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30章 战守之计

第30章 战守之计

    征东元年一月二十五日,帝都朝阳殿。

    杨太后坐在大殿之上,看着下方的众臣,一言不发。众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率先开口,所以他们也只能愣愣地抬头看着她。

    看着这些大臣,杨太后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在她看来,宁州祸乱已逾半年,而衮衮诸公竟然毫无破敌之策,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比比皆是。这次朝会,说是讨论一下宁州局势,其实杨太后早有定计,打算象征性地讨论一下,然后立马付诸实施。

    其实群臣也很无奈,他们绝非无能之辈,只是朝廷现在的情况实在不宜大动刀兵,而且面对林瑾这种狡猾的敌人,朝廷的胜算实在不高。所以,大部分的大臣都建议休养生息,以图后举。可是这种想法显然得不到杨太后的支持,所以每次朝会,基本上都难以形成共识,也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

    当然,虽然达不到效果,杨太后也不会让局面如此尴尬下去,于是,她率先开口说道:“探子报告,林瑾在宁远日益练兵,宁州在他的治理下越发壮大起来,现在宁远总兵力前后算起来应该超过了十五万,分成了六大军团。这林瑾不除,终究是本宫的心腹大患。各位爱卿有何良策?”

    不出所料,群臣皆是沉默,不发一言。大臣们知道此次朝廷出兵没有多少胜算,既然能赢的几率微乎其微,现在少说话总比战败后被清算责任要强得多,毕竟杨太后也并不是什么善人,之前的钱大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打赢了还好说,杨太后会把功劳照单全收,大加称赞她自己的英明睿智,如果输了,责任就推给那个建言献策的人,说他是乱臣贼子,说她自己是被贼人蒙蔽就可以了。虽然大臣中不乏有见识的人,但谁也不会轻易拿自己的仕途和生命开玩笑。

    大家都不说话,决策的就是杨太后你自己,这样打赢了功劳我们不跟你抢,打输了也不关我们的事,这就是大臣们心里的小算盘。

    杨太后也清楚他们这些大臣心里的小九九,本来她也没指望过他们,于是,她说道:“本宫欲调其他各州的兵力前来帝都,整顿人马之后发兵攻打宁州,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还是沉默,不发一言。

    杨太后说道:“诸位臣公没有意见,那我就当各位默认了。”

    顿了一下,杨太后又笑道:“假如此次北伐不成,那么就是你们这些大臣督察不当。谏议院作为专职进言的团体,集体免官罢职,其他所有大臣停薪减薪,什么时候打赢林瑾什么时候恢复薪水。”

    大臣们一个个都慌了,没想到杨太后还有这一手。杨太后的心里着实暗爽了一把,这些大臣想要保持沉默来逃避惩罚?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杨太后想要评定宁州,但她也怕承担罪名,所以她是一定要把这群大臣拉下水的。

    大臣们见逃不掉,只得跪在地上说道:“宁州势大,不宜力敌,请陛下和太后三思。”

    某些眼光独到的大臣也说道:“此时各地正是早春播种时节,如果贸然动兵,对粮食产出会有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战就要速战速决。而宁州的林瑾只需要严守关隘,不与我军交战,战事迁延日久,人心思归,是时林瑾若动刀兵,我军不能敌。”

    此时,9岁的小皇帝夏承逊也看向自己的嫡母杨太后,从他的表情不难看出,这个小皇帝也不想打仗。这个小皇帝也不是认可这些大臣,而是因为打仗就要消耗钱粮,朝廷上下都要节衣缩食供给军费,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日常用度也得缩减,这可着实让他心疼了一把。

    按照大夏王朝的惯例,国家在战时皇帝应带头提倡节俭。大夏明帝在位时,云州发生了叛乱,很快蔓延到了蜀州。为了支援蜀州军费,大夏明帝就曾大幅度缩减自己的开支,并且从自己的私人金库中拨款援助蜀州。(国库的钱财开支由户部管理,户部必须记录每一笔国库开销,每一笔开销都要报请皇帝批准,并在朝堂上讨论。所以国库的钱财并不归皇帝所有,皇帝有自己的皇庄,皇庄的收入才是他自己的收入)现在皇庄的收入本来就不多,还不够给小皇帝买玩具,若要出兵小皇帝可能只能喝西北风了。

