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最强太子 » 第六十章 速度

第六十章 速度

    走在路上,赵谌小声说:“父皇未东幸之前,必须将诸相公稳住。且看唐太宗发动玄武门政变,等于将唐高祖软禁起来,依然防父胜于防虎。唐肃宗将唐玄宗软禁起来,都不准许诸臣探望。”

    李世民是何等人物?

    赵桓用什么来与之相比?

    “也不能那样做,毕竟历朝历代以忠孝治国治民,只要这个头开了,后面国家就休想稳定了,所以唐朝政局一直很混乱,动不动就有皇室子弟发动政变。”

    “诸相公能力确实有限,儿臣也早说了,然而大父未东幸之前,必须将诸相公稳住。即便以后罢相,也要授予一些比较尊贵的寄禄官、阶官和爵位,毕竟他们在大父禅让时立下不小的功劳,这样,别人才不会说父亲刻薄寡恩,乐于被父亲所用。”

    赵桓想了一会问:“所以你让宇文粹中知江宁府,给了一个少保和国公?”

    “是啊,特别是爵官,仅是一个荣职,授之,国家不需要发放多少薪酬,得者亦不怨朝廷。”

    别以为做了皇帝就可以欲所欲为,没有大臣听从你的命令,或个个阳奉阴违,皇权一二三就架空了。因此最好不要频繁地换相,但赵桓和崇祯在这上面,皆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一行人进了龙德宫。

    赵佶赵桓父子两笨拙的演戏。

    等他们表演完了,赵谌开门见山地说:“大父东幸时,打算将左藏库(国库)和内藏库所有财货一起带走?”

    赵佶张大嘴巴,不知道怎么说。

    其实就是东不东幸,赵佶也在观望,宋军能抵挡着金人的进攻,赵佶不可能打算重新夺嫡了,但就不走了。挡不住,那时才会东幸,这是做两手打算的。

    让他如何回答。

    “大父,如果你将两库所有财货一起带走,到时赏无可赏,三军不愿意奋战,京城能守住乎?京城守不住,东南承平时久,百姓更不习战,大父于东南,用什么来抵御金人?”

    来硬的是不行的,得讲道理。

    赵佶还是不说话。

    “这样,到时候左藏库你不要动,实际里面也没有多少财货了。内藏库里的香料珍珠,玉石珠宝,你全部带走。绢帛你不能动,金银以及贵重的绫罗绸子,准许你带走五分之一。”

    未提钱,因为铜钱最为笨重。

    一缗钱换成宋斤,也有六斤多重。

    若是带上一百万缗钱,又是小车子,得拉一万车才能拉走。

    “谌儿,让我想想。”

    “你不要想了,如果你非要带,到时候你往东南逃,我拉着父亲大人往襄州逃,从襄州下长江,去巴蜀,看金人先打哪里。”

    “谌儿,你怎么说的。”

    “父亲大人,若是两库空空如也,到时候真的要命的。”

    赵佶逼的没办法了,说:“行,不要说了,我同意了。”

    “立字据。”

    “赵谌,是不是我禅让了,你就可以忽视我了!”赵佶怒道。

    “大父啊,父亲是你的血肉,我是父亲的血肉,京城守住了,就可以与金人慢慢打,我们一家子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包括三叔。京城守不住,东南也保不住,而且金人是胡人,十分凶悍野蛮,我们一家子落到金人手中,能有好下场?”

    其实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但赵佶就是不想。

    赵佶被逼得无奈,只好气恼地说:“你不要说了,我写了。”

    他提起笔,写下字据。

    赵谌伏于地下说道:“大父,国事社稷为重,恕孙儿无礼了。”

    磕了几个头,将字据收于怀里。

    实际赵佶南逃时因为仓促,带走的财货也有限,虽然是值钱的财货。不过万一呢,而且自己出现,多少会改变一些历史。况且便宜祖父确实有了这个心思(注)。

    两人回去,赵谌将字据交给赵桓:“明天你召见朱胜非,由他来保管。”

    “咦?”

    “到了大父东幸之时,他非要卷走大量财货,你身为人子,如何阻拦。然其他诸公也没有胆量做到,唯有朱胜非也,此人不可小视,才干亦远胜于朝堂诸公。”

    赵桓记下。

    赵谌没事时念叼,还是有些好处的。就比如他一再推荐,赵桓今天早上下诏,将何粟八人从外地召回京城。

    想到此处,赵桓问:“何粟等人进京后,如何任用?”

