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28章 调兵遣将

第28章 调兵遣将

    三月十二日,莱阴城。

    林瑾坐在莱州州府莱阴城中,悠哉游哉地品着茶。然而,整个城中除了极少数人之外,没有人知道这个宁州节度使、宁国公竟然跑到了莱州。

    宁州所属有六大军团,其中范明提领的第六军团负责宁州的守卫工作;曹成带领第五军团攻击同州,同时负责配合北狄在凉州和朔州的行动;林瑾带领第一军团和王权的第二军团会师,进攻幽州州府平京,时刻威胁作为“天下之腹”的中州;李华带领的第三军团和徐远带领的第四军团会师,攻取莱州州府莱阴城,同时密切监视南面的吴州。除此之外,刘恒作为宁州的情报一把手,派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暗探,密切监视各路敌军的动向。

    以上的安排看起来还是比较合理的,但这是朝廷掌握的情报,而实际情况与以上的略有出入。林瑾和王权确实是亲自率兵攻取幽州,但他们带的不是两路大军,只有王权的第二军团这一路大军。当然,为了虚张声势,林瑾第一军团的帅旗当然也出现在了幽州,这就让朝廷认为自己的主力集中在了幽州。这种把戏对于林瑾来说那就是家常便饭,在虚张声势这个方面,即使是慕容雪也在他手上吃过很大的亏,这次干起老本行更是得心应手。

    那么第一军团去哪了呢?第一军团其实出现在了莱州。可以说,现在的莱州集中了宁州军一半以上的兵马,总计超过了八万人,防范的当然是陆云岚。而且,就算如此林瑾也不放心,在平定了幽州之后没多久,接着粮草调动的名义潜伏在运输的大队中,秘密潜入到了莱阴城。

    对林瑾而言,虚张声势其实并不难,无非是大造声势而已。但是,想要瞒天过海,把一整路大军藏得严严实实,这可比虚张声势难多了。而林瑾的第一军团竟然真的做到了,愣是没有显露出一点痕迹,简直就是一个“幽灵”军队。

    “善战者长胜之要义首在藏。善藏者,敌不知其所踪,军不知其所往,其意不为人所知。”这句话是多年以后林瑾教导儿子林宁兵法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在他的想法中,兵法无非就是“虚实奇正”,而所谓的奇兵,只不过是将兵力部署在敌方想象不到的位置,抓住了对方的漏洞而已。总而言之,就是战机到了要牢牢抓住,战机没到那就骗出对方的破绽,放假消息和烟雾弹,使战场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所以说,战场上了解敌方的虚实和隐藏自身的实力尤为重要,相对而言隐藏自身的实力更为重要。善伪装和隐藏的“狐狸”型对手,基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他们都是在战场上最难对付的敌人。

    “可惜了,终究还是要拼个你死我活。”林瑾听着李华的报告,不由得长叹了一声。

    “您是如何提前知道得知有意让陆云岚出兵莱州?要知道您在起兵之前就把您最精锐的第一军团藏在了莱州,在此之前的战斗中从未出手,看来就是为了对付陆云岚的。”李华询问道。

    “无论朝廷下不下旨陆云岚都会出兵,只是朝廷下了旨,陆云岚可以更加放开手脚干而已,对我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不出我所料,陆云岚应该知道我已经到莱阴了。”林瑾说道。

    “这不可能,就算我军中也很少有人知道元帅的去向。”李华惊讶地说道。

    “没什么不可能的。消息并没有泄露,但每个将领都有自己的判断,情报常常只是辅助。就像我能够知道陆云岚必会出兵,他也一定知道我一定会亲自与他交手。”林瑾回答道。

    其实在战场上,将领的判断尤为重要。情报会延时也会出错,这就更依赖将领成熟的判断。而很多时候,将领的判断还要走在情报之前。林瑾甚至在仗开打之前就能够预料到陆云岚会出兵,从而在一开始就做出了反应,而情报也佐证了这一点。

    在战场上,经常需要将领提前判断敌军动向,而且要隐藏自身的目的。但是,名将之间的对决往往没有那么多尔虞我诈,决定战场胜负的常常是一个军队的综合实力。

    “如今我们有三州的兵力,再加上归降和新招募的兵卒,如今的莱州勉强可以凑出十万兵马,从人数上我们可能旗鼓相当,从质量上我们可能就参差不齐了。”林瑾思考了一下,说道。

    “元帅说的是,就军队素质来说,我们和吴州还是有差距的,但差距也不算太大。我们占据地利之便,不出大的问题基本上可以打平。”李华沿着林瑾的话继续说道。

    “蓬山首山之南属于吴州,蓬山首山以北就是我们占据的莱州。蓬山与首山之间有一个隘口,易守难攻,是吴州和莱州之间的咽喉要道。这个地方兵家必争,务必将它拿下。”林瑾说道。

