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我的东北往事 » 第13章 大姨,您可别乱说

第13章 大姨,您可别乱说

    进入农贸市场,张卫东来到熟悉的那个摊位。

    可惜摊位里面的,并不是已经融进他记忆深处的那张脸。

    一个方头大脸、身高却不到一米六的胖姑娘,正在站在摊位里面套着套袖。

    张卫东懵了!

    晓蓉呢?

    这个长的像块砖头似的姑娘又是谁?

    哦,对了,自己和晓蓉是在1986年底认识的。

    也许她现在不在这个摊位上,也说不定呢。

    胖姑娘被张卫东直勾勾的盯着,还有些不好意思了,“哎,你瞅啥呢?”

    “没,没啥。”

    张卫东回过神儿来,赶紧离开了眼前的摊位,向别的地方走去。

    农贸市场不大,十多分钟之后,张卫东又转回到最初的那个摊位。

    他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了。

    每个摊位他都仔细看过了,都没有看到范晓蓉!

    难道,真的是有了那个蝴蝶的影响?

    摊位里面的胖姑娘,刚给一位大姨称了菜,抬头就看到站到不远处的张卫东。

    这个年代,一米八四、五的个子,即使是在东北,也是绝对的大高个了。

    更何况张卫东长的浓眉大眼,颇有阳刚之气,让人想不记住都很难。

    这小伙子怎么又回来了?难道他是对我……

    胖姑娘想到这里,脸都有些红了。

    “姑娘,找钱呐,给了你五毛,你得找我七分呢。”

    “哦,哦,我这就给您找。”

    胖姑娘收回看向张卫东的目光,连忙应着买菜的大姨。

    大姨看到胖姑娘红着脸儿,又顺着她的目光看到站在不远处的张卫东,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你对象?”

    “啊?不是不是,大姨,您可别乱说。”胖姑娘被大姨说的一阵手忙脚乱,差点弄倒了装钱的木头箱子。

    大姨却露出一副了然的神秘笑容,“大姨明白,啧啧,这小伙儿可真精神儿!”

    ……

    大姨走了之后,胖姑娘又偷偷瞄向张卫东。

    这一看不要紧,差点儿把她吓了一跳。

    那人竟朝着她这边走了过来。

    哎呀,这可咋办?

    他要是和我说……我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同志,你好,和你打听个事儿。”

    心如小鹿乱撞的胖姑娘,听到张卫东真的和自己说话了,一张胖脸更红了。

    低头不敢和他的目光对视,“啥事儿啊?”

    “跟你打听个人,叫范晓蓉,是这边的营业员。”

    “哦,哦,啊?”

    “你们这边儿的营业员,有没有这个人啊?”张卫东有点着急,心说,这姑娘咋这么肉呢。

    “范晓蓉?没有啊,市场里的营业员我都认识,没听过这个人啊。”

    “那后勤呢?后勤里有没有个叫范晓蓉的?”张卫东仍不死心,继续问道。

    “好像也没有吧,我给你问问。”胖姑娘有些拿不准,向旁边走了两步,问另一个摊子上的营业员,“王姐,咱们市场里有个叫范晓蓉的人么?后勤那边呢?”

    “没有,咱这拢共就这么几十口子人,要有的话我一准儿知道。”旁边摊位上一个中年妇女抬头看了一眼张卫东,肯定的说道。

    “知道了,谢谢你们哈。”张卫东应了一声,向农贸市场外面走去。

    “哎……”胖姑娘见张卫东头也不回的走掉,赶忙哎了一声。

    可农贸市场里人渐渐多了起来,嘈嘈杂杂的,张卫东压根儿没有听到她的声音。

    只留下胖姑娘一人站在摊位里面纳闷儿。

    处不处对象,你倒是说句话呀?

