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汉 » 第二十四章 猛虎卧丘

第二十四章 猛虎卧丘

    彭城之战堪称楚汉相争的分水岭,此战不仅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楚强汉弱,项攻刘守的局面初步形成。

    在楚汉战争正式开始之前,今天我们有幸于百忙之中邀请到了双方的领导人,请他们各自发表一下自己的战前感言,首先有请项羽先生:

    对于刘邦先生的此次入侵行为,我表示十分的愤怒,同时在愤怒之余,我认为绝不能姑息和纵容这种明目张胆的不法行径,为了表明我的立场,我将会挑选一个风景宜人的宝地,然后再建造一个向下三层的复式结构套房,那里将会是刘邦先生的新住所,当然了,本着人道主义的崇高精神,我保证会定期为刘邦先生清理一下坟头草。

    好的,我们非常感谢项羽先生真挚而又朴实无华的发言,下面,我们有请刘邦先生讲话。

    “快跑!快!”

    回首整个楚汉战争,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记载,但凡有刘邦出现的画面,那刘邦十有八九定是在逃跑,彭城之战是刘邦的第一次逃跑,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拿逃跑去嘲笑某个人,因为逃跑并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毕竟丢面子总比丢命要划算的多,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从彭城成功退出以后,刘邦一路向西进入了下邑城,此时镇守下邑的统帅者吕泽,从这个姓氏不难猜出,这位吕泽应该和吕雉有一些关系,实际上,吕泽是吕雉的哥哥,也就是刘邦的大舅子。

    也许一般的大舅子是不靠谱的,但是刘邦的这个大舅子却不一样,当刘邦兵败的消息传到下邑以后,吕泽枕戈待旦,早早的准备好了补给,刘邦趁此以下邑为据点,收拢各部的残兵败将,积攒反攻项羽的实力,同时,稍稍扎稳了脚跟的刘邦回想起了自己数日之前的雄姿与现在的丑态,这种从云顶坠入深渊的强烈反差致使他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项羽真的可以被打败吗?

    君临天下,谈何容易,别说尊号九五了,按照目前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恐怕当个大地主项羽也是不会同意的,可是现在后悔也没用了,双方的脸皮已经撕破,不日,项羽可能真的会如他口中所说的那样,为自己大操大办一场体面的葬礼,然后风风光光的下葬。

    在死亡和一无所有的威胁与生存和无所不有的诱惑下,刘邦掏出了自己仅剩的两张手牌,然后,他打出了第一张-土地牌。

    内事不决问张良

    在下邑城,刘邦曾经语重心长的向张良提问,咨询他有哪些人可以和自己一同成就霸业,并且作为奖赏,自己愿意将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割让于这些人。

    张良从来没有让刘邦失望过,这一次也不例外,张良的回答是:

    “英布,彭越,韩信,只此三人而已。”

    这一问一答后世称之为下邑画策,张良的战略眼光的确精准,此三人确实是刘邦最后制胜的关键,他们为汉帝国建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果说韩信的汉中对策是告诉刘邦项羽可以打,那么张良的下邑对策就是告诉刘邦,项羽应该怎么打。

    这就叫水平,这就叫专业。

    千百年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文明的兴衰,无一不是跟土地挂钩的,刘邦愿意割让函谷关以东的土地,这个选择的本身已是做出了极大的让步,要知道当年赵高想要和刘邦瓜分小小的关中,刘邦都极不情愿,现在却愿意白白送出这么多的土地,这就足以说明刘邦对项羽的态度了。

    毕竟一个想要得到天下的人绝不会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同理,这样的人也不会在意一城一池的失,鱼和熊掌哪个更重要,刘邦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张良提到的这三个人,论立场,韩信已是刘邦的大将军,无需多谈,彭越口中虽说自己保持中立,但在彭城之战前,因为被刘邦封为魏国丞相的缘故,所以彭越心中是偏向刘邦的,这一点也在战争的后期得到了验证,但唯独这个英布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一个狠人的故事

