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最强太子 » 第二十九章 掩耳盗铃

第二十九章 掩耳盗铃

    他们身为宰执,消息灵通,况且先有李家小娘子的凶命案,谁不关注?

    虽然今天进了两府办公,外面的消息还是传到了皇城里面各个部司。

    “你为何要见朕?”

    “大父,不管金人来不来,我军战力确实不如契丹人和女真人,也非是我朝没有好男儿。”

    “是何原由?”

    “大父,穷山恶水,泼妇刁民,这样说呢不大妥当,但越穷的地方民风越剽悍。孙儿用一句粗俗的话来形容,叫赤脚不怕穿鞋的。我朝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祖宗家法,重文黜武,将士不愿意牺牲也。女真人生活在黑水白山中,环境十分艰苦,许多人悍不畏死,固比我军强大也。”

    这是一部分道理,不是全部的真相。

    因为赵谌不想说了,用了这句话搪塞。

    “我朝有我朝的长处,富庶,人口繁多,物产富饶,故孙儿得到那个药方后,开始研发,现在孙儿已经想出来好几种用那种新火药改良的威力强大的新火器。金人不南下,有这些利器在手,我军强大也,至少能让金人减少不必要的觊觎之心。金人南下,有这些利器在手,也能增加胜利的几率。”

    赵佶和几个宰相一起迷茫地看着赵谌。

    这更不对啊。

    自重阳节开始,赵谌每次说起金人,必说金人肯定会南下寇我。

    为什么燕山府连连送来警讯后,赵谌换了磨棱两可的说法?

    “大父,京城人口稠密,新火器威力大,故孙儿放在了外面。现在不是研发火药,而是火器,四天后孙儿就要离开京城,到时孙儿想请大父赐十将之兵随行拱卫保护。”

    十将就是十人小队。

    起初吴明说是一都,被赵谌否决了。

    人马太多,没办法收拢人心,人多了,容易被掺沙子,对现在京城的禁军,赵谌也不大相信,之所以带禁军过去,是以防万一的,想找是肯定能找出来的,没有禁军,若是来一个“剿匪”怎么办?

    有了禁军,就不敢剿匪了。因为“剿”了后,后果会非常的严重,那怕只有一个禁军逃出去,也会让许多人下了大海,至少郑州方面的官员不敢赌。

    没有郑州官员的配合,某些人在京城,就无法动用大量军队进入大隗山。

    按照吴明的说法,是当盾牌用的。

    实际是狐假虎威,尽管十个禁兵远不能称为老虎。

    弊病也多,比如这些禁军虽是做盾牌的,本身也须防范。

    人多了,虽然盾牌更厚实,不能收拢人心,容易掺沙子,无法防范。

    最后只选择了十个禁兵。

    仅是十个禁兵,赵佶想都未想便说道:“准。”

    几个宰相继续狐疑地看着赵谌。

    新火药的事,他们全听说了,是赵佶说的,但有许多地方没有想明白。蔡攸问:“为什么不在火药作研发?”

    “蔡相公,原委,我已向大父解释过了,不必多说。”

    这一说,蔡攸不便再问,沉默一会,蔡攸说道:“圣上,若是金人寇我,常胜军当为左膀右臂,恳请圣上加郭药师一两官职。”

    赵谌心里面冷笑,加一两官职,郭药师就不反叛了吗?想的太天真了。

    “也好,真要是局势转危为安,两个月后自己这个便宜祖父不禅让,自己还得过苦逼的日子……”

    更让赵谌好笑的是,既然倚重郭药师,想要给他加官,索性来一个狠的,追加两三个节度使(职官),加上一个幽国公或燕国公,看郭药师到时候好不好意思反叛。

    但追加什么官,几个宰相又开始斤斤计较起来。

    上次自己替刘邦正名,还说了韩信讨齐王,刘邦许之呢,这才过了多久?

    真是一群酒囊饭袋!

    听了一会,赵谌无语的辞退。

    回到东宫,赵谌说:“父亲大人,母亲大人,儿臣这回去的时间会很久,要到腊月初才回来。”

    “你忘了南郊祭?”