    杨太后有些诧异,在她看来小皇帝是只知道玩乐的小屁孩,根本不会插手国家大事,每次上朝他也就就玩着玩具在旁边旁听。没想到这次要攻打宁州,连只知道玩玩具的小皇帝都坐不住要反对自己了,所以杨太后也觉得有些棘手。

    如果大臣联名反对出兵宁州,杨太后还有把握顶回去,但是夏承逊虽然是傀儡皇帝,虽然也仅仅只有9岁,但毕竟还是大夏王朝的君主,他的意见杨太后是不能不重视的。可以说,现在杨太后面对的是皇帝加上绝大部分大臣的联合,杨太后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正当杨太后想要放弃的时候,鸿胪寺卿杨靖站了出来。杨靖字武安,是杨太后的亲哥哥,看到杨太后被大臣如此逼迫,他认为他得出来支持妹妹一把。只见他说道:“太后且慢,臣有一策,必然可解太后之忧。”

    杨太后看着自己的胞兄,神色一喜。看来关键时刻,还是自己的嫡系靠得住啊!

    杨太后忙问道:“杨靖爱卿,你有何良策?若能退敌,本宫重重有赏。”

    杨靖看着自己的妹妹,一本正经地说道:“太后,以我们的兵马,拿下林瑾并不算太难,但是,拿下林瑾我们能不能保住胜利的果实,这才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至于林瑾和他的宁州军,朝廷只需要大兵压境,弹指可灭。”

    重臣面上虽然不露声色,但内心里对这个说法十分鄙夷。弹指可灭?林瑾刚起兵时,人数不超过五万,派出八万羽林军尚不能将他歼灭。现在人家经过发展,新募兵丁加起来超过十五万,还弹指可灭,真的是痴人说梦。

    杨太后也知道他说得有些不切实际,连忙提醒他道:“林瑾现在坐拥十五万兵马,即使大兵压境怕也并不好打。本宫之所以想要现在出兵剿灭,真是看到宁州不断坐大,现在都已经有十五万了,将来指不定会发展得更加恐怖。”

    杨靖说道:“太后说得有理。林瑾本身并不算可怕,可怕的是他现在一天天壮大,现在宁州已经拉平了和朝廷的军事差距,若是再让他坐大,朝廷就真的压不住这个林瑾了。不过,他的兵马说是十五万,我看水分比较大,他所依仗的不过就是宁远军那四万多人的老班底,其他人要么是降卒,要么是新兵,战斗力和忠诚都经不住考验。所以,只要打垮了他的四万主力,宁州军必然不战而溃。”

    不得不说,杨靖这个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能看到这一点也说明了他也是有些见识,不像那个杨怀一样是个酒囊饭袋。其他大臣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从十五万大军中找出四万主力将其歼灭,这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林瑾这种用兵天才,肯定能人尽其用,即使是新兵和降卒也不能等闲视之。

    杨靖又说道:“新兵和降卒的战力不如我朝廷禁军,所以只需要留意那四万主力。可惜羽林军已经葬送在那个叛徒手上,要不然我们的准备可以更充分一点。我们帝都禁军就有十五万之多,而帝都四方的近卫军也有三十万,我们朝廷的兵力优势还是很大的。而且我们也可以从各地抽调人马助阵,加上那些总督的话,兵力可以达到五六十万,几乎是四倍于林瑾,何愁不能一战而胜?”