    英布,安徽六安人,早年因触犯秦法而遭受黥刑,这个黥刑我们说过,就是在脸上刺字,所以英布也可以叫做黥布。

    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英布也举起了反秦大旗并且主动投靠了当时最强大的起义将领项梁,后因追随项羽立下赫赫战功,得封九江王。

    在项羽麾下的诸位战将中,英布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存在,因为除了能征善战以外,此人还兼具手狠心黑的特质,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巨鹿之战以后,项羽下令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而负责挖坑填土的人就是这个英布。

    当然了,和历史上大部分心狠手辣之人一样,英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重利忘义。

    根据刘邦这边得到的情报,英布现在和项羽的君臣关系有点暧昧,情况是这样的,早在齐国田荣造反之时,项羽曾经征调英布一同前往平叛,可是英布却以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为由,委婉拒绝了项羽,不过在拒绝之余,英布还是派了四千名士兵随项羽前往齐地,勉强顾及了一下老领导的面子,而等到刘邦进攻彭城的时候,英布又再次上演病重的戏码,任凭刘邦占领彭城。

    其实英布之所以拒绝项羽,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已经满足如今九江王的地位,自然也就不愿意再为昔日的老板出力了,但是项羽却不这么认为,相反,项羽很生气,项羽表示十分的生气,项羽曾多次派人责备英布,并且要求英布本人亲自与自己面谈,不过除了一张英布的病危通知书以外,项羽什么都没有得到。

    由于英布不敢见项羽,导致了项羽更加的怨恨英布,而英布因为项羽的怨恨,愈发的不敢去见项羽,这下好了,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下,这一对君臣算是走到头了,但是这却给了刘邦可乘之机。

    随何,时任汉王刘邦的谒者,也就是刘邦的近侍,现在,随何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说客。

    对于汉方使者随何提出的联刘抗楚的计划,英布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持拒绝态度的,甚至连随何的面,英布都不愿意见,原因很简单,彭城之战后,楚强汉弱的天下形势已经十分明显,但凡是长了脑子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我现在这个九江王做的舒舒服服的,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投靠刘邦呢?

    但随何又岂是吃干饭的!

    随何是个好名字,可是这个人说的话,做的事可是一点都不“随和”,接下来,有请大家欣赏由随何主持的脱口秀节目-智逗英布。

    大王,您和楚王项羽是什么关系?

    英布不假思索的说:我是项王的臣子。

    哦,是这样,那么项王北上齐国的时候,您在哪里呢?

    汉王攻入彭城的时候,您又在哪里呢?

    这是一个臣子的所作所为吗?

    好家伙,这一连串的问号砸在英布的脸上,好险没把英布给砸昏过去,随何没有给英布寻找借口的机会,他决定继续发起攻势,并且随何相信,只要自己说出下面这句话,就一定可以击碎英布所有的心理防线,促成英布和汉军的结盟。

    随何顿了顿,气定神闲的说到:

    “汉王曾向我许诺保证,假使大王愿意归附汉王,待他日天下平定之时,不止整个九江国归您所有,而且您还会额外得到一块土地来作为您的封国。”

    刘邦这种先借钱搞融资然后再还贷的行为,用咱们老祖宗的话来说,叫作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如果用一个二十世纪的新名词来替代的话,这种行为则叫做庞氏骗局。

    大家应该很清楚,参与庞氏骗局,其后果无非是给钱的倾家荡产,收钱的盆满钵满,无一例外,但是在金融学和投资学不甚发达的公元前两百年,刘邦的这套说辞还是很有市场的。

    随何此言一出,英布当下决定背叛项羽,就这样,英布成了“刘氏骗局”的第一个参与者和投资者,而且不仅是英布,就连彭越以及韩信也都被刘邦许下的高利给糊住了双眼,当然了,此三人日后的下场绝不是倾家荡产那么简单的。

    但英布太熟悉项羽的为人了,这是一个你拔他一根头发丝,他要把你下油锅的人,一想到这里,英布就打起了退堂鼓,所以英布虽然口头上答应了随何降汉,但是背地里,英布仍旧坚持会见项羽的使者,想要左右逢源,投机倒把,英布的这种行为自然是被随何看在了眼里,于是,随何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有一天,英布正在悄悄地和项羽的使者交谈,内容是商谈出兵攻打刘邦的事宜,但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随何竟然拍门而入,然后大步流星的闯入密谈现场,并大声指责楚国的使者:

    “九江王早已归顺了我们汉王刘邦,你楚国有什么权利要求九江王出兵,大王,请您马上杀掉这个楚国的使者,决不能让他活着回去!”