    ……………………

    没有在这里见到范晓蓉,张卫东多少有些郁闷。

    不过转念一想,反正她家在哪里自己也知道,也不急在这一时。

    眼前的当务之急,还是想办法赚钱,把刘大拿那1600块钱还上,让刘永山彻底断了对二姐的念想。

    这样想着,张卫东的心里渐渐没有了刚才找不到范晓蓉时的郁闷。

    走出农贸市场的铁拱架,张卫东正要去取回自己的大金鹿,就听到旁边有一阵的吵闹声。

    “哎哎哎,你这人,咋还说不听了呢!”

    “咋,你说市场不能收俺的菜,那俺在外面卖还不行?”

    “那肯定不行啊,谁都能上这儿来卖菜,那咱这还能是国营农贸市场了吗?”

    “那你说咋办,我这一早不到五点就从家里出来了,就指望着这一车菜能卖个十块八块的,你不收又不让在这儿卖,我还能拉回去不成?二十多里路呢。”

    “小伙子,这可不是我为难你,规矩它就是这么定的,来之前你得打听清楚了呀。”

    八十年代初期,虽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逐渐普及。

    但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还是主要依靠着供销系统的统购包销。

    这是商业改革和农村改革的脱节。

    并且在很长的时间里,供销系统的改制,并不能满足农民土地承包后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

    随着市场意识的觉醒,逐渐有人意识到,要获得相对高的利润,必须自产自销,绕过‘二传手’。

    渐渐的,农民兄弟对统购包销越来越不买账了……

    张卫东顺着声音看去,不远处有几个大爷大妈围着一辆板儿车。

    板儿车边上,有一个穿着黄绿色旧外套的年轻小伙子,正在和一个穿着蓝色中山装、带着红袖箍的中年人理论。

    张卫东没空看热闹,继续向前走去。

    走了两步,他忽然心中一动,又转了回来。

    站在外围听了一会儿,大致搞明白了事情的缘由。

    那个年轻小伙是小山囤的农民,弄了一板儿车的新鲜蔬菜,想要来卖给‘茄子沟国营农贸市场’。

    可哪里知道国营农贸市场的蔬菜,都是统一采购的,不能随便收购他的蔬菜。

    无奈之下,他想在这农贸市场外面,便宜点把菜卖出去。

    市场的管理人员怎么可能任由他在这里卖菜?

    本来他的菜就很新鲜,价格再便宜,那不是妥妥的抢了农贸市场的买卖么。

    因此才有了这一番争执。

    ……

    改开的春风,经过几年的时间,已经渐渐影响到了这座东北小城。

    人们的生活逐渐发生改变,意识也随之一同改变。

    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有了朦朦胧胧的经济意识。

    他们开始关注市场动态,寻找商机,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条件。

    这些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生活模式,而是积极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像年轻小伙这样的,就属于这一类人。

    他们年轻有为,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不断寻找新的机会。

    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率先参与到市场经济中,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样的人在城市里有,在乡镇、村子、屯子里也有。

    他们不畏艰辛,不怕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看过板儿车上蔬菜的种类,又大致估摸了一下重量,张卫东心中已经大致有数了。

    等到两人说话越来越冲,有要吵起来的趋势,他这才站了出来。

    掏出‘恒大’,给市场管理员和年轻小伙各递了一根,“两位,都消消气儿,有啥事儿慢慢说。”

    市场管理员怕他和年轻小伙是一伙儿的,推着他的烟说道,“不抽,不抽……”

    年轻小伙倒是没有客气,接过了张卫东的烟,掏出火柴给两人都点上了。

    张卫东见管理员不收他的烟,便收回了烟盒,对着年轻小伙问道,“大哥,贵姓?哪个村的?”

    年轻小伙看上去有个二十七八岁的样子,领口露出来的皮肤,呈古铜色,身高不矮,没有一米八,也得有个一米七八左右。

    见张卫东穿着工人的工装,又给自己递烟,说话也挺客气,年轻小伙便开口答道,“我叫陶大民,小山屯的。”

    “陶哥,我看你这一车菜有个小三百斤?”

    “嗯,具体多少我也没称过,怎么也得有个二百五六十斤吧。”

    张卫东点了点头,对陶大民说道,“你的事儿我刚才也听明白了,你这一车菜要是不想再拉回小山屯,我收了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