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汉 » 第三十八掌 贞节牌坊

第三十八掌 贞节牌坊

    在送走秦王朝以后,中华大地上终于出现了久违的和平。

    为了庆祝新王朝的来临,汉朝的百姓开始在家里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忙的是不亦乐乎,而当朝的大臣和诸侯们也不甘于人后,正在积极的筹备着贺礼,因为再过不久就是汉朝新一年的庆祝大典了,届时,这些礼物是要献给新皇帝的。

    就在汉朝全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却有一个人意兴阑珊的独自站在一旁,看着灯火通明的街道,听着挨家挨户的欢呼,他不为所动,只是继续的看着这一切,继续喝着自己的喝酒。

    这一切被仆人看在了眼里,他以为主人遇上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便开口关心说:“今天可是陛下的好日子,齐王您怎么不高兴呢?”

    “我已经不是齐王了,我现在是楚王,也许再过些时日,我连楚王也不是了。”

    比起主人的话,仆人更惊讶的是主人的眼神,平日里,主人的眼中时刻可以迸发出万丈豪情,仿佛率领着千军万马一样,而如今有的只是无尽的凄凉,就像一个将死为死之人一样。

    辞旧迎新

    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垓下一举击溃了他这辈子最大的敌人,西楚霸王项羽,可刘邦却没有按照惯例大肆庆祝一番,而是在料理完项羽的葬礼后不久,刘邦便快马加鞭赶到齐地,不做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缘由的削去了韩信的齐王爵位,顺便毫不客气地收编了齐国所有的军队。

    这应该算是对卸磨杀驴这个成语最权威的解释,然而刘邦不这么想。

    “少跟老子来这套,齐国是什么地方,韩信是什么人,你我都很清楚!”

    齐国地盘大,人口多,经济自然发达,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是一等一的大国,其次,齐国是孔夫子的老家,那个人识的字不多,一共就俩字,一个叫忠,令一个叫义,其他的,他们是一概不认。

    肥沃的土地,忠诚的士兵,再加上那个天下无双的韩信,将这三者串联在一起,遥想当年双方的种种不快,冷不禁的,刘邦冒了一身冷汗。

    没什么好说的了,拆迁办刘主任决定,齐国这个好地方说什么也不能让他继续住下去了,得把韩信赶走,而且是滚的越远越好。至于齐国这么重要的地方,就让自己的大儿子刘肥来管理吧,韩信,你就安心的上路,去你的老家做楚王吧。

    看着自己亲手为之奋斗半辈子的成果被一个十几岁的小娃娃占了现成,这其中的滋味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我们只知道一点,韩信屈服了,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

    韩信没有反抗,但是他的确有反抗的理由和动机,事实上,他也有反抗的能力和手段,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这么做,他只是默默收拾好了行李,然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可这并不是韩信的最后一次被动搬家。

    “大事不好啦,楚王韩信造反了!”

    短短几个月后,公元前201年的十月,刘邦突然收到一封密信,内容是揭露韩信造反,但十分蹊跷的是,和温疥状告燕王臧荼谋反的那封信一样,除了一个人名外,其他任何信息都没有。韩信在啥时候,在哪里,怎么造的反,为什么要造反,造反的流程,自己有没有通红,这些统统没有写,总之就一句话,韩信反了,陛下,您看着办吧!(似曾相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这次状告韩信的极有可能就是上回那个温疥,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温疥非常有可能是受了什么人的暗示,要不然就是韩信以前不小心得罪了某个人,这才给韩信穿小鞋。

    行吧,反正已经不止一次了,也许将来还有,既然已经撕破了君子协议,那么就一撕到底吧!

    刘邦马上将此事告诉了朝中的重臣,找他们前来商讨对策,当得知韩信谋反的消息后,大臣们那叫一个群情激奋,更有甚者慷慨陈词的请刘邦速速发兵,活埋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逆子。

    嘿,合着不用你们这群大臣带兵去打韩信,真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谁活埋谁还两说着呢。

    相比义愤填膺的大臣们,刘邦却表现的谨慎的多,毕竟普天之下,除了那些被韩信打败的人以外,就属自己最清楚韩信的能耐了。

    硬拼火并,下下策也。

    刘邦不急不忙的转过身去,向他的首席谋士陈平寻求意见,也许有人会有疑惑,为什么要问陈平,而不是问张良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张良搞阴谋诡计不擅长啊。

    “陛下,有没有外人知道楚王谋反的事情吗?”

    刘邦说没有。

    “那韩信本人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陛下的军队打得过韩信的军队吗?”

    刘邦说不可能。

    “陛下的将领中有能打得过韩信的吗?”

