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16章 宁州局势

第16章 宁州局势

    平北协议签订后,宁远和朝廷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但是谁也没有去大破这个平衡重新开启战端。朝廷经过一系列的交战,损兵超过了十万人,更有为数不少的军民投降了宁远军,使得朝廷的实力大损,而宁远军也经过了多轮战斗,兵疲马乏,也亟待修整。但林瑾本人非常清楚,自己与朝廷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除了云州和宁州,朝廷手上还有十一州的军民,这意味着朝廷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现在短暂的平衡只不过是为将来的大战蓄势。

    而宁远和北狄之间,经过一场大战和一场遭遇战,双方也无力继续厮杀,各自休养生息整顿军备准备着将来的大战,双方也维持着短暂的平衡。

    九月二号,林瑾让王权带两万大军留守平北关,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返回了宁远城。

    回到宁远之后,林瑾立刻根据目前的局势进行了一个调整:改宁州州府为宁武城,保留宁武城作为宁州州府的地位。同时在边境设立四个大营:在晋东城设立西大营,与同州守军对峙。在平北城设南大营,与幽州守军对峙。在济阳城设东大营,与莱州守军对峙。在宁远城设北大营,与北狄对峙。西大营主将曹成,南大营主将王权,东大营主将徐远,北大营主将李华。除此之外,林瑾还设立了平岭关镇守使一职,地位等同于四大营主将,由在破慕容雪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范明担任。而林瑾则亲率一只大军坐镇州府宁武城,方便对各路进行支援和进行统一的调度。

    宁远军经过一路的征战,招抚了大量的军民,现在宁州已经有大军十二万,包含了曾经宁远军的五万精锐,招降的六万精锐和新募的壮丁一万人。林瑾将这些部队进行了一定的改组:将原属宁远军核心的两万军队编入第一军团,军团长由林瑾亲自担任,跟随林瑾作战,作为最精锐的利剑插入敌人的心脏。其他的三万人和招降过来的六万精锐、新募的一万兵丁混编在一起,这十万人又分为五个军团,军团长分别由王权、李华、徐远、曹节和范明担任。王权提领第二军团长官,李华提领第三军团长官,徐远提领第四军团长官,曹节提领第五军团长官,范明提领第六军团长官。

    另外,有鉴于北狄完整的情报搜查系统,林瑾也初步建设了自己的谍报网,而谍报网的首领,自然就是跟随在林瑾身边的刘恒。刘恒的作用就是掌握敌方的情报,向敌方输入间谍,并且监察所有的官员,找到暗藏在官员队伍之间的间谍人员。只有建立一个可以慕容雪匹敌的情报系统,宁州方面的行动才不至于过于被动。

    可以说,此时的宁州虽然名义上还是属于朝廷的,但已经具有了独立王国的属性。但做完了这些工作,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以前宁州掌握在朝廷手里,各地的粮草军械都由朝廷统一分发。朝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中转站,将富余地区的粮草军械运到略显贫瘠的州县。而宁州的生产力在十三州中只能排在中流,即使再加上打下来的不少地盘,也不足以支撑十二万大军的军需。于是,林瑾又发布了军队屯田令,军事和生产两手抓。屯田令的大致内容是:战时士兵们英勇参战,和平时组织参与屯田,军屯的部分收入上交给宁武城统一划拨,剩余的部分归屯垦者所有。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宁州初步发展了起来。

    暂时解决了军事和经济的问题后,林瑾发现宁州地僻但是强敌环饲,除了依山的险关外几乎无险可守,而且生产和兵员明显比不上大夏朝廷。以大夏朝廷强大的供给能力,只要朝廷恢复过来,必然向自己用兵。

    所以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林瑾对外交这个手段颇为重视。在他看来,最大的敌人还是大夏朝廷,与北狄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他在外交上的第一个尝试就是:结好北狄。

    九月十日,林瑾召集各路军营主将和参谋长官到宁武城议事,史称“宁武会议”。

    “什么?与北狄结盟,这怎么可能呢?”王权站出来第一个反对。他是跟随林晟将军的老臣了,多年和林晟一起抵御北狄人的进攻,可以说,他是北狄的死敌,而且他也不认为那么多年的仇恨说放下就能够放下。