    坑杀过二十万降兵的英布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大小也能算是个狠人了,但与随何相比,却相形见绌,就如同铁娘子在拳击台上遇见了泰森一样,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一条路走到黑吧。

    杀掉楚国使者以后,英布和随何一起拜见刘邦,可是在见到刘邦以后,英布又陷入了极度的后悔中。

    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会面,擅长礼贤下士的刘邦是一边洗脚一边接待英布的,请大家注意,这并不是某种特殊的接待礼节或者仪式,刘邦这么做只是因为蔑视英布而已。

    怒火中烧可以用来形容这一刻的英布,当英布退出刘邦的大帐以后,他十分的后悔投降刘邦,于是他在心中愤愤的做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回去以后用自杀表明自己永不背楚的明志,只不过,这个想法在英布的脑海中大概只存在了一分钟的时间。

    当英布推开刘邦为自己准备的宾馆大门以后,英布惊喜地发现,自己衣食用度的规格竟然和刘邦一模一样,史书中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英布此时的心情-大喜过望。

    没说的了,英布马上派人前往自己的地盘九江,然后召集了自己所有的兵马,打算死了心的帮着刘邦干项羽。

    看完英布的故事,我由衷的感叹,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而且还能使磨推鬼!

    刘邦的嫁衣

    自从被项羽赶出彭城以后,面对楚军的追击,刘邦已经辗转很多个城市了,从彭城到下邑,从下邑逃到虞县,最后再从虞县逃到荥阳,似乎除了逃跑刘邦已经没有其他能做的事情了,不过当撤退到荥阳以后,刘邦心里很清楚,已经退无可退了。

    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派兵驻扎在了荥阳附近京县与索县,使三地相连,形成一条防线,以此来抵御楚军的西进。

    刘邦选择荥阳作为后退的最后一站和抵御项羽的第一站,其实是经过了深谋远虑的。

    在战争中,不管是进攻方也好,防守方也罢,但凡有一方没有粮食的支撑,那结果只能和井中月,水中花一样,一碰就碎,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可以这么说,得粮食者得天下。

    在荥阳城的北面,黄河的南面,有着当时天下最大的粮仓,又因为设于敖山之上,故称之为敖仓,粮食问题一直是贯穿了整个楚汉之争的要素之一,刘邦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些白给不要钱的粮食。

    其实刘邦最后能打赢项羽,还是托了秦始皇的福,因为此仓乃秦始皇所立。

    当年始皇帝为了预防随时有可能到来的战争,便在此地存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谁能想得到,尽管这个独裁者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其生前一个随随便便下达的决定,竟能够帮助令一个人在多年以后建立他自己的王朝,更令人唏嘘的是,自己所帮助的这个人竟然就是自己王朝的毁灭者,真是世事无常啊!

    一扇囚禁民族兴盛的大门

    在威胁到来的时候,转身逃跑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在逃跑之后再回头去面对先前的威胁,其实是很困难的,幸好,有丞相萧何和大将军韩信在。

    在得知刘邦兵败,退守荥阳以后,坐镇关中大本营的萧何在第一时间征调了关中所有不在兵役范围内的老幼,派遣他们统统前往荥阳前线,而韩信也当仁不让,在刘邦仓惶撤退的时候,韩信一直在收集人马,笼络残兵败将,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支生力军的加入,刘邦也才有了与项羽再次争雄的本钱,尽管汉军士气大振,但是刘邦很清楚,真正的威胁和考验才刚刚开始。

