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我的东北往事 » 第29章 嫂子不是那意思

第29章 嫂子不是那意思

    陶嫂见陶大民不再掰扯,这才对张卫东说道,“卫东兄弟,就让大民给你帮忙吧。”

    “不过,你刚才说的条件,能不能改一下啊?”

    “孩儿他妈,你这是说啥呢。”陶大民听到自家媳妇儿还要和张卫东谈条件,立马不愿意了。

    他刚才之所以犹豫,那是在想凭着自己辛苦是不是能多赚一点,可不是觉着张卫东给的五十块钱少了。

    既然决定跟张卫东干了,再和人家讨价还价,那算怎么回事儿。

    事实上,张卫东给的确实不少了,毕竟他在制锨厂作为一名正式工人,一个月也不过是六十多块。

    而且,他之所以给陶大民一个月五十块,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对方在小山屯一带收鸡蛋。

    既然他今后想要自己干,没有些班底是不行,而陶大民就是一个可以培养的对象。

    “没事儿,嫂子,你说。”张卫东却拦住陶大民,笑着对陶嫂说道。

    他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若是陶大民两口子狮子大开口的话,宁可放弃陶大民,也不会答应他们的过份要求。

    “我不是多要。”见张卫东这么客气,又被陶大民说了一嘴,陶嫂也有些不好意思了,嗫嚅着说道,“我就想着,那五十块钱能不能给一半现钱,另一半换成粮票。”

    “家里粮食一直不够吃,填上粗粮也差着事儿呢,我和大民还好说,孩子们吃不饱,眼瞅着不长个……”

    说到最后,陶嫂有些说不下去了。

    陶大民在一旁也是叹了一口气。

    张卫东这才明白了陶嫂的意思。

    她并不是起了贪婪之心,只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们,想要把五十块钱的一部分换成能买到粮食的粮票。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很难理解,粮食本就是农民兄弟们种出来的,怎么农民兄弟还会缺粮食吃呢?

    事实上,由于那个时候的粮种不够优化、化肥供应不足等原因,土地的亩产是很低的,一般一季不会超过五百斤。

    再扣除交给国家的公粮、上交集体的粮食,以及卖掉一部分的统购粮,真正留到农民兄弟手里的粮食,并没有多少。

    因此,在那个年代,农民兄弟缺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嫂子,是我考虑不周了。”

    既然知道对方并不是因为贪婪,想要狮子大开口,那么事情就好解决了,张卫东笑着对陶嫂说道。

    “这样,每个月我给陶哥四十块现钱,外加五十斤粮票,你看咋样?”

    “真的?!”

    “那不行!”

    陶嫂和陶大民听了张卫东的话,几乎同时说道。

    “那还能有假?”张卫东笑着回了一句。

    陶大民剜了一眼自家媳妇儿,对张卫东说道,“卫东兄弟,那样式的不是让你吃亏了吗。”

    “你能给我换一些粮票我也乐意,可这五十斤粮票加四十块钱,可超了之前说好的五十块了,这我成啥人了。”

    陶大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家里实在缺粮的时候,他曾经去粮食局那边儿的黑市上换过粮票。

    正常黑市上往外倒票的价格,是省票两毛五到三毛一斤。

    对方看他一身农民的打扮,又只是要个十斤八斤的,因此就忽悠他四毛一斤。

    按四毛一斤算的话,五十斤粮票加四十块,就相当于六十块了。

    所以陶大民坚决不同意。

    陶嫂这时候也明白过来,赶忙对张卫东说道,“卫东兄弟,嫂子不是那意思,你给按五十块算就行……”

    “陶哥,嫂子,”张卫东摆摆手,制止了还要坚持的两口子,对两人解释道,“你们说的那个价格,应该是被人忽悠了。”

    “正常买粮票的话,省票也就三毛一斤,要的多的话,还能便宜点。”

    “我有倒腾粮票的路子,就更便宜了,因此给你说的五十斤粮票加四十块钱,和五十块现钱也差不多。”

    陶大民两口子又和张卫东掰扯了半天,见张卫东态度坚决,也只得作罢。

    陶嫂嘴里不停的说着谢谢,陶大民则表示一定帮张卫东尽心尽力在这边收蛋。

    该谈的事情都谈个差不多了,张卫东拍拍大腿,就要下炕。

    “那啥,陶哥、嫂子,时候也不早了,既然事情都定下了,我就先回了。”

    “那哪行!”

    “就是啊,卫东兄弟,眼瞅快晌午了,嫂子给你做酸菜炖粉条子,吃过了再走。”

    “不了,我是下了夜班直接过来的。”张卫东一边往脚上趿拉鞋子,一边对陶大民两口子说道。

    “吃了饭再犯困,就更不想往回骑了。”

    “困了就住这呗,一会儿让你嫂子给你收拾收拾西屋,咱哥俩喝点,你睡着也香。”陶大民还继续劝道。

    “下回了吧,我姐还在家等我吃晌饭,我不回去,她该着急了。”张卫东穿好了鞋子,站在地上对陶大民说道。

    “陶哥,我给你三天时间,这三天时间里,无论如何你要收到一百斤鸡蛋。”

    “三天后我带着粮票过来,你再和人家结算,这三天的时间,就要先赊着屯子里人的了,能行不?”

    “没问题!”陶大民这时也下了地,拍着胸脯向张卫东保证,“俺们两口子在屯子里,这点儿面子还是有的。”

    “那我就放心了。”张卫东点点头,又对陶大民媳妇儿说道,“嫂子,到时候你给我准备两个柳条大筐,再多备上些稻草。”

    “一层鸡蛋一层稻草的码好,回去后我在后座弄个木头架子,下次来一车就能带走。”

    “放心吧,卫东兄弟,肯定误不了你的事儿。”陶大民的媳妇儿本来就坐在炕沿上,张卫东下地的时候,她早已经站了起来。

    “要我说,还是吃了再走……”

    张卫东摆摆手,“以后有的是机会。”

    说着话,他迈步向外屋地走去。

    陶大民赶紧跟着往外送,陶嫂则冲着里屋喊了一声,“大丫儿、二丫儿,你们张叔要走了。”

    “哎~”

    两个小丫头在里面脆生生的应了一句,很快也出来送张卫东。

    院子里,张卫东已经推上大金鹿,“陶哥,不用送了,我自己走就行。”

    “我这边也没事儿,陪你走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