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我的东北往事 » 第20章 我还真怕你不来了

第20章 我还真怕你不来了

    离开制锨厂后,张卫东在经过一家国营饭店的时候,花了四毛八分钱和一斤二两粮票买了六个热乎乎的菜包子,用草纸包了,系在板儿车前面。

    等他来到和陶大民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等候在这里了。

    隔着远远的,张卫东就看到陶大民坐在一辆板儿车旁边,一边揪着黄绿色外套的下摆扇着风,一边略带焦急神色的向马路另一边张望。

    板儿车上是和昨天差不多的一车蔬菜,只不过看着分量更多了一些。

    “陶哥,早过来啦?”

    张卫东见陶大民并没有看见自己,紧蹬了几步,并向对方喊了一声。

    陶大民顺着声音看到了向这边儿骑过来的张卫东,赶紧站起身来,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你,你还真来了啊?”

    ……

    昨天陶大民回去之后,把事情经过在家里说了一遍,结果被自家媳妇儿好一顿埋怨。

    说他怎么又轻易相信别人,把一车菜赊给人家不说,还搭上一个板儿车。

    陶大民嗡声嗡气的对媳妇儿说道,“人家是城里厂子的正式工,而且我看那小子也不像是不着四六的人。”

    “你呀你!”媳妇儿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这样的事儿你干的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咋还不长记性呢?他着不着四六,还写在脸上啊?”

    “菜瞎了也就算了,都是咱家、咱爸妈家自己种的,也就是瞎了些功夫,可板儿车要是没了,以后家里干活多不方便呀。”

    “不能够,”陶大民尤自辩解道,“他要是敢骗我,我去他们厂门口堵他去!”

    “我问你,”媳妇儿见陶大民还不肯认错,有些生气了,“他给你打借条了吗?你跟他要凭据了吗?”

    “你无凭无据的,凭啥去堵人家呀?就算堵住了,人家不承认你能咋办?”

    “我……他骗我一个试试的!”陶大民说不过自己媳妇儿,又被她说的有些担心,索性不在家里待着,披上外套往外面走。

    “你干啥去?”

    “我去老赵大哥和小六子家去看看,咱爸妈和咱姐家的园子明天结不了多少菜了,我去他俩家看看能凑够一车不,顺便再借个板儿车。”

    “你还真再给人家拉一车菜进城啊?”

    “咱不是那种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人。”

    “你!行,你就折腾吧,反正你是当家的,过两天两个丫头要交书本费了,我看你咋办。”

    ……………………

    因为有了这么一段插曲,陶大民对于今天张卫东是否会出现,也有些拿不准了。

    原本他打算着中午之前要是见不到对方,他就找到制锨厂去。

    他就不信找不到个讲道理的地方了。

    没想到,自己到了还没多久,张卫东竟然真的如约而至。

    面对陶大民问话,张卫东笑着说道,“我可不真来咋地?都是约好了的事情,哪有说话不算的道理?”

    陶大民挠了挠头,“我还真有点怕你不来了……”

    张卫东没在这个问题上多解释什么,而是掏出一把用猴皮筋儿捆好的零钱,递给陶大民。

    “呵呵,陶哥,这是二十五块,你点点,昨天的十二块五加今天的十二块五。”

    陶大民接过零钱,想点又有些不好意思,“这,就别点了吧。”

    “可别介陶哥,亲兄弟还明算账呢,咱这是头一回打交道,你点就是了。”

    陶大民见张卫东语气实在,也就不再多墨迹,捋下猴皮筋儿,用手指夹着一把零钱清点起来。

    过了一会儿功夫,他再次抬起头看向张卫东,“二十五,一分不少。”

    张卫东笑着点点头,一边回身取板儿车上的草纸包,一边对陶大民说道,“陶哥,还没吃饭吧,我买了几个包子,咱俩趁还热乎赶紧吃了。”

    陶大民一边将零钱重新用猴皮筋捆好,仔细的放到里面的一个口袋里,一边推辞道,“不吃,不吃,早上在家吃过了,兄弟你自己吃吧。”

    要说陶大民对大菜包子没有兴趣,那是纯属扯淡。

    别说是包子了,就算是他家平时吃的干粮,也都是细粮和粗粮两掺着。

    现在没流口水,已经算是陶大民很有自制力了。

    可张卫东十二块五一车,连着收了他两车的蔬菜,他哪里好意思再吃人家的包子呢?

    “跟我作假是不?”张卫东佯装生气的说道,“三百斤的菜,拉着一路走二十多里路,你就是早上吃的仙丹也得饿呀!”

    说着话,他把草纸包撕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半递向陶大民,“是爷们儿的就别墨迹,一人仨,赶紧的,我上了一晚上的夜班,可饿了。”

    陶大民见张卫东说话直爽,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草纸包着的包子,“那就谢谢兄弟啦。”

    张卫东已经把一个包子塞到嘴里,根本没空儿回话,只是比了比手里的包子,让陶大民赶紧吃,不用客气。

    俩人坐在板儿车旁边的地上吃完包子,张卫东掏出‘恒大’给陶大民递了一支,陶大民却从自己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包皱皱巴巴的‘大生产’,“我抽这个。”

    张卫东也没强求,点上烟向陶大民问道,“陶哥,你们屯子里,有卖鸡蛋的么?”

    陶大民喷出一口烟雾,“要说屯子里养鸡的,那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些,少的五六只、多的一二十只的也有。”

    “不过卖鸡蛋的却很少,大伙儿都是拿到城里这边儿来换粮食了。”

    张卫东点点头,这和他印象中的情况,基本一致。

    八十年代初期,‘商品粮’一词还很流行。

    它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们既祈祷又期待的字眼。

    谁家要是有个吃商品粮的人那可真是高人一等。

    爷爷疼、奶奶爱,姥姥拿你当客待。

    村里的一般人见了,都是毕恭毕敬。

    ‘商品粮’是郭嘉统一采购并向城市人口发行的粮食。

    而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兄弟们,往往却没有足够用于自身消费的粮食。

    在这种情况,就会有一些人自发的用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去换取城里人吃不了的‘商品粮’。

    这其中最通用的农副产品就是鸡蛋了。

    鸡蛋这东西在城市里的需求极大,但供应体系却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

    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对粮食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是城市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缺口。

    两个互补缺口的存在,促进了鸡蛋换粮食这一交易的普遍发生。

    向陶大民印证了自己记忆中的情况之后,一个想法在张卫东的脑海里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