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帝国的崛起 » 第九十三章 科举改革 下

第九十三章 科举改革 下

    公平公正公开,这六字真言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平民百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

    当他们感到科举不过是上位者为了表现出所谓的公平性,而做出来的表面功夫时,对待科举的热情自然也就不会太高涨。

    因此从隋朝举办科举到现在,每次举办科举时,来参加考试的寒门学子并不多。

    朝廷要想吸收新鲜血压来改变中枢被世家的垄断的局面,就必须改变大唐百姓内心“绕是你满腹经纶,出身不行,那你就得屈居人下”的想法。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思想已经在百信心中根深蒂固了,因此科举改革,就必须大刀阔斧。

    李世民叹道:“改变百姓对科举的认知,又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有让时间去证明,等他们发现科举制度是真的已经变了,才能对朝廷竖起信心。”

    “并不需要时间去证明。”方寻正色道:“百信不是瞎子,只要朝廷定制的规则,可以体现出科举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百姓就能看得到制度确实发生了改变。”

    李世民:“子昂有何良策?”

    方寻:“首先是公正性,要保证对待参加科举的学子一视同仁,不因出身高贵而有享有特权,也不因出身贫贱而失去机会,因此科举的总考官必须是在百姓心中享有威望的,而且还得是朝廷的股肱,这样才能提高权威性。”

    “其次,答卷要采用糊名制和誊抄制,也就是把考生的名字覆盖住并且重新誊抄一遍,这样一来考官在判卷时,就不能根据考生的姓名和笔迹给予高分。”

    “就算如此,也还是无法杜绝别用有心之人,试想,如果微臣参加科举时,事先就跟考官沟通好,会在第几个分段暗藏了哪个玄机,根据这些信息,考官照样可以从众多考卷中找出微臣的那一份。“

    “因此,对每一张考卷都要三官同判,如果三个考官的打分相差过大,就要进行审核,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绝对公正。”

    李世民拍手称绝:“有了这三个制度,考官就算是想徇私也是半点方法也没有了,这样的科举制度,不怕百姓不认同。”

    方寻:“只是这样,还不够。”方寻说完喝了一口莲子羹,再次说出自己对于改革科举制度的意见。

    方寻以上提出的制度都是对上的,为的是杜绝官员徇私的可能性,但只是这样还是远远不够,还要指定对下的制度。

    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功成名就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因此那些本事不够,又想金榜题名的考生,就会通过作弊的手段来达到中举的目的。

    因此,就必须要设计出一套方案来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第一步就是在考生进入考场后,要先洗过一次澡并换上朝廷统一发放的衣物,这个过程全程都要有人监视。

    考生考试用的笔墨纸砚等物,也要由朝廷统一发放。

    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考生夹带小抄的事情发生。

    第二,考场四周要派士兵把守,以防有人内应外合,从外面帮助考场里面的考生作弊。

    这种情况历史上可没少出现,有的考生贿赂了考场巡逻的士兵,让他们在约定的时间去到某个位置敲多少下墙壁。

    等外面有人回应后,就会把考题扔出去,外面接应的人作答完了,就会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发出信号,收到回应后把答案扔进考场,再由巡逻士兵送去给考生。

    有人就好奇了,既然外面的人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去考取功名?

    其实,这些接应的人可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已经有功名在身了,甚至有些都已经入朝为官。

    只不过要求他们帮忙作弊的人的身份,根本就容不得他们去拒绝,或者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根本就不想拒绝。

    第三,给每个考生发放准考证,上面除了有考生的头像速写,还要详细记录考生的个人特征,以防止考生请人代考。

    唐朝的著名诗人温庭筠,就是枪手中的佼佼者。

    满足了这三点,虽不能说考生百分百无法作弊,但作弊成功的几率绝对会大幅度降低。

    “第一点会不会矫枉过正了?”

    第二第三点,李世民都无比的赞同,第一点换衣服也就不说了,还要派人盯着考生洗澡,这似乎没那个必要。

    就算考生真的在身上写有小抄,考试的时候难不成他们还能把衣服脱了去看答案吗?

    方寻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不过看了一眼长孙皇后,还是没有说出口。

    “陛下,妾去给您再盛一碗。”

    长孙皇后看出了方寻的顾虑,和李世民说了一声,拿起李世民前面的空碗就带着婢女离开了御书房。

    李世民好笑道:“到底是什么话是皇后在这不能说的?”

    方寻想到接下来要说的故事太过滑稽,也不由得笑出了声,说到:“确实不太方便。”

    接着,方寻便给李世民讲起了一个发生在明朝时期的科举作弊故事。

    话说在万历年间,有个考生为了能够金榜题名,就把作弊的文稿用油纸包紧了,再用一根细线绑好后塞进了肛门内。

    当时进考场可是要光溜溜进去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学子走路幅度过大,还是绳子没绑结实,又或者是运气不太好,反正那根线头就是露出来了。

    搜查的人就很奇怪,怎么这个考生屁股还长了一根细线了?

    当下就把考生拦住,拉着线头就他作弊的文稿给拽了出来。

    眼看就要失去考试资格,考生连忙解释说这个文稿不是他的,是前一个考生丢弃的。

    那前面的考生被冤枉了肯定不服啊,就质问那人:即我所掷,岂其不上不下,刚中粪门?彼亦何为高耸其臀,以待掷耶?

    意思就是说,就算这文稿是我扔的,那它为什么不上不下,正好丢进了你的肛门里?再说你为为什么又抬高你的臀部,等着我来扔?

    “哈哈哈……”听完方寻的故事,李世民开怀大笑道:“有趣,有趣,这么说的话,那第一条还真就不能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