    在座的众位大臣也知道杨靖说得有道理,但是这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帝都的军队主要可以分为羽林军、禁军和近卫军,禁军负责对帝都城的护卫,近卫军则负责对京畿地区的防卫,只有八万羽林军可以灵活调度,所以林瑾叛乱的时候,帝都只能出动八万羽林,而禁军和近卫军不得轻易动用。平北城一战,帝都八万羽林全军覆没,这件事可谓是举国震动,对帝都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是,这个打击虽然不小,却并未伤及帝都根本,禁军和近卫军也足以傲视全国。但是,这次出动了禁军和近卫军,那意义就不一样了,如果禁军和近卫军被打光了,那么帝都就是一座空城,帝都将再也没有能力镇服四方。所以,这是一场豪赌,赢了就能重新收复宁州,输了就意味着大夏王朝的统治基本上终结了。

    (注:京畿地区是指帝都以及附近的地区。京畿属于大夏十三州之一,在十三州中比较特殊,可以理解为是将国家的首都及其周围的地区单独拉出来划分成一个州,在十三州中,它是最小的,但在十三州中的地位也是最高的。禁军只负责对帝都的防卫,帝都以外的区域并不归禁军管,而近卫军主要负责帝都以外的京畿地区,在情况危机时,近卫军也具有协防帝都之责。)

    “倾尽全国之力讨伐林瑾,若是胜了自然好说,若是失败了,怕是整个王朝都会毁于一旦。”此时,大臣中有一人站出来反对。

    “六十万大军围剿一个主力只有四万人的宁州地方军,如果不胜颜面何存?”杨靖自信地说道。

    “不可轻敌,那可是林晟的儿子,虎父无犬子,何况林瑾已经证明了其才不下于其父。”那个大臣又说道,看他的表情,显然有些着急了。

    “一个只有四万人的主力,对战六十万大军,就是林晟复生想必也难以取胜。”杨靖说道。

    “赤壁江畔,周公瑾以三万大军,配合昭烈帝两万人马,大破魏武帝二十万大军。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孙刘皆不如曹,可却能横跨四倍的兵力差距打败曹军精锐,如此说来,兵力多少并非战场胜败的主要因素。如今林瑾之才堪比周瑜,而我朝廷之中,又有谁的雄才比得上魏武帝?杨大人又怎能肯定朝廷就一定可以获胜呢?”这位大臣说道。

    “赤壁之战毕竟只是少数,周公瑾也是得了天时地利之便,这种战例是很难复制的,所以我仍然认为,林瑾并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厉害。唯一可虑的就是宁州和北狄之间的联盟,若这个联盟真的像当年的孙刘联盟,那么赤壁之战的败局还真的有可能重演。”杨靖说道。

    杨太后此时也皱了皱眉,如果单单是林瑾还好,有了北狄人为助力,那么战局就会复杂很多。而北狄的慕容雪也是威名赫赫,无论是支援林瑾的前线战场,还是围魏救赵攻打西面的朔州,朝廷都很难应对。所以,杨太后开口问道:“既然你说到这个问题,应该心中有数了吧?”

    杨靖眼睛里放出了光,笑着说道:“我想北狄慕容族应该不会轻举妄动,既不会帮我们,也不会帮林瑾。就算他们和林瑾签了协议,那也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我们打败林瑾收复宁州之后,自身也疲惫不堪,此时面对慕容族的大军,我军必然讨不得好。所以如何守住胜利的果实才是最重要的。古来对待北狄这种异族政权,无非就只有互市和联姻两种办法。我听说北狄和宁州达成了互市协议,但他们之间并没有联姻,所以我们还是有机可乘的。只要我们互市的税率调低一点,然后再把我们的公主嫁过去,北狄人看到在我们这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还能娶到一个美貌如花的公主为妻,自然会反过来投向我们。只要稳住了北狄,那么林瑾就根本不是问题。”

    杨太后的眼里放出了光,这个条件确实不错,不过随后她的眼睛又黯淡下来。她膝下无子,和大夏明帝也只有两个女儿,而这两个女儿她无一不是当成宝贝疙瘩,哪舍得远嫁蛮夷之地?而如果嫁出去的是非杨太后亲生的公主,会不会显得没有诚意?一时间,她也是犹豫不决。

    杨靖说道:“在下想到了一个人选,定能完成这场旷世联姻。”

    杨太后疑惑地问道:“谁?”

    杨靖嘴角浮起了一抹笑容,说道:“自然是宁颖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