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我的东北往事 » 第10章 不能走下道儿

第10章 不能走下道儿

    母亲听了张卫东的话,心情放松了不少,“行吧,那就先按你说的办。”

    “不过,卫东,妈得和你说一句,你可千万不能走了下道儿。”

    “妈宁可去求人,也不愿意你为了钱,去做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事情。”

    ……

    张卫东听了母亲的话,好一阵儿无语。

    就算自己上一世那阵儿,进了号子不是铺头那也得是二铺,什么时候干过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事情了?

    “妈,看你说的,不可能的事儿!”

    母亲赵巧玉仔细的看了看儿子的脸,张卫东故作搞怪的把脸往前凑了凑,“您仔细看看,看我像坏人不?”

    “出息!”母亲最终还是被张卫东给逗笑了。

    张卫东看到母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二姐蹲下身子,用炉钩子在灶台里面掏着,“等会儿,给你烤了俩土豆子,晚上饿了吃。”

    土豆凉了容易回生,因此二姐把烤土豆上的灰扑啦干净,用一个小棉布口袋装好,递给了张卫东。

    张卫东接过了棉布口袋,对她说道,“二姐,你和妈关好门窗,早点睡吧。”

    刘大拿大概率是不会干出半夜里踹门砸窗的事情,但他那个艹蛋儿子刘永山,可就不一定了。

    二姐点了点头,对他说道,“知道了,晚上我让妈来东屋睡。”

    张卫东家的房子,一正一偏,并排在一条直线上。

    偏房位于正房的西侧,比正房矮上一些,面积也小许多,有一扇单独的门。

    正房一进门就是所谓的外屋地了,靠近门口是两个对置的灶台。

    一个是家里做饭烧水用的,里面的烟道通着火炕。

    另一个则是干些熬猪食之类杂活儿用的。

    虽然张卫东家没有养猪,不过两个灶台倒是一个也不少。

    灶台再往里走有东西两扇门,也有的人家里是没装门的,直接就是两个挑帘,通着的就是东屋和西屋。

    张卫东一个人住在偏房,母亲和他后老儿住在西屋,大姐没出嫁之前,则是和二姐一起住在东屋。

    见二姐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张卫东这才对母亲说道,“妈,那我上班去啦。”

    “快走吧,天黑了,慢点骑。”

    “嗯呐。”

    “妈,我去关院儿门。”

    “披上个外套,晚上怪冷的。”

    “知道啦。”

    ……

    跟着张卫东来到院子,二姐小声向他问道,“你给姐说实话,他到底欠了刘大拿多少钱?”

    “都说了七八十了,你咋不信呢。”

    “真的?”

    “当然真的,我还能骗咱妈?”

    二姐皱了皱鼻子,要说以前,她相信弟弟肯定是不会和妈撒谎的。

    现在嘛,她可真的拿不准了。

    张卫东去推家里的那辆大金鹿,碰到了绑在横梁上的铁钎子。

    心中一动,他把两头的细绳解了下来,将铁钎子递给二姐,“放你屋里,晚上要是有动静,别出声。”

    “院子里闹成啥样都不用管,要是有人敢进屋,照他脑袋上砸!”

    张卫东知道,二姐是外柔内刚的性子,要不然上一世也不会跳河自尽。

    晚上刘永山真的要敢来使坏,肯定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二姐接过铁钎子,手不由自主的往下一坠。

    从哪弄了这么个东西?

    现在她越发的肯定,弟弟肯定是隐瞒了张老嘎欠钱的金额。

    ……………………

    张卫东来到车间的时候,上一个班儿的工人们还没走呢。

    一边帮着他们收拾工具,张卫东一边和相熟的几个工人打着招呼。

    “丁师傅,我来吧。”

    “嗬,赵师傅,您这是完成了多少件儿啊!”

    “齐哥,饿了吧,不行你先走吧。”

    ……

    几名工人也客气的回应着张卫东。

    只是心里头有些纳闷,卫东这小子,今儿这是怎么了,咋这么热络起来了呢?

    小伙子平时倒是也勤快,可就是不大爱说话。

    不过别说,这样还真挺好。

    “行了,都收拾完了,我们也走了啊,啥时候有空,出来一起喝点哈。”丁师傅掏出一盒‘前进’,给张卫东递了一支。

    “好嘞,丁师傅!”张卫东先是接过烟来,紧接着又掏出火柴,划着了给丁师傅点上。

    这时候,工段长孙长喜来到了车间。

    见丁师傅他们和张卫东说笑,也插了进来,“小子,他们几个可能喝着呢,小心被灌趴下喽。”

    “哪能呢,就是接班时卫东经常帮忙,想着叫上他一起玩呢,走了啊,孙段长、卫东!”

    孙长喜和丁师傅他们摆摆手,又对张卫东说道,“下午碰上王主任了,他特意嘱咐了我一句,说是你在家劈柈子崩着了。”

    “晚上要是不行的话,早点吱(zhi)声,别硬撑着哈。”

    孙长喜虽然也是夜班,但他是工段长,厂里、车间里有生产会议、技术会议的时候,就算是白天也要来的。

    因此下午碰到车间主任王振国,并不奇怪。

    张卫东把刚才没来得及点的‘前进’夹在耳朵上,从工作服的兜里掏出一盒皱皱巴巴的‘金葫芦’,抽出一支给孙长喜递了过去,“谢谢孙段长,谢谢王主任!”

    孙长喜同样有些奇怪,张卫东怎么这么会来事儿了?

    ‘金葫芦’实在是抽不惯,孙长喜掏出了自己的‘恒大’,递给张卫东一根,“来,抽我的!”

    张卫东也不客气,接过孙长喜的‘恒大’叼在嘴上,又划了一根火柴,先给孙长喜点着了烟,然后才把自己嘴上的香烟点燃。

    八十年代的七河市,工人们能抽上三毛一的‘恒大’,算是很不错的了。

    和‘恒大’差不多的,还有‘大前门’,三毛五一包。

    再好的就是‘牡丹’了。

    ‘牡丹’烟有三个版本,是按产地分的。

    上海产的‘牡丹’最贵,五毛一一包,天津产的次之,五毛一包,BJ产的再次之,四毛九一包。

    至于再往上的‘三五’、‘中华’,就不是一般人够的着的了,掏钱都不行。

    丁师傅给的的‘前进’也还可以,两毛一包。

    张卫东自己的‘金葫芦’就差点事儿了,一毛钱一包,算是很便宜的烟了。

    再次的,就只有大生产、经济烟了,分别是八分、九分一包。

    两人说了些闲话儿,抽完一支烟,夜班的工友们也来的差不多了。

    孙长喜拍了拍张卫东的肩膀,“有事儿说话啊。”

    “嗯呐。”

    等孙长喜离开之后,张卫东开始忙活起自己手头的工作。

    可脑子里却是在想,自己接下做些什么,才能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把刘大拿的一千六百块钱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