    刘邦说打不过。

    这是典型的一问三(四)不知啊。

    刘邦沉默了一会,唉声叹气的长叹一声:为之柰何啊?

    陈平是多么聪明的人啊,这能难得到他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不只是张良的专利,此时陈平的心里早就有一大捆竹子了。

    “一个韩信而已,陛下只需如此如此......”

    “妙!”

    吃亏是福

    陈平的计划其实很简单,他建议刘邦以巡察各地诸侯的名义,出游楚国的云梦泽(楚国AAAAA级旅游景点),然后再借着这个机会,在陈县会见楚王韩信,按照礼节,诸侯拜见天子,需孤身前来,到了那个时候,陛下只要找一个虎背熊腰的大力士就可以把韩信解决了。

    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向来是陈平这种厚黑人士的专长,只是这次陈大师百密一疏,高看韩信了。

    此时的韩信早已是一只惊弓之鸟,别说是刘邦大驾光临楚地了,就算是刘邦在洛阳吼两声韩信的名字,也够把韩信吓成高血压了。

    事实也果真如此,韩信得知刘邦要出游云梦泽的消息以后表现的非常慌张,不过韩信之所以紧张,并不是因为谋反被发现了,甚至于韩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谋反了,韩信紧张的原因,其实是被刘邦给整怕了。

    实际上,韩信听到刘邦出游的风声以后,的的确确是要准备谋反的(正史记载)。因为根据韩信这么多年对这个老板的了解,只要这家伙找上门,通常是没啥好事的。

    韩信依稀还记得,上次打完代国,刘邦来抢人了,打完燕国,刘邦来抢人了,最近的一次是打完项羽,刘邦又来抢人了,并且做的更绝,要光是抢人也就算了,他竟然还抢地。

    此时韩信的心里开始打鼓了,不知道这次刘邦又会弄出什么幺蛾子,要不反了(欲发兵反)?

    韩信随即一想,不对啊,我为什么要反啊,我没错啊(自度无罪),不仅没错,我还是开国功臣呢,尽管每次受委屈的都是我这个开国功臣。

    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借着这次刘邦游云梦的机会,韩信顺势打算和皇帝陛下好好谈一谈,看看二人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如果有的话,大家把话说开,兴许就没事了,但再一再二不再三,同样的亏,韩信不想吃第三次,这才一直在去和不去之间徘徊。

    另外,韩信不敢见刘邦还有一个原因,这要说起来,还得牵扯到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钟离眜,就是在楚汉之争中,经常打的刘邦抱头鼠窜的那个楚将钟离眜。

    项羽死后,钟离眜凭借着在楚汉战争中的优异表现,荣登刘邦追杀榜的状元之位,刘邦曾赌咒发誓,定要杀死钟离眜,一雪前耻。很快的,刘邦就得到了机会,探子来报,在楚国境内发现了钟离眜的行踪,于是楚王韩信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替刘邦出一口恶气的机会。

    可刘邦不知道的是,韩信可舍不得杀钟离眜,其一,此二人当年都在项羽帐下效力过,二人又同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自然有很多共同语言,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相传钟离眜和韩信自幼便已相识,交情甚厚,是相识多年的朋友,既是朋友也是战友,惺惺相惜是可以形容这二人之间的关系的。

    可惜啊,如果没有刘邦,也许钟离眜可以一直在韩信的保护中苟活下去,但现在刘邦要来了,一切都将改变,马上,大汉朝就会缺少一对相亲相爱的好朋友,相反,会多一对反目成仇的好朋友。

    作为后项羽时代的第一大恶人,钟离眜倒是显的游刃有余,你刘邦要来便来,我就在这里,哪里也不去,但与钟离眜的处之泰然相比,韩信却表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你钟离眜无所谓那是有原因的,反正你是个逃犯,孑然一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饥,可我不一样啊,我是拖家带口,位高权重的诸侯王啊。

    随着刘邦和楚地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韩信的恐惧和患得患失也在成正比的增长,终于,临界点到了。

    “他会不会夺我的楚王之位?”

    “他会不会已经知道了我包庇钟离眜的事情?”

    “他会不会怪罪我?”

    “他会不会杀我?”

    有些问题在你问出口的那一瞬间,其实你的心里就已经得到了答案。

    企业文化

    小时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每当电视里的坏人准备谋害忠良却又没有法子的时候,总会出现小人找上门出主意的戏码,比如:

    “大人,奴才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快讲!”

    “大人,依奴才之见,我们只要这样这样,然后再那样那样,嘿嘿,想他某某人本事再大,嘿嘿,那也是插翅难飞啊!”

    “好!”

