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帝国的崛起 » 第六章 国有企业

第六章 国有企业

    在大唐推广全国一年两熟这个概念,在场的三位大佬显然觉得有些天方夜谭了。

    陈咬金直接讥笑道:“你小子莫非觉得我们对农业一窍不通,就在这里大放厥词吧,如果真是这样,呵呵……”

    难倒我陈咬金当年在瓦岗寨得过年度插秧能手第一名,也要四处炫耀么?

    “草民不敢。”方寻行了个礼歉声道:“只是让稻谷一年两熟之说,却也绝非空谈,只要解决了稻种的发芽问题并让其安然成长到暖春,就可以实现了。”

    方寻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详细的说了一遍。

    首先是催芽,常温的水不行,那就用温水。

    使用温水不止能让种子正常发芽,而且还能提高酶活性。

    催芽结束后,再把种子集中到一处,然后用干草编织成席盖好,隔一段时间打开草席进行翻种。

    通过以上步骤,稻种就能正常发芽播种。

    至于抵御寒风就更简单了,这个世界没有塑料膜,那用草席代替不就好了吗?

    听了方寻的话,陈咬金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小子,你说的有两点老夫不是很明白,既然用温水就可以萌芽了,为何还要取出盖上草席?”

    “而且盖上草席后,为何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掀开翻动?”

    这……

    方寻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对方解释了。

    那稻种催芽就会进行有氧呼吸,然后就会消耗氧气释放热量。

    如果不时常掀开翻动,缺乏氧气的稻种子就会进行无氧呼吸。

    这样不就发酵产生酒精了嘛,我们的目的是播种不是酿酒啊程大将军!

    方寻思考片刻,决定不管他们能不能听懂,还是得如实解释。

    在座的几人可不比寻常人,这里面可是有个皇帝在啊。

    在古代欺君之罪意味什么,这个不用说大家都明白。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方寻可不想给自己留下这么一个隐患。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李世民在自己的知识储备里翻阅个遍,还是没有找到这八个字的出处。

    为了不使自己进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李世民决定干脆无视,直接步入正题:“所以你的意思是,你有信心能够在别的地方也实现一年两熟了?”

    方寻点头行礼,道:“是,如果陛下还有担忧,可以让草民先在里内进行尝试,明年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

    李世民闭着眼睛举起酒杯晃动,片刻后睁开眼睛站了起来,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正色道:“好,此事就交由你负责,所需一切开支可到城中司仓府领取。”

    说完又转向杜如晦说到:“杜卿,着手写封信函给始安城司仓,让他尽全力配合方寻,违者斩!”

    方寻、杜如晦:“遵旨!”

    李世民走到方寻面前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意味深长的道:“你有此才学,多加努力日后定能封爵拜相,可千万不要让朕失望。”

    方寻:“微臣定当竭尽全力!”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坐回了原来的位置:“那就接着说正事吧,充实国库一事,你又有何良策?”

    方寻犹豫了一下,还是直言道:“微臣的方法,必将会受到朝廷众臣的反对,甚至会有人以此事抨击微臣,所以微臣在此也就一说,还望陛下也就姑且一听。”

    方寻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他现在也就随便说说,至于要不要这样做就是你的事了。

    李世民也知道真能充实国库的计谋肯定不会简单,方寻的担忧他是了解的,所以李世民当即给了方寻一个定心丸:“你尽管说,朕自有考量。”

    方寻四下扫视一下,发现冯智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在房间里了。

    也是,对于这些关乎国家大事的话题,自行避讳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充实国库很简单,只有六个字,推行国有企业!”

    嗡……

    方寻的话无疑是一记震天雷,狠狠的击在了三人脑袋上。

    国有企业这四个字,他们以前没听说过,但其中意思,顾名思义也就都懂了。

    发展属于朝廷的商业,这不就是与民争利吗,这种事不管发生在哪个朝代,帝王都是会被百姓抨击的!

    因为朝廷一来已经有了各种税收,二来垄断了各种矿产,现在还要再和百姓抢生意,那不明摆着不给百姓活路吗?

    以朝廷的行动力,又有谁能和他抗衡,又有谁敢和他抗衡?

    恐怕还没等到百姓反对,朝中的文武百官已经集体上奏了。

    “方寻,你可知你在说什么吗?”

    杜如晦脸色有些不好看,说话的语气也冷了几分。

    方寻:“杜大人是担心陛下会背负一个与民争利的骂名吧,可如果与民争利却能让百姓过得更好,这又怎么说?”

    “荒谬!”程咬金气得站了起来,指着方寻的鼻子骂道:“跟百姓抢饭吃,还说是为了百姓好,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方寻直视程咬金的眼睛问到:“程将军,草民有一事想问,如果想喝一杯酒,需要完成几个步骤?”

    程咬金咬着牙道:“你这是在戏耍老夫?”

    方寻摇了摇头:“当然不是。”

    “那你怎么会问出如此愚蠢的问题。”程咬金重新坐回凳子便闭上了眼睛,显然是不想回答方寻的问题。

    方寻也没在意,自问自答道:“要想喝一杯酒,绝不是取杯、提壶、倒酒、喝下这么简单。”

    “首先要种植粮食,悉心照料待其成熟并收割,再上山采集本草制作酒曲,最后经过酿造才能成为壶中美酒。”

    “在民间的小酒坊,要完成这些步骤,两三个人就可以做到。”

    “但如果换成朝廷自营,因为产量大,就需要几百甚至上千人。”

    “耕种归耕种,采集归采集,分工明确。”

    说到这里,在场的人也都了解了方寻的想法。

    简单说就是通过朝廷的行动力,让更多的百姓得到一份谋生的活计。

    只是虽然了解,众人却无法认同。

    李世民直接了当的道:“这样做同样会导致原来的一些酒坊无法生存,此等做法不就等同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方寻摇了摇头,解释道:“并不会,因为产品的定位不一样,我们的目标客户是那些富裕的群体。”

    “你酿的酒和长安的云升阁、柳林斋相比,何如?”

    程咬金作为一个资深酒客,第一时间明白了方寻的意思,所以一刀见血的问到。

    这两家的酒闻名于世,让无数达官显贵都趋之如骛。

    只是他们的酒每年的产量并不多,可以说是有钱也难以买到。

    这也就导致了无数贪杯客只能忍痛节酒,不敢多喝。

    毕竟尝过了琼浆的人再去喝普通寻常酒水,真的就是一种折磨。

    如果方寻酿出的酒,能媲美长安那两家酒坊的三四分,确实可以打入到高端市场上去。

    这样一来造福了无数酒客,二来也不会打击到普通市场,就算到时那群顽固的儒子痛批朝廷与民争利,他们也有办法去应对。

    方寻淡淡的笑了笑:“那当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