后,先韩王成一步回到了韩国,心里想着只要韩王成回来,自己就可以辅佐他重现韩国昔日的风采,可惜,张良左等右等最后等来的,竟是韩王成的尸首。

    按照规矩,诸侯王是需要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治理国家的,但是韩王成却没有,倒不是他不想,而是项羽不肯。

    项羽自分封之后就一直把韩王成带在身边,从关中一路带回了彭城,之后则以“无功”的罪名将韩王成杀死,并且吞并了韩国的土地。

    假设这个罪名是可以成立的话,那韩王成可就死的太冤枉了,想当初巨鹿之战的时候,那么多作壁上观的诸侯项羽没杀,可唯独杀了韩王成,冤,简直是比窦娥还冤,想来项羽杀掉韩王成,除了吞并土地以外,一定还有些其他的原因。

    项羽认为,韩王成和刘邦必然有勾结,至于项羽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各位只要看完下面的一道数学题就一目了然了。

    A:张良追随过刘邦

    B:张良追随过韩王成

    C:刘邦是不安定分子

    问:目前有A.B.C三个已知条件,请证明韩王成等于不安定分子

    答:由于A=B,通过等量代换可以得出,刘邦=韩王成,又因为A=C,通过等量代换可以得出,韩王成等于不安定分子。

    如此看来,项羽的数学和逻辑学应该学的不错。

    事实上,韩王成这个人在项羽的眼里,甚至在刘邦的眼里,或许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杀了也就杀了,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但是他在张良的心中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我们以前说过,张良的一生为之奋斗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灭秦,二是复韩。

    如今秦朝的确已经灭亡,但因为韩王成被项羽杀死的缘故,复兴韩国已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了,现在好了,理想破灭的张良有了第三个目标,灭项。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在《史纲评要》中评论过此事:

    “为汉驱一好军师!”

    心黑的读书人

    这世界上的战争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是你主动投降,一种是项羽打到你投降,既然田荣和刘邦造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打吧,打到你们服为止!

    然而先从哪个开刀却难住了项羽,很明显,刘邦的能量肯定是要比田荣大的,项羽也是想打刘邦的,但问题是,刘邦远在关中,而田荣就在彭城北边不远的山东,就在项羽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两封书信在非常凑巧的时间点送到了项羽手中。

    第一封:汉王只是想拿回关中,别的不敢多想

    第二封:项王啊,齐国的田荣和赵国的赵王歇,陈余等人打算联合灭楚,请您明察

    是啊,说的没错啊,刘邦只是想拿回本属于自己的关中,这还有情可原,可是你田荣算个什么东西,竟然敢公开纠集他人反对我。

    项羽又回想起当年自己的叔父项梁曾在危难之时求救于田荣,结果就是因为田荣没有出手相助才导致项梁兵败被杀。

    想到这,怒火中烧的项羽拍案而起,找死!

    顺便提一句,这两封信的落款都是韩国人张良。

    -----------------------------------------------------------------------------

    愚见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但是我并没有采用。

    首先,不论是是史记还是通鉴,都没有提到过刘邦出汉中的时候,曾经派人明目张胆的维修栈道,唯一提到过的只有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入汉中时,烧毁了所过栈道。

    所以说,明烧栈道这个说法,是成立的,而“修”却值得商量。

    事实上,明修栈道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元代的杂剧,元与汉已然相距一千多年,真实性上,大打折扣。

    其次:

    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资治通鉴·汉纪一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史记·高祖本纪

    故道也就是陈仓道,两史中说的很清楚,刘邦采用大将军韩信的计策,师出陈仓,章邯率兵正面迎击刘邦,并没有提到汉军暗渡陈仓,偷袭章邯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此事存在争议,则是因为另外一个人,须昌侯赵衍。

    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按照此条记载,当时刘邦一进陈仓,就遇到了章邯的严密防守,从而导致刘邦“欲还”,恰好,赵衍向刘邦提议,说有一条其他的道路直通关中,于是刘邦便走了这条“他道”,才得以入关。

    如果当真如此,那么赵衍方是刘邦入关的第一功臣,而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韩信。

    由于以上提到的所有史料均见于正史,以至于我们无法轻易推翻其中任何一条,但不同记载之间又互相矛盾,究竟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是明烧栈道,暗渡他道,已然说不清了。

    这最后的答案,就交给各位来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