    “与朱胜非一样,先放在各个部司担任中层官员,一是磨砺,让他们熟知朝堂事务,二是赐予他们一定的资历,然后酌情重用,三是诸相公不会忌惮。”

    京城里还有两个赵谌推荐的人。

    一是孙傅,实际对孙傅,赵谌也不知道怎么评价。

    还有一个是李若水,不用赵谌推荐,也会被重用,人就在京城里,随时可以任用。何止这些人,就是眼下的宋朝,也有的是人才,忠臣良将……

    ……

    “各位,这几天辛苦了。”赵谌说。

    几十个文人一起说道:“殿下,不敢当。”

    人多了,不可能再让吴明上文化课了,吴明也要替赵谌处理一些事务。

    赵谌向各个宰相执政讨要四个门客,包括蔡攸、蔡懋、赵野,也向他们讨要了门客。不仅是门客,也等于是一种示好,这样有利于政权平稳的过渡。

    由他们来代上“文化课”。

    “军事课”取消了,不仅人多,赵谌自己有许多事要做,时间紧急,得以及时整顿成军为主。并且因为扩建营地,大家要干活,又要耽误不少时间。

    下午时还是训练和干活,到了申时才开始上文化课。

    寒喧一番,主要交代一些注意事项,特别是文化课的内容。

    你们教导的对象不是士子,而是士兵,孔孟之道就别教了,那么教什么呢,一些蒙学,比较低级的算学,以及赵谌挑选出来的那些名将传。

    几十个文人喏喏。

    赵谌也不怕他们阳奉阴违,有吴明在呢。

    若是不听话,换人就是了。

    说完后,赵谌去了大校场,韩世忠正在任命,这是第一次任命,过几天还有第二次任命……都不是正式的任命,得等从某个地方回来后,才会给予正式的任命,上报朝廷,才能成为真正的指使、都头和将头。

    任命好后,一番操练,韩世忠让他们干活了,第二批新兵就要到来,得将这些简易的营房盖起来。

    不久,罗胜、鹿大壮他们就带着第二批新兵到达。

    罗胜过来汇报。

    情况不是太理想,尽管在山区,也有不少百姓听到了前线宋军兵败如山倒的消息。

    募了不少人,多与密县那边一样,家中比较贫困,兄弟多的,于是派了一个丁壮参加拣选。

    虽然拣选的地区更大,时间也更长,还有鹿大壮等人宣传,只是募得两千零一百余新兵。愿意来京城安住的人家也比较少,包括三个山寨在内,仅有六百来户人家。

    赵谌微微皱眉,表面上替他省去了不少钱帛,实际上因为家人不在京城,有可能极个别新兵会表现不好。但这个没办法了,难道学习何灌,强行抓壮丁?

    还是赵谌拿出丰厚刺身钱的,不然情况会更差,说不定仅能募得千余新兵。

    韩世忠却表示了满意,说道:“殿下,人数不少了。”

    若是敷衍了事,不顾后果,那是多多益善,那怕给十万兵马也敢带。

    但想将这几千新兵全部练出来,仅是三千来人,韩世忠也感到十分地吃力。

    韩世忠又道:“时间太紧迫,若非殿下,末将也无能为力。”

    为了培养这些新兵和自信、自豪感,平时赵谌时常夸奖他们。

    “你们就是最好的士兵,团结友好,不欺凌同袍,不骚扰附近的百姓,训练认真,吃苦耐劳,忠诚勇敢……”

    虽然他岁数小,身份不一样。

    一个劲地夸。

    新兵听了,如同打了鸡血一般。

    这无疑降低了韩世忠整编整顿训练的难度。

    “我向父皇讨要了几个人,有的人可能会带手下过来,有的人能做你的帮手。”

    “谁?”

    “能被我看中,能力自然不会差。”

    韩世忠撇撇嘴,有点不大相信。

    还是像开始一样,由他们自己选头领,有点乱。幸好第一批新兵整编了三天,不然更乱。

    赵谌将罗胜叫来:“如果带上器甲,外加十几斤行李干粮,这些新兵一日能行多少里路?”

    两次新兵抵达,轻装速度大约估算出来了,若是天气好,能达到一百五十余里(一宋里约等于550米),说明这时代的人还是能吃苦的。

    在未回京城之前,赵谌又与鹿大壮、邵成章、吴明等人估算了百姓带着少量行李的速度。

    因为有老有少,还有一些行李,大伙估猜,日行程约三十余里,也就是一程路远。

    如果像刘备从苑城撤离那样,老百姓赶着牛马猪羊上路,那就惨掉了,每日仅能行十余里。

    得将这些速度估测出来,才能做安排。

    因为这个速度,赵谌让各个新兵家属于二十八日启程,他安排人手去接应。不能太晚了,太晚金人说不定就来了。不能太早,太早赵佶未逃,无处安置。

    罗胜想了一会说:“不大好说,步人甲太重了。”

    “将一些体力较弱的新兵剔除下来呢。”

    而且不久就要剔除了,然后编成两部分军队。

    “还是有点难,虽是山民,终未太适应,估计一日最多行军百余里路吧。”

    也就是与童贯撤军的速度相仿佛。

    两者性质却是不同的,前者是未适应,后者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殿下,等器甲全部打造好了,可以戴甲操练,一段时间后,就能适应了。”

    赵谌沉默。

    罗胜话不多,也跟着沉默。

    赵谌忽然说道:“时间还是太紧。”

    “金人没有那么快抵达京师吧?”

    “不,我想带着他们,与金人打一场,先将信心树立起来。不然到时候诸路人马多懦弱不敢向前时,有可能传染给他们。”

    所以赵谌说时间紧,韩世忠也说时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