    这段大家肯定非常熟悉了,可谓是奸贼和小人的标配出厂台词,虽然影视作品中多半会有夸张的成分,但是真实的情况,大致的确如此,历史上大部分君主的身边总会寄生着这种颠倒黑白的奸人存在,韩信也一样。

    就在韩信急的团团转的时候,小人上门了,他建议韩信,杀掉钟离眜,然后用他的脑袋去邀功,只要皇帝一高兴,自然也就不会动您的王位了。

    这个给韩信出主意的人是谁,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就算是江别鹤,岳不群之流与之相比,也只能自愧不如,真是应了那句古话:

    “你这个武林败类!”

    然而颠覆了所有人认知的事情发生了,作为钟离眜最好的朋友,韩信竟然觉得此人说的挺有道理,于是乎打算和钟离眜商量一下。

    各位,这可不是我信口雌黄,正史中确确实实是有明确记载的,我是万万没有想到,这种事情竟然还能用嘴巴商量,我都不知道韩信是怎么开的口,难道说:兄弟,你的脑袋借我用一下,下个月初五一定还你,这又不是一捆白菜。

    兔死

    “我的朋友,你知道刘邦为什么不发兵攻打我们吗,就是因为忌惮我们两个人,如果你真的认为用我的脑袋可以换取刘邦对你的信任,那就请君自便吧!”

    说完钟离眜发现,韩信没有任何回答,他只是直勾勾的看着自己,随即,钟离眜释然了,原来韩信不是在看自己,而是在看他的免罪金牌罢了。

    “韩信,请记住你的好朋友说的这段话。”

    说罢,钟离眜抽出宝剑,干净利落的在韩信的面前引颈自刎。

    钟离眜的确是一个忠义之士,面对恩人的不情之请,他选择自杀的方式予以成全,只是不知道几年之后,两人要是在九泉之下相遇的话,韩信会不会对这个朋友感到一丝内疚。

    总算啊,韩信认为自己手里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在和刘邦谈判的时候用的筹码了,在这以后,楚国老百姓惊奇的发现,他们的主子就像换了个人一样,昨天还是根蔫了的黄瓜,今天竟然能直起腰板走路了,大家仔细一听,嘿,还哼着小曲呢。

    狐悲

    得到了钟离眜的鼎力相助,韩信一反常态,决定化被动为主动,不再畏畏缩缩的留在楚地狐疑观望,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韩信相信,皇上陛下一定会本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高尚原则对待自己,所以自己只要拎着钟离眜的脑袋屁颠屁颠的跑到陈县示好,自己的楚王位置就一定可以保住。

    当然了,这场伪游云梦的结局也正如钟离眜和陈平所说的那样,刘邦并没有因为这颗脑袋而对韩信网开一面,而是以一种贻笑大方的方式结束了。

    兴冲冲的韩信拿着人头前脚刚进门,后脚就被刘邦安排的大力士给捆成了粽子,别说坦白从宽了,刘邦连坦白的机会都没有给韩信,直接就给扔进囚车,准备押赴洛阳问罪。

    走你!

    冰冷的囚车,冰冷的刑具,上一秒还是一国之君,下一秒就成了阶下死囚,这种从云端跌入谷底的绝望感彻底击碎了韩信心里对刘邦的最后一点幻想,看着刘邦的背影,韩信顿悟了。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真相只有一个

    以上就是楚王韩信谋反一案的大致始末了,想必大家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一定会有一个疑问,韩信他真的反了吗,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没有,至少韩信在做楚王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并且我可以这么说,韩信有没有谋反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假命题,那么接下来,我来为大家分析下为什么没有。

    为了能够更直观,更清晰的来剖析此案的脉络,咱们把“楚王韩信谋反案”拆成两个案子来看。

    一:刘邦眼中的韩信谋反案。

    二:韩信眼中的刘邦抢劫案。

    先说第一个。

    首先,此事的起因是因为有人向刘邦状告韩信谋反,那么有证据能证明韩信谋反吗,没有。

    可就算没有又怎么样,没有就不能抓了吗?

    在没有经过调查与取证的情况下,刘法官伙同控方的陈检察官,直接就给被告人韩信定罪了。

    现在宣布一审判决,韩信造反罪成立,主谋韩信罪大恶极,予以批捕。

    “什么?”

