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我的东北往事 » 第11章 毛嗑儿和君子兰

第11章 毛嗑儿和君子兰

    张卫东一边忙活着自己手头的工作,一边考虑着自己做些什么,才能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把刘大拿那一千六百块钱给凑齐喽。

    可是上了一晚上的夜班,也没想出个具体章程。

    他最先想到的是卖炒货。

    1984年的时候,‘傻子瓜子’的名号,已经很响亮了。

    这位年姓的个体工商户,早在在1979年就获准工商登记,注册了商标。

    在1980年,更是获得了总设计师的肯定,并且上了报纸。

    好像就是在今年,又被总设计师提到了一次,涉及到的是个体工商户雇佣工人的问题。

    不过,很快这个念头就被张卫东给否定了。

    毛嗑儿虽然在七河市的消耗量也不少,但远远比不上榛子受老百姓的欢迎。

    而且除了市里住宅相对密集的地方以外,大部分有菜园子的人家,谁不种个十颗八颗的向日葵呀。

    至于说榛子,周边儿的山林子里倒有的是,可成熟得等到秋后了,时间上根本就来不及。

    更何况,这时候的榛子,大都是晒干去皮之后生着吃。

    用后槽牙咔嚓一下,咬开外面的硬壳,咀嚼着里面清香微甜的榛子仁,那是真香!

    家家户户在入冬之前,都得存个满满的一大麻袋。

    人口多的,甚至要整两三麻袋。

    张卫东压根儿就没见过周围有人吃炒过的榛子。

    ……

    这条路行不通,他又想到了‘疯狂的君子兰’。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君子兰的价格,就已经悄悄开始攀升了。

    以至于1982年的时候,‘北国春城’还出台了一次君子兰的限价令。

    该限价令规定,一盆君子兰的售价,最多不得超过200元。

    200块啊,张卫东这样的,仨月工资都不够。

    就这,还特么是限价!

    之后,一场“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的展览会,更是将君子兰的热度带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据说,义展光门票收入就有17000多元。

    举办方将这些收入上交了农业部,还得到了一位副部长的接见。

    在最热的时候,端着一盆君子兰,不用走完整条街,价格就能涨三次。

    这不是夸张,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1984年10月11日,‘北国春城’正式将君子兰命名为市花。

    在那之后,限价令也不了了之。

    1985年初,一位王姓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的客户,成交价格是14万元。

    那可是1985年的14万元呀。

    创造了1985年之前君子兰交易之最!

    有人曾经算过,按照当时的黄金价格,14万元可以买到40多两黄金。

    一株君子兰顶多不过二三十片叶子。

    而1两黄金可塑成17.5平方米的金箔,用这些金箔可以制成几十盆“黄金君子兰”。

    40两黄金,完全可以做成上千盆的金花,一片金色的海洋……

    同年,还有一位港商为求购一盆名为‘凤冠’的君子兰,提出用一台豪华皇冠轿车交换,却惨遭拒绝!

    君子兰的疯狂,不仅是体现在价格上。

    文化届、艺术届,同样为之而疯狂。

    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为君子兰一展歌喉。

    画家范*曾为君子兰作画。

    作家万*忆*萱为君子兰赋诗。

    书法家启*功为君子兰题字。

    大师侯*宝*林为君子兰说过相声。

    ……

    1985年6月10日,《百姓日报》在二版显要位置刊发《“君子兰”为什么风靡?》的文章。

    文中,将“君子兰交易”称为“虚业”,并提出“四化建设要我们多干实事”。

    直到此刻,攀至巅峰的君子兰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

    君子兰的市场交易立即陷入冰点。

    一夜寒冬,君子兰价格一落千丈。

    疯狂过后是一地鸡毛。

    甚至,垃圾堆里随处都能见它。

    ……

    可现在是1984年的春末呀。

    如果自己提前囤上几盆君子兰,就算是到今年的十月份,翻上个几倍也是不成问题的!

    张卫东心里不由得一阵儿的兴奋。

    可是兴奋过后,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

    本钱从哪里来?

    就算是限价200元,张卫东也拿不出来呀。

    更何况,限价只是面儿上的事,实际成交价格往往要更高。

    这条路子虽好,可不是自己现在能干的了的。

    ……

    张卫东这边儿在厂子里想着自己的事儿,家里面的二姐和母亲却在讨论着他。

    “妈,你觉(jiao)没觉着,我弟最近有些不一样?”