    “为什么不呢?北狄与我们只是立场不同,但如果有共同的利益,还是可以合作的。”林瑾微笑着说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现在我们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朝廷,所以也不能按照老想法来看问题,这样只会作茧自缚。况且北狄慕容宇也曾经与我们交好,敌人变成朋友,朋友变成敌人,这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将军们默默地思考着,林瑾也没有打断他们。

    这是,范明说道:“我认同林帅的观点(注:林晟已经死了,此时大家称林瑾为林帅)。一直以来都是北狄进攻我们,我们从没有主动进攻过北狄人,对北狄来说,我们和他们并不是不共戴天的敌人。而我们和朝廷已然闹翻,我们不可能从朝廷那里得到任何援助,这个时候就应该放下成见,交好北狄,这样才能图得发展。”

    林瑾说道:“范军团长言之有理,北狄与我们不是不共戴天的敌人,相反我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兵力和生产能力并不足以支撑两面作战,必须要交好一方。对于北狄而言,他们需要中原的物资,而靠掠夺而来毕竟不够稳定,若是能够付之交易,北狄一定不会拒绝。”

    林瑾一直觉得,与北狄并不一定要兵戎相见。很多情况下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作为军人,就必须服从朝廷的决定。但在林瑾看来,与北狄开通互市渠道,既可以从中获得不小的收益,又可以减少边境地区驻防的军队。而如果交战的话,每年在边境耗费的钱粮和物资,直接导致了大把大把的民众破产亡家,流离失所。所以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评价不高,反而对能保一方太平,但总打败仗的李广倍加赞誉。汉武帝支持卫青霍去病打匈奴,结果把文景之治攒下来的家底都打没了,反而还使得十户中产家庭破产了九户,这个代价不可谓不高。孙子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墨子主张“非攻”,都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林瑾并非是和平主义者,但他也不是一个战争的狂热分子。没有必要、没有好处的战争,真的不如大家都洗干净睡觉来得实在。

    林瑾没有向北狄地区开疆拓土的打算,单纯的防御外敌,徒耗兵马钱粮,确实不如握手言和。

    最终,这个决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林瑾当即派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刘恒出使北狄。

    九月十五日,北狄乌兰城。

    “报!宁州林瑾派使者前来,已到乌兰城。”一个传令兵将消息报告给了北狄慕容宇。

    “哦?宁州来人了?真是稀客,快请。”慕容宇诧异地说道,出于礼节两方交战还是要听听敌方使者说些什么。

    “在下行营副将刘恒,参见首领。”刘恒说道。

    刘恒是林瑾钦点的掌管谍报事宜的官员,但明面上的身份是一个不起眼的副将。

    “宁国公派你为使,有何贵干?”慕容宇问道。

    “特来修书请和。”刘恒说道。

    “请和?林瑾一败我儿于燕云谷,二败我于燕山道口,三败我女于宁远城下。你们已经占据了优势,何必找我请和?”慕容宇问道。

    “首领,虽然我们占尽优势,但我们并不想与您为敌。至始至终我们都只是自保而已,从未侵犯过首领您的疆土。”刘恒回答道,“宁州和北狄并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怨,却可以追逐共同的利益。”

    “有点意思。”慕容宇说道。

    “从历史渊源来说,您曾是大夏王朝的朋友,我们也是大夏王朝的臣子,并不是天生的敌人。而且,如今我们和大夏王朝已经翻脸,同时结怨于两个强敌,不是智者作为。再者说了,北狄需要中原的物资,但大夏王朝与您素来不穆,您只能够冒险从我宁州这里掠夺,宁州城和首领您都不堪其苦。那么我们两家为何不化干戈为玉帛,开通互市,和平交往?”刘恒开口说道。

    “要和平,拿出你们的诚意。”慕容宇说道。

    “昔日作战中,被我军侥幸俘虏的士兵我们都可以释放。而且,昔日贵公主离间我君臣,导致老元帅和姚中书相继惨死,此事各为其主,我们元帅也答应不再追究。”刘恒继续说道,“贵方有任何要求,只要不侵犯到我方的领土与利益,我们元帅必然会尽力满足。”

    “果真如此?”慕容宇问道。

    “一言既出,断无收回之理。”刘恒说道。

    “好,待我先商量一下,再给你答复。”慕容宇对刘恒说道。

    “静候佳音。”刘恒拱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