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所见的江湖 » 迷茫

迷茫

    许恭第一次亲自害的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现在他自己明白了什么叫做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王导当时可能真的是因为一个性情中人,而不是一个炫耀自己功绩的人。

    许恭不自觉的就开始发散自己的思维,就这样许恭对于自己失手害死了他人的心情就缓解了很多。

    许恭心理还是有些愧疚的,询问了那个龙套的身份,赔偿了一大笔赔偿金,能不动手就不动手这个是许恭的理想,所以许恭积极赔偿,毕竟都是混江湖的,许恭突然就想起了这样一句话: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这个对于许恭来说之前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他一直游离在江湖之外,就像是一个农民,只有不添加赋税,那么对于他来说皇帝陛下是谁,那就不重要。

    许恭现在开始闯荡江湖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有人为自己安排好最优方案了,这个就像是一个有见识的父母为自己出行的孩子安排好路上的事情一样。

    又经过一系列没有激情的人情往来,许恭离开了华山派的范围,去往嵩山,去看那个百年古寺。

    嵩山,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嵩山位于HEN省KF市境内。中岳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等组成,雄峙中原,群峰耸立,层峦叠嶂。地处古都汴、洛之间,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土、高僧名道、拳豪义侠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如始建于北魏的少林寺,规模宏大的中岳庙,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院内的两株“将军柏”,以及最古的嵩岳寺塔,太室,少室、启母三汉阙和古天文观测台等。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

    《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道教全真派圣地在此发源,中岳嵩山还有道教文化的中岳庙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

    面对着嵩山这个神奇的地方,许恭自己肯定要保持清醒,朝廷有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道家有中岳庙,佛家就不用说了,号称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就屹立不倒的在哪里。

    原本许恭以为,光应对少林这一个势力就足够了,可是,真正到达这里,许恭才发现这个地方的环境有多复杂。

    嵩山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镇。嵩山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的附属山脉缑山是道教的第三十二福地,嵩山的北翼邙山是道教的第七十福地。

    北魏时,嵩山道士寇天师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天师之位,于是他改革了五斗米道,增加了一些新科仪,称为“新天师道”。隋唐时,道教上清道茅山宗移居嵩山传道,其第十代传人潘师正还多次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召见。金朝时,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来到嵩山传道,当时道徒朝拜者络绎不绝,邱处机开创了道教丛林制度,使全真道在嵩山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

    道教在嵩山的重要道场有中岳庙、老君洞、崇唐观、三官庙、峻极宫、九龙圣母庙等。

    汉魏两晋时期,嵩山道教有两支,即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西域来了一个僧人跋陀,获得佞佛的孝文帝所敬信,便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丛林中,兴建一座寺院,施给跋陀。这座寺院,就是少林寺。

    嵩山建寺,是跋陀自己所选的地点,嵩山像一朵莲花,少林寺是建筑在莲花之中。这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少林寺创建的历史。跋陀传度了慧光、僧稠等弟子,这些弟子有许多懂得武功,如僧稠(跋陀一系的少林二祖),当小和尚的时候便已习武,是一个强健骁武的高僧;慧光12岁时在洛阳城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能一口气反踢500,被跋陀收为弟子。后来跋陀传灯转移,没有在少林寺传宗接代继续发展。

    道教与佛教的相轧,引起了南北朝时代的两次“废佛事件”。第二次废佛是周武帝时期,陈宣帝六年,那时少林寺已有79年历史,废佛就是将佛教消灭至没有的状态,少林寺自然是逃不掉这一场劫难。大象年间,北周静帝字文衍重兴佛寺,被遭废弃的少林寺又重获生机,废佛时遣返乡间就业的少林和尚又回到嵩山。

    静帝将少林寺改为陟岵寺。静帝立后不久,禅让于大丞杨坚,杨坚称文帝,国号隋。这个在尼姑庙里出生并由一个尼姑抚养成人的隋文帝,对佛教更是大力扶植,他把陟岵寺恢复旧名,仍称少林寺,并赐柏谷屯田100顷,以供寺僧食用资费,少林寺又渐渐佛业兴隆。少林寺在古文献上开始有武功记载,就是隋末“拒贼”。

    隋炀帝大业年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当时的少林寺,常住财产丰富,畜有奴仆,便成为起义农民的攻击对象。寺内有僧徒数百,亦有许多练武的僧人,和起义军对抗。后来不知胜败如何,但少林寺却被起义军纵火焚烧,把整座寺院焚毁。

    少林寺遭了这一场大灾劫,元气大伤。到了唐王朝第一代皇帝李渊的时候,的儿子李世民以太尉、尚书令、秦王等身份,率兵进攻洛阳的王世充。李世民曾写信给少林寺的和尚,要他们助战,僧人以昙宗为首的13个和尚,率领僧人下山,先解救了被王世充围困的李世民,然后逼降王世充,生擒王世充侄儿王仁则,为唐太宗立下了汗马功劳。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12人不欲授官,正是“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

    唐太宗各赐紫罗袈裟,还赐少林寺大量银两,田地40顷,水碾一具。唐太宗还准许少林寺设有“僧兵”,准许和尚习武,而且还认为练武则不能缺少营养,竟御准少林和尚食肉。唐太宗时代,是少林寺的一个全盛时期,隋末全寺被焚,这时又殿宇林立,全寺占地1万余亩,大殿14座,房舍50余间,寺僧千余,还有500僧兵。

    少林寺过了一段鼎盛的日子,到了唐武宗李炎时候,又遇到武宗灭佛。武宗是李唐一代21个皇帝中唯一坚决反佛的皇帝,当时全国有大、中佛教寺院4600所,小庙宇4万多处,全部被废毁,寺院的财货和肥沃良田数千万顷一律没收,被逼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

    少林寺自然又遇了劫数,殿宇被拆毁,变成废墟。武宗灭佛一年多,宣宗即帝位,立即下敕恢复佛教,少林寺又得要从头建设了。

    荒凉的少林寺,到了宋朝,又回复兴盛,那时的寺房发展到数百间,寺僧已达2000人。少林武术自唐代兴起,据说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邀集18家武术名手来少林寺学习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而到了宋代,又推进了一大步,那时已收容俗家弟子,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和岳飞,都是得到少林真传。

    元代的少林寺仍维持它的鼎盛,寺僧也有2000余人。

    许恭仔细整理了一下资料,他发现现在他彻底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