    为了更好,更方便的讲述,在开始接下来的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主战场河南的地形。

    在座的中国人都知道,我们中国幅员之辽阔,地貌之独特,即使放眼全球也可以排的上名号,但受篇幅影响,我无法一一讲解,这样吧,今天我们单挑河南来看看。

    河南的东西地形差距极大,河南西部由于承接秦陵余脉,所以和关中地区一样,此地的地貌特征是走势偏高,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但是仅仅一山之隔,当你来到河南的东部,你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河南的东部地区,地形相较于西部则趋于平坦,在这里,你将会看到广袤无垠的千里平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黄河的灌溉和滋养,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正是河南平原。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在说项羽和刘邦打仗吗,这跟河南的地形有什么关系呢?

    有,不仅有,而且还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荥阳以东的这片坦荡平原,将会是另一兵种的舞台,他们是步兵的噩梦,冷兵器时代的绝对战力与主角:骑兵。

    彭城一战,项羽正是凭借这一无双利器,才得以在一日之间扫平刘邦五十多万人马,而在战后,还是这群骑兵从彭城一路追赶刘邦直到荥阳。

    想要制服残暴就必须使用残暴,就如同想要解决骑兵,那必须也得使用骑兵。

    骑兵将领,灌婴,登场!

    灌婴,河南睢阳人,年轻的时候是个编织品贩子,也可以算是个织鞋贩履之徒,此人虽不是刘邦的老乡,但却是个很早就认清了形势的人,刘邦刚从沛县起兵不久,灌婴就追随了刘邦,此外,灌婴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不法商贩,也不曾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但十分奇怪的是,他有一种天才,一种十分稀有的天才,他是一个天生的骑兵将领。

    大战之前,刘邦将所有骑兵的指挥权都交给了灌婴,刘邦相信,这个人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任。

    灌婴确实是不负重托,京索一战,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军骑兵,灌婴表现出了极高水准的指挥才能,大破楚骑于京索,正是凭借这一仗,灌婴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真可谓成也骑兵,败也骑兵!

    既然说到骑兵,我们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一改变了地球军事史的战争机器了。

    骑兵由人和马组成,马匹负责冲锋,而人则负责控制马匹以及使用武器完成最后一击,如果再为马匹和骑士配上坚固的铠甲的话,那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坦克,如何简单明了的形容这种重型骑兵的威胁,举个例子,这就好比在二战中,为盟军士兵蒙上了严重心理阴影并且挥之不去的虎式。

    在与骑兵作战时,假如双方的作战地点是无险可守的平原,亦或者是高对低的山地俯冲战,那么骑兵的威胁则会成几何系数的增长,虽然在秦汉时期,能够有效控制马匹的马镫还未普及,但是这并不能降低骑兵对步兵造成的威胁,彭城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比如在这之后的几千年时间里,匈奴,突厥,蒙古,后金,这些驰骋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正是凭借胯下的战马才能成为中原王朝最大的劲敌!

    没有骑兵的军队不能算是一支完整的军队,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骑兵的国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中原政权之所以会屡屡被少数民族侵犯,并不是缺少优秀的士兵,也不是缺少优秀的将领,实则是因为没有马匹。

    是的,马匹才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来少数民族侵略的关键!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中国并没有大规模饲养战马的习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双方的主战兵种还是以步兵居多,而骑兵与车兵较多的则是为辅助兵种。

    除了没有使用骑兵的传统以外,事实上,制约古代中国骑兵发展的最大难题其实是中国没有马。

    请不要误会,这里我所说的中国没有马,并不是说中国真的产不出马,而是因为中原地区产出的马匹并不适合用于战争。

    说起马儿最好的栖息地,那还得从现在的陕西出发,一路往西,途经甘肃,哪里有一条自东南向西北延伸的道路,横亘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之间,由于形状酷似一条走廊,又地处黄河以西,所以我们的先辈们给她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河西走廊!