    “父亲大人,因为南郊祭,所以儿臣才到腊月初回来。”

    “这是何为?”赵桓听不懂了。

    “这次南郊祭,圣上向祖宗禀告,我朝已经收回燕云,故十分隆重。”

    因此史上,明知道燕山府无数警讯传来,赵佶和诸位宰相压制不公开。

    “是啊,到时候宗室子弟必须一道参加,你是皇长孙,一旦不回来,父皇必怪罪。”

    “儿臣说的就是这件事,刚才大父从艮岳回来商讨政务,说的就是金人,看来燕山府又有警讯传来。这才是开始,往后去,燕山府必传来更多的警讯,毕竟他们顶在最前面,后方无防备,一旦金军寇我,拒无可拒,逃无可逃。”

    “常胜军真的不可倚重?”

    “不是倚重,是必叛。但是大父和诸相公执迷不悟,刚才在垂拱殿我也不说了,免得激怒大父。”

    “与南郊祭有何关系?”

    “父亲大人,随着警讯越来越多,儿臣是吹哨人……带头提醒的人,大父和诸相公到时候必然询问儿臣。刚才在垂拱殿儿臣已经搪塞一回,难道还想搪塞第二回,第三回?一旦金人南下,到时候就会有许多人将责任强加儿臣头上了。”

    “为何搪塞?”

    “不塘塞,照实说,必让大父动怒也。随着南郊祭越来越近,以及一些大臣的蛊惑,儿臣越是说实话,越是危险。因为儿臣说了实话,大父如何向祖宗报功呢?”

    所以吴明想清楚利害后,说,小殿下,南郊祭前,你留在京城,十分危险。

    到时候说假话不妥,至少赵谌一些冒险手段,如重阳宴对、垂拱殿对,以及那两封信,全部失去了作用。

    枪杆子出政权,想挽救宋朝,必须手上有许多军队。

    有军队还不行,必须有一定的威望,才能让诸将士服从指挥,听从命令。

    且看宋纲到了河东做了什么?

    史书说各路将领听命赵桓,各自为政,互不协同,不听从李纲指挥,故各路人马先后被金人击败。

    这是美化的说法,不是真相。

    真相是李纲没有御下之能,故各部人马不听从他的指挥。更深层次是李纲仍保留着宋朝以前文臣的傲气,看不起武人,到了这时候,仍学习韩琦,各路将领能听从他指挥吗?

    赵桓干涉,更是子虚乌有。

    就是干涉了,不能学习李继隆、童贯吗?

    且看宗泽,为什么各路人马听从他的指挥,若不是宗泽死的早,金人都无法夺下开封。人家才是顶着完颜构命令抗金的。

    当然,许多将领怯战、自私、背刺,也是一部分原因。

    赵谌年龄小,想要拥有足够的威望就更困难了。

    这才是赵谌明知道是做无用功,还是安排了重阳宴对、垂拱殿对,以及那两封信的真正原因。

    朱琏懵圈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娘娘,就是掩耳盗铃,不说国政,就说蔡攸吧,历朝历代,孝为百善先,不管蔡京父子发生了什么,蔡攸终是一个不孝之辈,换成正常的年代,谁会重用?”

    朱琏额首,就像开封县断徐家的家务案,仅是一个小案子,却是无比的小心,无外乎沾到了“父权”和孝道。

    “娘娘,蔡攸在大父手上不但重用了,还成了西府宰相。”

    这是古代治国的基本盘啊。

    可想赵佶昏到了什么地步。

    “谌儿,我还是没有听明白。”

    “父亲大人,田丰哪!”

    “那个田丰?”

    “袁绍手下谋士田丰。”

    这时候还没有《三国演义》,三国仅是几千年历史的一部分,许多人关注,但不会特别地关注,赵桓想了好一会,才想出这个人的生平。他轻声说:“不会吧。”

    “父亲大人,你忘记了杨冯吗?”

    假话不能说,说真话呢。

    杨冯不是普通的太监,乃是太子家令,东宫的大管家,仅是因为杨戬的几句谗言,就被赵佶给杀掉了。

    赵谌地位更高,但只要说了真话,必然激怒赵佶。

    这时赵楷党羽乘机进谗言,蛊惑几句,赵谌就会凶多吉少。

    田丰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是南郊祭,过了南郊祭,大父冷静下来,到时候儿臣回到京师,无论说什么,大父也不会动怒。且金人临近,更无人敢动摇东宫。”

    “夫君,谌儿说的有理啊。”

    “谌儿,就是你去了大隗山,离的不算远,大父还会召见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