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帝国的崛起 » 第八十八章 股份

第八十八章 股份

    方寻确定文武百官都理解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才开始讲述自己这次带来的合作项目。

    这次方寻要推出的新项目是洗涤产品,也就是肥皂、洗发水、沐浴露和洗洁精。

    大概的讲解了一下这些产品的功能后,方寻直接抛出了重点:“相信没人会怀疑下官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产品,也都清楚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后,能在市场造成多大的轰动,所以赚不赚钱,大家心里都有数了。”

    “对于这次合作,下官愿意让出六成的利润,在这六成里面有一成上缴国库,其余五成则是以股份的形式卖给愿意跟下官合作的人。”

    “何为股份?”

    众人相互询问着,却没有一个人知道答案。

    方寻向百官解释道:“比方说下官把那五成利润分成了一千股,然后今年洗涤产品的净利润是一百万缗,在拿出十万缗作为下一年的运作成本后,剩下的九十万缗中,上缴国库九万缗,微臣再能三十六万缗,也就还剩四十五万缗。”

    “这四十五万缗就是一千股,算下来每股的价值就是四百五十缗。”

    “假设尉迟将军向下官买的股份是一百股,那么年底分红的时候尉迟将军就可以拿到四万五千缗了。”

    程咬金一听持有一股,年底分红就有将近五百缗,立即摩拳擦掌道:“不知云阳侯打算每股卖多少钱,本将军也要买!”

    方寻伸出一根手指头,说到:“十两金子一股。”

    程咬金掐着手指算了一下,一两金子就是十两银子,也就是十缗,十两金子就是一百缗,考虑到兑换差,大概也就是一百二十缗左右。

    投资一百二十缗一年就能赚四百五十缗?

    这不是来找他们谈生意,这是要给他们送钱啊!

    程咬金:“本将军要一百股!”如果可以的话,程咬金都能想买完一千股算了,不过不用想也知道,朝中的大臣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只能退而求其次,入手了一百股。

    程咬金丝毫不担心会亏本,洗涤产品的功能方寻刚才已经说得非常的清楚,生产出来后根本就不愁不大卖。

    有了程咬金带头,百官纷纷响应,到后面一千股根本就不够分了。

    这种情况方寻早就料到了,赶紧说到:“哪位大人能买多少股可不是由下官说的算的,那还得由陛下来定夺。”

    就这一千股,这么多臣子,让李世民分配他也为难啊。

    好在方寻及时道:“禀陛下,您可以把这一千股分给几位股肱,然后他们再把每股拆分成一百股卖给其他大臣,这样就不用愁不够分配了。”

    李世民眼前一亮,道:“如此甚秒。”

    接下来的事根本不用方寻操心,自己只需回家等着别人送钱上门就行了。

    方寻退出大殿还没下完殿前的台阶,就听到程咬金洪亮的声音:“每小股一两黄金,哪位大人要买?”

    方寻差点没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

    当朝中大臣鱼贯而入送来一万两黄金时,云阳侯府的众人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前几天府里还在为财政告急而苦恼,自家公子只是上了一趟早朝,就有人送钱来了?

    陆婉看着摆在箱子里的那堆黄金,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公子,现在连生意的影子都没见到呢,那些大人就心甘情愿的送钱过来给你哦?”

    方寻:“这就是信誉和本身的力量,以后你就懂了。”

    按理说,一个上市公司一般最多也就发行百分之四十的股份,而现在就算是扣除了上缴国库的百分之十,发行的股票也达到了百分之五十。

    在现代,这样做是极其危险的,但这里是古代,方寻根本就用不着担心,因为方寻卖的只是分成,操控权还是在他手上。

    而且不是还有百分之十属于国库么,况且李世民手中一定也会持有一些股份的。

    其实在唐朝前期,大唐商人是不需要上税的,只有胡商、西域商人等外来货商需要缴纳关市税,直到安史之乱时期大唐的商人才需要缴税。

    也就是说,方寻缴纳给国库的百分之十利润,完全是出于自愿的。

    方寻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有多高风亮节,而是为以后的变法提前做准备。

    因为大唐以后的商业肯定会迅速发展起来,如果不提前做点什么,到时变法收商税就会变得异常的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方寻要放出大比例股份来拉拢朝臣的原因。

    既然要发展商业,大唐的税收侧重当然就得转移到商人身上,然后提高农民的福利,否则贫困差距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就不可调和了。

    方寻也知道大商人的背后都是世家在撑腰,向那伙人收税有多难方寻当然清楚,远的不说,看明末的例子就知道了。

    然而方寻会怕吗?

    方寻掌握着领先这个世界数千年的科技学识,他们可以选择跟方寻对着干,但这样的结果除了会被市场淘汰之外没有第二种可能。

    特别是等到铁路计划提上日程表,铁路贯通整个大唐后,方寻掌握着运输权这面大旗,他们更是没有筹码了。

    当方寻的制作成本和运输成本都低于对方十几倍时,光是打价格战对方就毫无胜算。

    再者说,于公于私方寻都必须推行商业税这个变法。

    于公,商税不愿交,还想吃着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可能吗?

    于私,不交商税,那么铺铁路造列车相当于他们一毛钱都不出,那凭什么给对方便利?

    后面烧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对内,铺铁路要钱、造列车要钱、铺水泥路要钱、开采石油造汽车等等等等都要钱。

    对外,造轮船、开海路、探索全球,征服各国,这些也要钱。

    如果全都要方寻一个人解决,就算方寻富比石崇也做不到啊。

    钱从哪来?

    还不得靠朝廷的财政拨款!

    要是不改变税收目标人群,靠农税怎么解决得了。

    大航海虽然很伤财,却也是不得不进行,因为太多资源在海外了。

    玉米、土豆、红薯、橡胶树、南瓜、木薯等高产农作物,都是海外传来的

    还有棉花这种方寻目前迫切想要得到的植物,也不在国内(关于棉花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各种答案都有,但主流观点的还是宋末元初,这里只好设定唐朝没有出现)。

    在没有系统的情况下,该走的路,就必须用脚一步一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