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25章 新年钟声

第25章 新年钟声

    新年的钟声在帝都的城中悄悄响起,仿佛象征着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前半年大夏明帝就一直在病榻上卧病,后半年新皇登基又赶上北狄和宁州相继出事,年末又和蜀州闹出了摩擦。大臣们都盼望在新的一年可以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盼望着皇帝陛下可以重振先帝的雄风。

    一般新君登基,最重要的就是更改年号,大赦天下,同时提拔一批自己信任的重臣。在历史上,能够在新旧两朝都能吃得开的大臣毕竟不多,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储位风波,而那些皇子为了巩固势力打压别的皇子,也会利用这些大臣的投机心理,这早就成了一个潜规则了。

    而现在的大夏皇帝夏承逊也不例外,为了显示新朝的气象,他们也在这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首先就是改年号了。原来大夏明帝在位之时,只用了一个年号,那就是昌明。可惜大夏明帝虽然是一代明君,但是却只统治了大夏王朝二十五年。一般新皇登基改年号叫做建元,但我们这位新皇建元建得很有意思,他把昌明改为征东,而新的一年就称为征东元年。

    “征东”这个年号是什么意思,大家其实都是心知肚明,但让大臣们费解的是,他们这个皇帝竟然连面子上的工程也不做,这摆明了想要和林瑾撕破脸了。但问题是,现在的宁州蒸蒸日上,朝廷真的有能力和林瑾掰手腕吗?

    大多数大臣其实都不看好朝廷和宁州之间的角逐,而且,虽然大臣们还是以忠于大夏王朝为自己的准则,但每个人心中都是有一杆秤的,也有不少人对林晟这个功勋之臣抱有好感,这些人更希望朝廷能和宁州达成和解,而不是像这样斗来斗去的。

    对于大夏王朝来说,最好的选择其实就是稳住宁州局势,向宁州展现最大的诚意,通过怀柔政策逐步化解宁州和朝廷的对立,即使化解不了,也要尽可能麻痹宁州,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策略从内部分化瓦解宁州,从外部将宁州孤立起来,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形势。在战场上,战略就是对形势的布局,战术是对某场战役的布局,一般来说,一场普通战役的胜负并不会影响到大局,一场关键战役的成败才有可能会影响到大局,但是如果战略崩盘了,这往往也就意味着形势的逆转,强与弱就互相转化了。

    就像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斗法,司马懿知道自己不一定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他从来不和诸葛亮拼战术,而是和诸葛亮拼战略和形势。以形势论,司马懿背靠魏国,国力十倍于蜀,所以他才敢跟诸葛亮拼消耗、拼国力,最后活生生把诸葛亮给耗死了。而形势不利于诸葛亮,所以他不敢冒进,不敢出兵子午谷,对诸葛亮而言,魏国掌握大好的形势,打输几万兵马,丢几个城池无伤大雅,但对蜀国而言,只要输一场关键的战役,其后果都不是诸葛亮承担得起的,这就是司马懿巧妙利用形势上对诸葛亮的压制。所以很多人说军事即政治,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往往也是高明的政治家,只是战术出色只能够为将,但是能从战略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够为帅。政治手段用的好,对自己来说是强大的增益,对敌方来说就会造成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制会让敌方陷入被动,从而左右具体战役的成败。

    后来,梁道衡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尖锐地指出:“朝廷那些人不懂政治更不懂军事,最开始朝廷的国力、军力远胜宁州,且在形势上对宁州也颇为不利。然而几场战役下来,朝廷国力军力大损不说,单单是林瑾个人就攒足了威望,最后还签订了协议,给了宁州正当的名分,让他能够顶着朝廷的名义顺利实现割据,并且和北狄残寇成为了盟友。对内获得稳定,对外又打通了外交获得了盟友,此时想要攻取宁州岂非难事?依我看,宁州叛乱刚开始的时候,是他们最薄弱的时候,从内部而言,毕竟大部分军官士兵都不想沦为叛军,而且林瑾也并没有父亲那样的威望,对未来的前途多数人其实还是抱着疑虑的态度;从外部来看,宁州四面为敌孤立无援,和朝廷、北狄两面作战,分掉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所以此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从内部分化瓦解宁远军,从外部限制和孤立宁州。林瑾只能调动宁州的力量,何况还受到一定的掣肘,此时朝廷大兵压境必能大获全胜。可是,大夏朝廷却如同莽夫一样,最后生生把宁州军民逼到了造反的地步。这些上位者关注的都是朝廷的脸面还有自己的权利禄位,谁有真正的考虑过王朝的利益?这些可笑的人,竟如此本末倒置,该争取的不争,不该争取的反而特别上心,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同一时间,当朝廷修改年号的消息传到宁州的时候,林瑾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冷笑两声。朝廷果然还是那个朝廷,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和这样的对手作战林瑾觉得自己的才学都被浪费了。事实上,林瑾最怕的是朝廷表面上对他很客气,暗地里积蓄力量给他致命一击。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就是潜伏和忍耐,所以摆在明面上的敌人往往都是很容易对付的敌人,笑里藏刀往往才最容易得手。现在朝廷什么都摆在明面上,底牌都被看光了,林瑾知道朝廷这是色厉内荏,嘴巴比拳头更硬,打一下就疲软了,这种对手是最没有威胁的,面对这种对手,林瑾也是十分不屑的。

    当然,林瑾也不会惯着朝廷,所以在朝廷颁布新的年号不久后,一个消息就从宁州传了过来:宁州林瑾为了追忆先皇,仍旧使用昌明年号。他的意思也很明显:先帝夏弘远对宁州有恩,宁州认他这个皇帝。但是当今的陛下我们宁州不认。我们宁州尊奉大夏王朝,但不尊奉现在的这个天子。林瑾还宣称,国家是国家,天子是天子,因为对天子不满所以我们才起兵抗议,但他们对国家对王朝是绝对忠诚的。

