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帝国的崛起 » 第七十四章 舌战群臣

第七十四章 舌战群臣

    新法的条项过多,全面推行显然是无法做到的,李世民衡量过后,觉得先推行民生署,剩下的后面再慢慢推行。

    不过就算是民生署,李世民也觉得推行难度绝对不会小。

    事实正如李世民所料,现在朝堂上已经是剑拔弩张了。

    魏征、孔颖达、戴胄、段纶、侯君集、李靖、李绩等等,朝堂上近九成的官员对于变法都持着反对的态度。

    剩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尉迟恭等人则暂时未发表自己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早早就告病在家的秦琼,今天也被叫回了朝上。

    他对于变法也是持着观望的态度。

    或许说是没有态度更加贴切,秦琼自始至终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

    至于支持变法的,则仅有长孙无忌一人。

    魏征:“新朝(王莽时期)五均六管带来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方里宰竟然还想着继续推行此法,就不怕天下人耻笑?”

    孔颖达:“本官看他就是想把天捅出个窟窿,让大唐民不聊生,其心可诛!”

    戴胄:“黄口小儿心智未熟,所言不必多加理会,还望陛下三思!”

    面对几位大臣的指责,方寻面不改色的道:“祖训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要想大唐江山永固,又岂能畏惧不前故步自封?”

    侯君集:“你口口声声说此法只是为国为民,并非收刮民脂民膏,那为何还收取两分利息,何不直接减免,若归还期至,百姓因故未有能力偿还,岂不是要卖田卖女?”

    方寻:“是最高不得超过两分,而并非一定要收取两分,新法明确规定,如果遇到歉收等人力不可为之的意外时,只收回本金即可,甚至还可以免息延贷最高长达一年,若是再偿还不了,也能根据贷金额度来服兵役对消,这样不只百姓度过难关,大唐也能补充了兵力,一举两得,何须卖田卖女?”

    “所得的收入并不会入账国库以作军用或者朝廷开销,而是作为水利工程、田地开荒、常平仓等民生专用款项,又岂能说是收刮民脂民膏?”

    “至于要完全的利息全免,那民生署各人员的俸禄又从何而来,各地借贷大小不一,转移账款的运输费用、守护押运的费用从何而来,货币购买力升降带来的亏损,又从何处填补?”

    李靖:“你既说此法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然而地主货商亦能在民生署借贷,所言岂不是相悖,而且地主货商可以直接借贷,寻常百姓却要里正开具担保文书,如此偏袒,方里宰似乎是想兼并更加严重吧?”

    “再则若是里正为人不行,以开具担保文书为名收取贿赂压榨百姓,那所借得到银两又能有几分是入百姓手中的,这就是你说的新法为民?”

    段纶:“若民生署和官员勾结,强行摊派谋取私利,原本生活无忧的百姓反而变得困难,又当何如?”

    方寻:“就算是朝廷一样也是有国库空虚的时候,何况是地主货商,再者说,民生署是以民为先,地主货商在农忙和开春期间是不得借贷的。”

    “平时如果贷给寻常百姓之后民生署还有剩余,那再贷给地主货商也是为了民生署能更好的发展。”

    “至于寻常百姓需要里正开具担保文书,也是为了防止他们所借得之款用于胡乱花费,而不是用于正途,如果他们连同长一乡的里宰都不肯为其担保,证明此人信誉不值得肯定,不借给他们也是正常之举。”

    “民生署虽然是朝廷所管制,但里面的官员最高不过九品,若是真有不法之处,百姓大可去衙门告,随便一个衙门的县令官职都是大过民生署的。”

    “里正为人贪婪,官员勾结民生署,那是官员选取之不当,城主视察之不明,又怎能说是新法之过?”

    魏征:“百姓本就已有赋税,如今又要增添一个民生借贷的利息,这不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了吗?”

    方寻:“诚然,百姓赋税确实是家中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如果他们家中碰上难处,也是不得不向民间的豪绅借钱,而民间借贷的利息最高能高出本金的一倍,最少的也高达五分,以至于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现在百姓可以向民生署借钱,利息最高才两分,而且还会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减免,延期,甚至是以兵役偿还,再则,这笔利息也只产生在向民生署借贷的人身上,不像赋税需要每个人都交,又怎能说是此法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李绩:“只要天下百姓都能节俭持家,勤耕勤织,满足家庭所需是绰绰有余的,为何还要推出此法,不仅会让某些官员生出贪利谋私之心,还会让某些想不劳而获的百姓觉得就算不努力,还是可以向官府借贷,无法偿还了大不了服兵役去了,这不是催生百姓的懒惰之心吗,百姓懒惰,国家又岂能强盛?”

    方寻:“只要是人,谁又会只是满足于解决温饱,若是如此,天下学子何须寒窗苦读,寻常百姓又怎会集全家之力,去学一门谋生之道,不也是为了温饱之外的欲望吗?”

    “而且天灾人祸无可避免,去年的饥荒才过去多久,大人就忘了当时的景象了么,有了民生署,百姓可借钱借粮度过难关,避免当时饥殍遍野的情况再次出现,所得的利益还可修建水利灌溉良田,减少饥荒的发生,又怎能说是因为新法,而生出百姓懒惰之心,生出官员牟利之欲?”

    戴胄:“但如果百姓都借贷不还,以兵役带偿,用不了几年民生署就会亏空,而常平仓又已经并入了民生署,届时要是碰上商人抬价的现象,却无平价米入市,百姓就算处于水深火热中,朝廷又能如何应对?”

    方寻:“先不说所有百姓都用兵役代偿的情况极难出现,就算出现了,大唐士兵本就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他们服役期间所开垦的荒地,所种植的粮草亦能补充亏空了,又怎能说是无法应对?”

    ……

    朝议从天还没亮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天色大亮,反对的官员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由,每次李世民担忧方寻无法应对时,方寻都能有理有据的驳回了,让李世民对于方寻更是看重几分。

    李世民:“众位爱卿,可还有谁有异议?”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一同站出了人群,行礼道:“臣等无异议。”

    事已至此,刚才反对的人也找不到理由去阻止了,只能齐声道:“臣等无异议。”

    “好。”

    李世民拍了一下龙椅的扶手,站起身道:“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你们三人负责民生署的人员选拔,务必在后年开春之前落实,开春后正式推行!”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臣等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