    黑暗中,二姐张卫红向躺在自己身边儿的母亲问道。

    母亲赵巧玉闻言微微一愣,不由得想起了刚才的时候,儿子夸自己年轻、故意逗自己笑的举动。

    背对着二丫头,她的嘴角向上翘着,嘴里却说道,“我没瞅着有啥不一样。”

    “您咋还没瞅着呢?那以前我弟啥时候和人打过架呀?啥时候会夸人年轻漂亮了啊?”

    “不恁地他咋着(zhao)?看着他姐让人家欺负?净搁那嘎瞎咧咧,赶紧睡觉,我明天还得上班呢。”

    “妈~”二姐见母亲没啥反应,侧过身来摇晃着她的肩膀,“我和你说真事儿呢,你是没见着,下午我弟那眼神儿可吓人了,眼珠子通红……”

    “越说越莱玄了,你到底想要说啥?”母亲转过身儿来,对着女儿问道。

    “我寻思着,我弟别是被啥给迷上了……”

    “胡说八道!”母亲听了二丫头的话,第一反应就是这个。

    “我就是说说,您没见着,他下午去厂里那阵儿,可会来事儿了……”

    二姐见母亲不高兴了,小声嘟囔了一句,也不再说话了。

    屋子里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母亲突然开口说了一句,“咱家属院这边儿,平时也没见着有家仙啥的呀……”

    二姐骨碌一下从被窝里坐了起来,“妈,你也觉着了,对不?”

    “别一惊一乍的,躺下。”

    二姐钻回被窝后,母亲赵巧玉这才说道,“这事儿你别跟你弟说,更别到外面去瞎咧咧。”

    “嗯呐,我又不傻,可我弟这边儿咋办呀?”

    “先看两天再说,不行的话再找你边叔边婶吧。”

    “嗯呐!”

    ……

    下班的时间到了,工友们陆陆续续的从车间里面往外走。

    一个个经过了一晚上的劳动,大都无精打采、哈气连连。

    张卫东却因为想了一晚上的事情,更加的精神了。

    只是半夜的时候抽了几根‘金葫芦’,嘴里有些发苦。

    这特么的‘一毛损’,实在是没法抽了!

    和工段长孙长喜打过招呼之后,他骑上大金鹿离开了厂子。

    不想现在就回家,顺着马路张卫东向市里骑去。

    一边继续考虑着自己的‘发财大计’,一边想看看能不能碰到什么机遇。

    路过一家挂着幌子的小饭店,看了一眼,车子没停就骑了过去。

    二姐给他带的两个烤土豆子,后半夜都吃了,现在也不饿,等中午一起吧。

    路上的自行车越来越多了。

    张卫东看着肆意骑到马路中央的年轻人,脑子里下意识蹦出了一句,年轻真好!

    可转念一想,现在自己不才19岁么?

    还是没过生日的。

    忽然后面传来了一阵儿汽车喇叭声,打断了张卫东的思绪。

    几个在马路中央的小子,急火火的拐着车把往一边儿靠。

    张卫东回头看过去,是一辆红色的拉达轿车。

    看着这辆直棱直角的‘拉达-活力小子’,他低声嘟囔了一句,“真特么丑!”

    可其他人并不这么认为。

    尤其是几个年轻人嘴里的啧啧声,显然是对此羡慕的不行。

    八十年代的七河市,老大哥的车还是不少的。

    拉达、达契亚、波罗乃兹经常能够见到。

    其中拉达的名声最为响亮。

    它是老大哥家里最大的汽车厂-伏尔加车厂旗下的子品牌。

    八十年代一度还做过京城的出租车。

    只是后来因为外形不讨喜,油耗也高,被夏利给取代了。

    达契亚在这边儿常见的一款,叫做‘大拖鞋’。

    是一款四座的小皮卡,轿厢后面有个车斗,外观看着像一只拖鞋似的。

    而波罗乃兹,张卫东见过的大都是两厢车。

    有两开门的,也有四开门的。

    ‘活力小子’喷着青烟,很快就开了过去。

    路过一条小巷子的时候,忽然从里面冲出来三个头破血流的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