    收到这个消息,杨太后差点就准备发兵攻打宁州了。林瑾这句话真的是赤裸裸地打朝廷的脸,他这句话明摆的意思就是现在坐的这位宁州不认,他发的任何命令我们都不必采纳,但他们不是反叛,他们不针对整个王朝政权,单单针对坐在龙椅上的那位。不过杨太后也是居心不善,处处激怒对手,既然大家撕破了脸也就不要怪别人还手了。

    这件事还是小插曲,大赦天下也不必多说,关键是新朝的官员任免的问题。大家都清楚,官员任免是一个大事情,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发家就是跟对了储君。但大家都知道储君年幼,杨太后当政,所以最先发迹的肯定是太后的嫡系,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大夏王朝的各位外戚。

    就像曾经调往宁州的就是杨太后的亲弟弟,现在杨太后更是得势,充分发挥了任人唯亲的原则,重用了一批姓杨的。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往往能够左右朝局,威胁太后的地位,所以太后给他们优渥的待遇——养老待遇,或者明升暗降,只给荣誉不给实权,或者就直接让他们告老还乡。那些为大夏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看到这点又如何不明白呢?大多数人都退出了政治舞台,心灰意冷地告老还乡走了。这些人才的流失也导致局面变得越来越失控,杨太后自己都没有发现,朝廷已经从“任人唯贤”走向“任人唯亲”,她已经将对自己的“忠诚”摆在个人能力之上了。这个改变是致命的,一直到大夏王朝覆灭,这种风气都没有遏止住,成为了侵蚀朝廷根基的毒瘤。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不是这一点,要知道中央的那些文臣虽然德高望重,影响的也仅仅是舆论,并不能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杨太后虽然忌惮这些老臣的笔杆子,但也不会多么畏惧。而地方那些手握兵权的边将就不一样了,他们掌握的是枪杆子,我们国家领导人的至理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那可不是说着玩的,真要搞出事来,一个个林瑾第二就冒出来了。所以,接着新年新气象,杨太后把地方守将全部都进行一个大换血。首先就是把原先的总督调往中央担任闲职,在朝廷的密切监控下,他们也干不出什么事情。其次就是安排一些亲信去接管地方的武装力量,实在抽不开人的话,也要找一些和前任总督关系不好的人来担任新总督,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地方拉帮结派的现象。与此同时杨太后根据梁道衡的意见,向各地驻军派遣监军,用来监视各地驻守军队的动向。而不得不说的是,林瑾这个敌人确实给了杨太后很多灵感,当然这些灵感大部分都是负面的,这次也不例外。

    这次的换血可谓是对“大清洗”运动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正因为如此,各地驻军人人自危,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所有人都感到了一种无声的压力,压抑得人透不过气来。不过,此次倒也有一些新人被提拔了上来,不得不提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新任蜀州军监军梁道衡,一个是新任吴州总督陆云岚,这两个人都在未来极大影响了王朝局势。

    梁道衡的事情不必过多赘述,而至于吴州这个地方,向来就是朝廷的大粮仓,这个地方杨太后也想派可靠的亲信过去,但是这个地方实在太过重要,亲信可没有能力打理吴州。到时候地方武装力量压制住了,朝廷饿死了就不划算了。这个陆云岚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是名将陆隐之子。陆隐在大夏王朝可是名副其实的战神,当时东边隔海相望的东夷被陆隐打得屁滚尿流,每次趾高气扬地带兵犯境,然后灰头土脸地滚回瀛川,甚至还因为陆隐的挑拨离间,使得东夷国陷入了多年的内战之中。多次的战役让他在东夷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陆天王。杨太后和先帝都曾经收到过陆家的恩惠,对陆家的印象十分不错。而且,陆云岚因为才能出众又出身名门,在将士中威望很高,所以一直被吴州总督打压。杨太后相信这次清洗让陆云岚出人头地,他也会对自己感恩戴德,这也是杨太后选择他的一个原因。但是如果杨太后能够多调查一下就会发现,陆隐当年和林晟并称为“南陆北林”,他们两家私交甚好。陆云岚的生日和林瑾挨着,林瑾只比陆云岚大几天,所以当年陆隐和林晟曾经指腹为婚,满心指望一男一女可以凑一对。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林瑾和陆云岚也是至交好友,两个人可谓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虽然陆云岚不可能明面上支持林瑾,但也不至于和林瑾为敌,甚至可以利用吴州总督的身份暗中接济一下林瑾,毕竟吴州是天下最富的州郡。不得不说,从用人的角度来讲,梁道衡和陆云岚绝对有资格胜任总督之职,但是这二人是否忠心这就很值得怀疑了。而其他地方新任的总督,因为地理位置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基本上都是杨太后的亲信来担任,而杨太后的亲信基本上就只能保证忠心耿耿,确实也是指望不上他们能够做出什么成绩。

    新年新气象,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杨太后的开局显然就为自己留下了不少隐患,而这些隐患促使大夏王朝不可遏止地走向了下坡路。不过从明面上,宁州还是臣服于大夏王朝,蜀州大乱也没有爆发,北狄慕容族虽然蠢蠢欲动,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所以说,大夏王朝征东元年的局势只可以用暗流涌动来形容,随着历史不断地向前推进,暗流逐渐演变为激流,最终将一代王朝、无数英雄与梦想吞噬掉,只留下历史上灿烂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