    陪审团一片哗然。

    这真是岂有此理,即使是在不讲人权的古代,这未免也太草率了。有点常识的都知道,造反和去菜市场买猪肉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造反是一件极其繁琐的事情,能不能造反成功咱们先不论,光是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就够你忙的了。

    比如像集结军队啊,调集粮草还有制作武器兵刃等等,这么大的动静和架势,韩信倘若真的要造反,不可能不漏出马脚,所以只有刘邦派两个钦差大臣去楚国看一眼,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再说了,咱们以前说过,想要把反造起来,第一个条件就是需要一个好的时代背景。

    想当初秦末那会,正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吴广还费了好大的劲,又是往鱼肚子里塞纸条,又是半夜学狐狸叫,这才把老百姓给煽动起来,组织了第一次农民起义。

    但今时不同往日,汉帝国已经成立,并且刘邦统治的还不错,至少比起之前的那位公子哥算是有很大的进步。老百姓可不是傻子,有吃有喝的,干嘛要把脑袋挂在裤腰上和你韩信一起造反呢,而且你韩信也没口号啊,难道登高一呼:天下苦汉久矣?

    所以韩信谋反本身就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事情,并且有着许许多多说不通的地方。但刘邦不这么认为,他也不管这么多,反正你老子觉得你反了,那你就是反了,也容不得你辩解。

    现在宣布二审(终审)判决,此案驳回被告方韩某的上诉,维持原判,并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判处韩信无罪释放。

    “什么?”

    陪审团再次哗然。

    是的,各位,我和你们的反应一样,但是你们真的没有看错。在回到了洛阳以后,刘邦削去了韩信的楚王爵位,降为淮阴侯,软禁在洛阳,尽管韩信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但吃穿用度仍和之前无异。

    不得了,祥瑞出现了,睚眦必报的刘阎王破天荒的变成了普渡众生的刘观音,诸侯王造反,多大的罪名啊,竟然只是降级处理,如此看来,上任燕王臧荼可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同样是贵为开国功臣,同样是坐镇一方的诸侯王,也同样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一个是从地方上的省高官下放成地方上的市高官,然后调至中央听用,另一个是皇帝倾全国之力,举国攻之,然后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倒霉啊,臧荼确实倒霉。

    综上作述,韩信谋反一案首先在逻辑思维上就明显有问题,其次,刘邦在抓捕韩信后的处置方式上也足以证明,韩信没有谋反,确确实实是被冤枉了,至于刘邦这么做的原因,不说大家应该也都猜到了。

    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把韩信从楚地带回了洛阳,之后转眼就把楚地一分为二,交给了自己的兄弟来看管,是为荆王刘贾和楚王刘交。

    这套人事升迁调动真可谓是雷厉风行,一气呵成,要不说是早就准备好的,我估计都没人信。

    好,接下来咱们那来看韩信眼中的刘邦抢劫案。

    为什么要说是抢劫而不是谋反呢,因为韩信之所以这么上蹿下跳的,并不是因谋反被刘邦发现了,只是害怕刘邦来抢自己的楚王爵位而已,那有没有证据呢?

    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不是因为韩信谋反,刘邦才来抓他,而是因为刘邦突然来到楚地,韩信为了保全自己的财产,这才想造反,所以这两件事情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最重要的是,韩信说破大天也只是想想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反,你刘邦总不能因为别人心里想造反就把别人给杀了吧,要是“欲反”这种罪名都可以成为杀人理由的话,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刘邦不能杀的人了。

    看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已经可以为此次刘邦伪游云梦的行为定性了:这是地地道道的土匪行径。

    不过呢,本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原则,如果韩信真的有什么过错,那就是韩信从一开始就把刘邦想的太简单了,韩信以为刘邦皇帝,错,而且是打错特错。

    刘邦不是朱祁镇,更不是赵构,刘邦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极有政治头脑且雷霆手腕的杰出政治家,所以这种人无论做出多么荒谬的事,都可以用政治两个字来解释。

    无他,巩固大汉政权而已。

    在汉朝建立之前,或许有个项羽可以和韩信争一争秦汉第一名将的称号,但是现在项羽已死,韩信理所应当的是当世第一名将(应该没有不服的),让这样的一个人坐在一个可以拥有军队的诸侯王宝座上,不要说刘邦了,恐怕在座的诸位也是绝不可能放心的。

    综上所述,从韩信本身的种种行为足以表明,此人并无任何谋反的迹象,所以本着“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原则,我们应该还韩信一个清白(现阶段)。

    反观另外一桩案件,由于刘邦已经坐实了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身份,并且绝无任何翻案的可能性,所以,陪审团做出以下判罚(终审判决)。

    被告人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颠倒黑白为手段,成功抢走了本该属于韩某的土地以及王位,因其对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且刘某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按照本朝法律,应予以无罪释放,立即执行。

    “什么?”

    没办法,刘邦是皇帝啊!

    ------------------------------------------------------------------------------------------

    愚见

    楚王韩信谋反一事已经全部说完了,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1:韩信是被人冤枉的。

    2:冤枉他的人是刘邦。

    所以,如果将来淮阴侯要是真的造了刘邦的反,那于情于理也是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