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我的东北往事 » 第28章 包圆儿了也没问题!

第28章 包圆儿了也没问题!

    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张卫东没有对陶大民说。

    即使是说了,以现在陶大民的眼界,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便是在现在的形势下,无法打通国营农贸市场的供货渠道,蔬菜的销售只能是走街串巷的经营模式。

    而国营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货渠道量大且固定,没有让张卫东打入其中的理由。

    而鸡蛋就不一样了。

    无论是农贸市场,还是副食品公司,现有的进货渠道都无法满足广大市民对鸡蛋的需求。

    这就给了张卫东挤进去的可能。

    如果能够做成鸡蛋的批发生意,那不是比走街串巷的卖菜强的多?

    更何况,张卫东重生之后不久就定下了念头。

    不仅要让自己的母亲、姐姐生活的更好,还要让自己的两个发小儿、好兄弟一同富裕起来,堂堂正正的做人。

    难不成还要拉着两个兄弟去做走街串巷的菜贩子?

    “哦。”陶大民听张卫东这样一番解释,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张卫东端起瓷碗喝了一口水,继续对陶大民说道,“至于你说的鸡蛋不好收,我也考虑到了。”

    “我不用钱收,用粮票。”

    陶大民听到粮票,眼睛不由得一亮,“那样的话,收倒是不成问题了,可上哪去整那么多粮票呢?”

    “粮票不是问题。”张卫东摆了摆手,对陶大民继续说道,“我已经从厂里收了五六百斤。”

    “我就问你,要是三斤省粮票换一斤鸡蛋的话,从你们屯子里能换到多少?”

    “三斤省票换一斤?”陶大民瞪大了眼睛,“那把屯子里的鸡蛋包圆儿了也不成问题呀!”

    “卫东兄弟我和你说,屯子里的人,也有拿着鸡蛋去城里自由市场上换粮食的。”

    “一斤鸡蛋,换粗粮的话,能换个三斤多四斤的,细粮顶多能也就两斤。”

    “三斤粮票的话,添上钱能买三斤细粮、七八斤粗粮。”

    “而且还不用他们大老远的跑一趟,你说他们愿不愿意换?”

    听到陶大民这样说,张卫东并没有过多惊讶。

    二姐经常攒鸡蛋去自由市场上换粗粮,因此他对于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是早有过一番衡量的。

    “那你们屯子里一天大约能收上多少斤鸡蛋,你有数么?”

    “这个,我还真说不上来。”陶大民挠了挠头。

    毕竟他是个男人,平时养鸡拾蛋的事情就不咋干,更不知道屯子里其他人家是个啥情况了。

    倒是坐在他旁边的陶嫂开口说道,“俺们屯三百多户,除了懒出虱子来的那几家外,几乎家家都养着鸡。”

    “就算一家五六只鸡,一天怎么也能下个俩仨的,全屯子就是千把个蛋。”

    “就是不知道有多少斤。”

    张卫东听了陶嫂的话,在心里大致衡量了一下。

    屯子里的鸡都是散养鸡,下的蛋小,一斤大约在十个左右。

    那一千来颗蛋就是一百斤左右。

    想到这里,他对陶大民两口子说道,“嗯,得有个百八十斤,刚开始也算够了。”

    陶嫂又补充了一句,“现在天暖和了,又没入伏,正是鸡下蛋的时候。”

    “等天大热起来,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了。”

    “哦?”二姐虽然也养了一些鸡,可张卫东对这事儿还真不太熟悉,有些好奇的问道,“这鸡夏天下蛋还会减少么?”

    “卫东兄弟,你是城里人不知道这个也正常。”陶嫂笑着对张卫东说道,“不光是天热的时候,冬天鸡下蛋也会少。”

    “赶上最冷那些天,好几天不下蛋都正常呢。”

    张卫东点点头,在心里把这个事儿记下了。

    “陶哥,现在你也知道我要干的是啥。”

    “这事儿我一个人干不过来,因此需要人手帮忙。”

    “你要是愿意干呢,就先负责在小山屯本地收鸡蛋,我一个月给你开五十。”

    “你要是不愿意干呢,咱兄弟们相识也是一场缘分,我把之前卖菜的地方和一些老主顾介绍给你,你还可以继续卖菜。”

    “这事儿我再找别人。”

    “这,卫东兄弟,你让我想想。”陶大民听到张卫东话,不禁有些犹豫起来。

    要是没有卖菜这段经历,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可这十来天他就赚了七十多块,这还是给张卫东供菜。

    要是张卫东真的愿意把他卖菜的地方和主顾介绍给自己,那自己接着卖菜会不会赚的更多呢?

    倒是坐在一旁的陶嫂看得透彻,拐了陶大民一肘子说道,“当家的,你还想啥?”

    “卫东兄弟都说了,这菜以后会越来越不好卖,你还能比卫东兄弟更能咋地?”

    陶大民被媳妇儿说了两句,脸上稍稍有些挂不住,强找借口说了一句,“我这不是寻思着,卫东兄弟趟出来的路子,不卖不是可惜了么。”

    “你可拉倒吧,你忘了第一天拉着菜去城里的时候了?”陶嫂白了他一眼说道,“要不是碰上卫东兄弟,你不是得咋拉去的咋拉回来呀。”

    “要我说你就别瞎琢磨了,卫东兄弟是有本事的,咱跟着他错不了。”

    陶嫂还有一句话,当着张卫东的面儿没说出来。

    人家现在需要人,才找咱帮忙,要是现在拒绝了,以后上杆子都未必会有这个机会了。

    陶大民这些天赚了些钱,或许还会多少有些膨胀。

    但陶嫂却看得很清楚。

    陶大民快三十的人了,虽然人还算聪明,也踏实肯干,却一直也没折腾明白。

    甚至村里有人还在私底下悄悄笑话他,不肯老实种地,总是异想天开。

    直到他遇到张卫东,这一切才有所改变。

    这些天,不止是给家里赚了七十多块钱,还带锲着村里好几户人家也赚了点小钱儿。

    现在村里人说起陶大民来,渐渐开始有人夸他有本事了。

    这一切是咋来的?

    陶嫂心里很有数。

    再说了,别看张卫东年轻,可确实是个有本事的。

    更重要的是,来家里这一趟,能看的出来,为人也很敞亮。

    这样的人,无论是交朋友还是一起干事儿,都让人格外放心。

    因此,当张卫东提出让陶大民帮忙,并每月给他开五十块钱的时候,陶嫂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

    就让自家的爷们儿跟他干!

    张卫东没想到自己在陶嫂的心里,已经有了如此高的位置。

    但通过两口子的一番话,他也看明白了,这个家到底谁才是真正说了算的那个。

    因此他也不着急,笑眯眯的看着陶嫂,等待着她的答复。

    陶嫂见陶大民不再掰扯,这才对张卫东说道,“卫东兄弟,就让大民给你帮忙吧。”

    “不过,你刚才说的条件,能不能改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