    “我们已经在那里布下了一个军团的重兵,之后两个军团也会快速赶来,请元帅放心。”徐远走进营帐,向着林瑾说道。

    “传令王权,让他务必注意敌军动向,如果是我的话,有可能会绕到进攻幽州。传令范明,让他一定要把守好东平城,尤其注意吴州海军。如果遇到吴州海军,千万不要打海战,等敌军登陆后趁其立足未稳打乱敌方阵脚即可。传令曹成将军,一定注意联系北狄人,如果有可能的话配合他们遏制朔州和凉州。最后传令刘恒,一定要保证情报畅通,尽可能地分析敌军动向。”林瑾说道。

    高手过招,首先要尽可能抢占先机,然后就要保证每一步都不出错,根据战场形势随机应变,最后发现敌军的破绽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三月十二日,陆云岚军营地。

    陆云岚一直很忌惮自己的这位兄长,所以他并没有急于选定进攻路线。而林瑾的各路部署也很快传到了他的营帐中。

    “子瑜兄果然厉害,把兵力布置得滴水不漏,看起来不太好办啊。”陆云岚皱着眉道。

    “宁州军常年和北狄作战,军队之精并非我军可比。但是,他们现在分兵三路,我们合兵一处,未必没有胜算。”陆云岚手下的杜信说道。

    “如我所料不错,子瑜兄应该就在蓬首关,那里位于两山之间,是我军进军的咽喉要道,那里易守难攻,强攻的话伤亡太大了。”陆云岚说道,“我本想攻击幽州的燕平城,绕过蓬首关,可那里已经有重兵布防,而且我军如果尽出,蓬首关的敌人一定会大举出兵,我们就危险了。”

    此时,副总督魏杨说道:“我们现在与林瑾的两路军队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我军的后援正在赶来,他们却没有任何后援。一旦我军得到补充,他们的情势势必危急。所以我们也不必执着于进攻,时间有利于我们而不利于林瑾。而且,我们的海军冠绝王朝,我们不必以己之短攻敌人之长,发挥我们的海军优势,配合三军作战,这才是致胜之道。战机未明之时,待机以待时变才是上策。”

    陆云岚眼前一亮,说道:“魏将军所言极是,我军不必着急出兵,密切留意对方动向即可。我们就跟他们耗着,逼着他们跟我们作战。”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陆云岚不急于进军,只是不断地收拢人马,等到各方的援兵赶来支援。而他的对手林瑾也没有任何动作,秉承着敌不动我不动的原则,把守着蓬首关和燕平城两处险要之地坚守不出。陆云岚的军队声势日盛,林瑾也当没有看到似的。

    三月十四日,蓬首关。

    李华和徐远已经坐不住了,联袂来到了林瑾帐中,说道:“陆云岚在陆口以北大肆收拢兵马,准备集中兵力与我军一战。估计过不了今天,来自各州的援军也将赶来,到时就危险了。”

    林瑾听了他们的汇报,笑而不语。良久,他说道:“这也未必是个坏事,人多也未必就力量大。人多起来,事反而好办了。”

    李华和徐远狐疑地问道:“人多了我们防守的压力就更大了,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好消息,怎么元帅反而看起来很开心?”

    林瑾回答道:“军队戮力同心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用兵最基本的道理。任何将领都喜欢用自己的嫡系部队,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嫡系部队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绝对听从自己的号令,大家的目标一致。而不同的军队放在一起,很多时候就会出问题,这也是我很少动用降卒的原因。不同的军队训练的方式有区别,到战场上打法也不一样,军队素质更是良莠不齐,总体上很难保证戮力同心,而且因为缺少磨合,不同的军队就会起内讧,相互猜疑和防备。最为关键的是,军队与军队的联合,需要一个众人都信服的指挥,而这样的指挥需要的条件之苛刻可想而知,整个大夏王朝也只有父帅和陆隐叔有此威望。军队素质不一,我们可以避强击弱;军队指挥不一,我们可以趁乱取利;军队军心不齐,我们可以衰减地方士气;军队离心离德,我们就可以以间离之。只要他们合兵一处,对付他们那可轻松多了。”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看似简单的几句,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在林瑾看来,他和陆云岚就做不到。陆云岚的陆战虽然没有海战那么亮眼,但林瑾还是对他颇为忌惮,而各路兵马一来,陆云岚受到掣肘,事情反而简单了。

    怀着不一样的心思,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双方保持着一种默契,谁都没有率先出兵。但这种暴风雨前的宁静也维持不了多久了,随着各路兵马从各地赶来,一场大战已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