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帝国的崛起 » 第七章 海未枯,何缺盐?

第七章 海未枯,何缺盐?

    “谢客曾说,天下之才,子建独得八斗,今朕看,子昂又何尝不是!”

    李世民望着无际的大海,眼含热泪的感叹到。

    子建就是曹植,谢灵运曾说过天下之才共一石,曹植独得八斗。

    子昂则是方寻的字。

    “古人云七尺男儿当顶天立地,一寻为八尺,令尊既为你取名为寻,应是望你能出人头地,昂视众生,朕便为你赐字子昂吧。”

    李世民得知方寻还没取字,便说出了这段话。

    至于李世民为何说方寻之才足以媲美曹植,这还得从几天前,方寻献策开始讲起。

    在方寻说出他酿的酒可以傲视天下琼浆玉液后,就为众人展示了蒸馏酒的独特口感。

    比起这个时代的发酵酒,蒸馏酒劲烈的口感和透如冰泉的色泽当场就征服了李世民三人。

    只是赞叹过后,三人又陷入了无奈之中。

    这种无奈自古有之,那就是缺盐。

    蒸馏酒和食盐看似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实则两者却关系密切。

    古代的百姓,甚至是军营,食盐都是无法正常供应的存在。

    为什么?因为盐贵!

    盐为什么贵?因为稀缺!

    这就很有意思了不是吗?只要海水没有枯竭,食盐就能源源不断的生产,为什么还会缺?

    其中的原因,便是技术的落后。

    在我国的历史上,直到明朝之前,食盐的获得方式还是煮海取盐。

    所以制作出一石食盐,就有几十担木柴消散在火炉中。

    柴火、人工、运送、盈利,四者的费用加起来就决定了盐的价格绝对便宜不了。

    然而树木却不是你想砍就能砍的,别说古代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木材,就连我国八九十年代,在已经有了煤炭、电器和燃气的情况下,百姓也不会随随便便就砍掉自家木山的树木。

    甚至两家为了几棵树的归属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他们宁愿花费大半天时间漫山遍野的拾取松子和枯枝,因为他们懂得什么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了解了这些,再看到一些穿越小说中用提纯山盐的方法解决古代缺盐难题,知道有多可笑了吧?

    古代缺的不是盐,而是资源!

    现在大唐连基本的食盐都不能自足,又怎能再去消耗柴火进行蒸馏酒水?

    所以三人只能无奈,蒸馏酒虽好,却注定不能大规模生产。

    与其为了享乐消耗木材,还不如为百姓多生产一些食盐来得实在!

    方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又献了一计。

    废除煮盐法,推行晒盐法。

    晒盐并不是说只要把海水放到容器中,然后在太阳底下暴晒就可以了,这样不仅出盐率不高,而且品质也低。

    所以方寻带着三人来到了附近的盐场,花了几天时间观察潮汐,然后在合适的位置修建数个沉沙池和蓄水池。

    等退潮时池子里就会堆满了海水和海沙,这种沙子就是含盐量颇高的碱沙了。

    接着就是把池中的水和沙混合搅拌,然后过滤,得到的液体便是卤水。

    这种卤水的产盐率比直接用海水晒要高出不少,不过这样晒出的盐也只是杂质较多的粗盐,用来腌制咸菜没啥问题,直接食用就不建议了。

    要想晒出精盐,还需要经过数道过滤工序。

    第一道过滤工序便是制作不溶过滤池,用来过滤出卤水里面泥沙之类的不溶性物质。

    在现代的话有专业的机器负责这个工作,不过现在方寻只能直接用竹炭作为过滤材料。

    过滤后的卤水晒出的盐,外观上已经是和精盐一样了,但是里面还是会含有钙镁酸之类的离子。

    只不过要想再进一步提纯,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饶是如此,生产出来的食盐也比煮海法得到的食盐,在外观上和品质上都精致得多。

    在品尝了晒盐法生产出的食盐后,李世民走到了海边,望着海面沉默良久,最后说出了前面那句话。

    “子昂,随朕回长安吧,朕许你高官厚禄。”李世民转身望向方寻,诚恳道。

    他有一种感觉,方寻目前表现出的才华绝对只是冰山一角,这样的人才如果只是在这边郡做一个里宰,那也未免太过大材小用了。

    方寻摇了摇头,道:“望陛下恕罪,草民暂时还不能离开。”

    李世民不解的问到:“这是为何?”

    方寻:“草民不懂为官之道,也不懂治民之策,就算去到朝堂,能帮到陛下的地方也微乎其微,人只有在对的地方才能发挥他应有的作用,目前草民最适合的地方便是此处。”

    “陛下一路巡视也看到了,如今天下百姓生存的环境是何等光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大唐若想变强,这些都是需要改变的。”

    “草民不才,但却有信心改变这一现状,说句难听的,正在开村的灾民,再难再苦也就那样了,不会有更坏的情况出现。”

    “所以何不让草民尝试一番呢,成功则能以此经验推广全国,就算失败,一个小小的村子也不会危及大唐的根基。”

    “可如果去到朝堂,一言一行,一策一谋,都关乎到全国百姓,这可儿戏不了。”

    “因此,入职朝堂,还未到时候。”

    方寻的肺腑之言,犹如一杯烈酒灌在李世民的喉咙中,让其既感动,又失望。

    感动的是世间真的有这样不为名不为利的赤子,失望的是朝上那些平时口口声声为国为民,真有什么事却一个个都独善其身的儒臣。

    李世民真的很想知道,如果那些人能听到方寻刚才说的话,究竟会不会感到脸红。

    “哎……”李世民叹了口气:“子昂既有此兴民强国之心,朕也不好阻拦,只是朝廷确实需要你这样的大才,所以朕只能给你两年时间,两年后无论如何你也得入朝为官。”

    方寻行礼道:“谢陛下成全。”

    “方公子,最后一策又该如何?”

    方寻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里宰,连个品级都没有,但程咬金知道,以方寻所献的三册来说,就算封个县侯也不为过。

    至于圣上为什么没有册封,其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方寻。

    毕竟这么年轻就封侯,难免会招人嫉妒,届时如果有人对其不利,他们远在长安就算想帮也帮不了。

    对于这个圣上看中的人才,自身又真的有实力,再一口一个小子总归不太好,因此程咬金就换了个称呼。

    作为一个武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强兵之道,方寻的前两策都完美解决了,最后一策想必也不会差到哪去,程咬金早就心痒难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