    北连祁连山脉的河西走廊,水草肥沃,日照充足,这些都是马匹繁衍生息的必要因素,在这里生长的马匹健硕,强壮,高大而富有冲击力,这种马儿简直就是天生的杀戮机器。

    很不巧的是,这片富饶的土地此时并不属于秦始皇或者刘邦,早在东周时期,此地是西戎人的领土,后来易手于月氏,而现在,河西走廊的主人将是我们以后故事中的常客,匈奴。

    一把打开民族兴盛的钥匙

    很多年后,此时的刘邦早已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有一天,刘邦登上了长安城最高的建筑,他远远的向西眺望,在遥不可及的天边,刘邦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脉,这座山的名字他是知道的,叫作祁连山,可祁连山的西边是哪里呢,刘邦虽然不知道,但是他的大臣们可都是学识渊博之人,他们是知道的,大臣们说:

    “陛下,穿过祁连山以后,继续往西走,那边叫做西域。”

    刘邦接着提问,那么穿过西域呢?那边是什么地方?

    这下博览群书的大臣们也不知道答案了,因为自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人居住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朝代,没有哪一个政权可以穿越河西走廊这条版图与版图之间的鸿沟。

    刘邦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如果我能有一批强壮又精锐的骑兵,如果我能拿下河西走廊,如果我能赶走盘踞在此地的匈奴,如果我能翻过这祁连山,穿过河西走廊到达西域,那么外面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呢?那边的人,他们的肤色,他们的眼睛,他们的相貌,又是什么样的呢?

    很可惜,行将就木的刘邦没能做到这些如果,但是在七十六年以后,一位名叫张骞的年轻人,却可以大声的告诉刘邦答案。

    高祖陛下,穿过河西走廊,那边是西域,那里有很多的国家,楼兰,龟兹,车师,大宛,乌孙,如果穿过西域,那里还有安息,有身毒,还有大秦(罗马帝国)!

    陛下,您知道吗,那里的人们和中原地区的我们,相貌是很不一样的,他们有着蓝色的眼睛,黄色的头发,高高的鼻梁。

    陛下,您知道吗,侵略过我们的匈奴已经被我们打跑了,河西走廊上的匈奴也被我们赶走了,如今的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已经漫山遍野的插满了我们汉朝的旗帜。

    陛下,您知道吗,如今的汉朝已经不再惧怕匈奴,已经不再惧怕任何人了。

    陛下啊,高祖啊,您听到了吗!

    河西走廊,这片连刘邦和秦始皇都不曾踏足染指的土地,将会在数十年后,永远的纳入我们中国的版图,她就像母亲的臂膀一样,保护着中原地区的人们,直至今日。

    两千两百年前,凭借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开拓与不屈,我们的先辈们将我们的文化,食物,服装,舞蹈甚至是语言和文字,通过河西走廊传播到了其他国家的文明中,比如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当然了,还有全世界。

    河西走廊的名字就这样印在了外国人的教科书上,不过在这群金发碧眼的老外口里,她有一个更加响亮而优美的名字:

    丝绸之路!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讲述一个普通人在经历了数年的囚禁和死亡的威胁以后,毅然决然的决定用双腿为民族走出脊梁的英雄传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其实项羽这次失败是可以预料到的,彭城一战是公元前205年的四月,京索一战是五月,短短一个月时间,项羽的骑兵就从江苏彭城一路追击到河南荥阳,那么远的距离,那么短的时间,已然是强弩之末了。

    并且项羽这次是骑兵出战,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骑兵是由人和马组成的,即使灌婴没能抵挡住项羽,你项羽总不能让马匹穿上铠甲,拿上刀剑,爬上云梯攻城吧。

    初战失利的项羽只得集结主力,这一次不是小打小闹了,拆迁办主任项羽决定不止是荥阳,就连关中和汉中地区也打算不留给刘邦了。

    从公元前205年开始算起,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邦都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楚汉相争的故事,也将从这一刻开始逐渐走向高潮,至于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实则是因为刘邦打出了自己的第二张底牌,同时也是一张王牌。

    志吞六合,气盖万夫,韩信,终于轮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