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27章 三州沦陷

第27章 三州沦陷

    征东元年二月十二日,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林瑾率兵出宁武城,直奔幽州而去,其他两路大军也分别从晋东城和济阳城出发,分别攻取同州和莱州全境。而极为不巧的是,此时三州的总督不过刚刚上任一个月,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部署,由此林瑾占了一个大便宜。等到他们有所反应时,林瑾已经突破了三州的防线。在他们眼中,林瑾就像是神兵天降一般,让人无法产生抗击的心理。

    作为一代名将,林瑾十分清楚敌军的薄弱环节是什么,他对时机的把握可谓是妙到毫颠。杨太后大举换帅之时就是军队最乱的时候,而这个时机如果不抓住,那么林瑾就不能称之为名将了。他布置了许多的暗探和间谍,而这些暗探和间谍在形同虚设的监管下混得风生水起,一下子就把各地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底牌被林瑾看得清清楚楚,手底下的军队与自己的磨合度不够,那些新来的总督即使再有能力,也只能丢城失地、望风而逃,更何况能够超越林瑾的名将,整个大夏王朝加起来也不过是五指之数,寥寥无几。二十天来,守关的人要么开城投降,要么被林瑾里应外合拿下。在林瑾充分的调度下,宁州的军队已经收服了四个州郡,声势滔天,一封封败报雪片般地飞向帝都。

    “二十天,二十天三个州全部落入敌手,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我新任命的三个总督一个战死,两个投降,真是丢人。”杨太后看着一封封败报,气急败坏地说道。

    “这也不能怪总督守城不力,他们刚上任,情况还没有摸透敌军就来了。”一个大臣开口道。

    “这么说还是本宫的问题了?”杨太后冷冷地说道,语气十分不善,眼神更是冰冷。

    “臣惶恐。”那名大臣战战兢兢地说道。

    在场的众人都是鼎鼎有名的政客,虽然不懂得军事,但是基本的眼光还是具备的。谁都知道问题出在太后的清洗令上面,但无人敢当面直言。这些大臣们都是人精,审时度势的功夫都是一流的,他们知道太后一碰到宁州的事情脾气就不好,一点就炸还听不进劝。而真正敢正面硬来的大臣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大臣都是惜命的。

    杨太后自己其实也是心知肚明,她知道这件事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个错她绝对不能认。知错改错但永远不能认错,一旦认错那么自己的威严就会受到损伤,所以杨太后即使是硬撑也要把这个面子撑下去。

    不过,站在杨太后的角度来讲,收拢兵权确实也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杨太后垂帘听政,主少国疑,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强力的军队来镇场子。但是边境的各个军队虽然功勋卓著,却也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尤其是东北的林晟,虽然忠心耿耿,但在军队中威望甚高,功高震主说的就是林晟。最高权力交替之时往往是整个王朝最脆弱的时候,而兵权正是脆弱局面中最有力的一股力量,所以杨太后才急于收拢兵权,培植亲信。

    宁州的林晟和蜀州的赵离,他们对朝廷忠心耿耿,这一点即使是杨太后也无法否认。但他们的威望太高了,地方甚至只知道有总督而不知有朝廷,而且他们罔顾了自己的命令,严重挫伤了自己的威严,如果不加以处理的话,威望就立不起来,最终必然是大家都不服管教。所以说,杨太后确实有些急功近利,但站在她的立场上有些事也不得不做。

    清洗十三州的军事长官,这一点杨太后也有自己的考虑。首先当然是因为林瑾这个前车之鉴,让她意识到边军的将领和总督必须要牢牢地拴在朝廷的战车上,就算派过去一个酒囊饭袋也比留下一个心怀不轨之徒要好。其次就是杨太后手上的兵权实在是少得可怜,而新政权有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环境来谋求发展。所以只能够先派亲信去接管地方的军队,先保证地方军队和朝廷站在一起,等到政权稳固下来以后再做打算。

    后世的历史学家常常把杨太后说成是十三州之乱的罪魁祸首,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一种出了问题要找一个替罪羊背锅的心态。十三州之乱在很大程度上是杨太后急功近利的清洗令造成的,但如果反过来想,杨太后不处理林晟和赵离,任由他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中央政权的威信受损,久而久之也会引起一场十三州大乱。

    朝廷太强势就会引来地方的反抗,朝廷太弱势就会令阴谋者萌生反意,自古以来,中央政权和地方军队的关系都是微妙而复杂的。历史很多时候无关对错,只是大家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和定位也就不同,再加上个人的个性,这些综合起来推动了历史向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杨太后对“削藩”一事操之过急,而且她在事情不可控的时候又没有后手应对,使得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全盘失控。

    现在林瑾已经攻破了四州,杨太后也因为考虑不周、急功近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过,当务之急是解决眼下的问题,追究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杨太后也不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她向众人问道:“现在林瑾叛军声势滔天,该如何应对,诸位爱卿你们拿个主意吧。”

    一名大臣说道:“如今只有吴州的陆云岚可以暂时抵挡住林瑾了,陆云岚刚刚在海战中大胜,已经证明了他有足够的实力,而且他的陆口大营离莱州不远,调兵遣将也是相当容易。但是陆云岚与林瑾向来是情同手足,就怕陛下和太后不敢用他。”

    杨太后想了一想,最后还是说道:“陆家和林家虽然交好,但本宫自问从未负过陆云岚,想来陆云岚也不至于背叛本宫。再者,陆云岚的父亲陆隐那是真正的君子,陆云岚在父亲耳濡目染下,也必不会做叛国的事情。而且,就算陆云岚有心叛国,林瑾声势滔天他就应该归降林瑾,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说明他心中忠君爱国还是大于兄弟之义的。”

    紧接着,杨太后说道:“擢陆云岚为吴州兵马元帅,领吴州总督。封陆云岚为上柱国,吴国公。敕令陆云岚即刻启程征讨林瑾。”

    又有一名大臣前来,说道:“太后,这件事事关重大,陆云岚毕竟是那反贼的至交好友,还请太后再慎重考虑一下。”

    杨太后叹息道:“你说的我又何尝不知,如果不是事不可为,我是绝不会调陆云岚的。但现在唯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遏制住林瑾的也只有他了。”

    那个大臣还想说什么,但杨太后却向他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再说了。

    征东元年三月十日,陆口大营。

    杨太后派遣出的使者已经到了陆云岚跟前,将太后的旨意传达给了陆云岚。陆云岚也没有想到杨太后会如此信任自己,明知道自己与林瑾的关系还让自己出兵。

    杨太后真的信任陆云岚吗?答案是否定的。只不过在前线也只有陆云岚能够扛起大旗,杨太后没得选,只能够信任陆云岚。而她则忙着调兵遣将,让内陆的部队开往前线,她向那些开往前线的部队说明情况:只要看到陆云岚有问题,即可拿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陆云岚和林瑾的关系,也可以给林瑾造成不小的麻烦。

    “请内官回复太后和陛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必当尽起三军与宁州决战,请太后和陛下等待微臣的好消息。”陆云岚说道。

    当三月一日陆云岚大败东夷之后,他就一直在着手北上讨伐林瑾一事。平心而论,陆云岚是不愿意和林瑾兵戎相见的,因为再忠诚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抛弃自己的亲友和兄弟。在陆云岚看来,真正的兄弟应该及时纠正对方的错误,而不应该让对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兄长,你既然执迷不悟,那我只好亲自动手将您请回去了。”陆云岚喃喃说道。

    三月十二日,陆云岚亲自带领大军,从陆口大营北上进攻莱州。一场兄弟之间的对决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