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31章 大夏女相

第31章 大夏女相

    众所周知,在王朝的正史中,除了帝王之外很少出现一人一传的情况,多数情况都是几个人合为一传。而在《夏史》中,能够一人一传的不过寥寥数人,而这里面就有前面提到过的姚合,还有现在即将出现的大夏宁颖公主夏文静。

    夏文静字淑仪,父亲是大夏明帝,母亲是大夏明帝的妾室贤妃,师从中书令姚合。她是大夏王朝罕见的大美女,仅仅十六岁,就出落得十分水灵。肤若凝脂,眉目柔和,眼波似水,鼻尖微挑,樱桃似的小嘴轻轻抿着,真的是人见人怜。身材高挑出众,是典型的身材黄金比例,每个部分在她的身上都显得那么匀称,既不显胖也不显瘦,多一分则有余,少一分则不足,就连素来严肃的大夏明帝都忍不住调侃道:“如果你不是我的女儿的话,我一定会收你当我的正宫皇后。”

    然而,夏文静可不只是貌美如花,其才更是不亚于须眉男子,是大夏朝女子才貌双全的典范,也正因为如此,她从小就深得其父大夏明帝的宠爱,但她却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她的性情温和,待人大度,即使是身边的婢女她也能够平等相待,身边人有困难她也能不计代价的付出,这使得她在内宫中广受好评。正因为她性情温和,又睿智聪颖,所以大夏明帝封她为宁颖公主。

    夏文静天赋过人,大夏明帝也有意要培养她。每当大夏明帝在做决策之前,总会找自己这个女儿商议,而夏文静总是能够指出一些大夏明帝疏忽的地方,每次都能够直击要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件事自然也传遍了朝廷上下,因此朝廷内有人将她和姚合并称内外宰相。姚合听到这个传言后,笑着说道:“我的才华怎能与宁颖公主相提并论?承蒙陛下不弃,肯让我这才疏学浅的老头子教导宁颖公主。宁颖公主小的时候就已经聪颖过人,进步飞速,可以说每一天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恐怕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宁颖公主是当之无愧的大夏女相,而我这个老头子倒是名不副实了。”

    虽然夏文静本人谦虚低调,但她的各方面条件实在太优秀了,以至于她的美名不仅传遍了大夏王朝境内,在云诏、蛮族、北狄和东夷等异国之地都留下了有关于她的传说。

    而美名除了带来赞誉,也能带来嫉恨,而最嫉恨她的就是当时的杨皇后和她的两个女儿。夏文静并非杨皇后亲生,所以夏文静的光芒在杨皇后看来真的是分外刺眼,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夏文静的映衬下,她的两个女儿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拿不出手。这也倒罢了,自从大夏明帝着力培养女儿夏文静之后,基本上每天办公都待在夏文静的寝宫之中,有时候甚至一度对谈到深夜,如果不是知道这两人是父女关系,杨皇后一定认为他们之间有什么奸情。与此同时,杨皇后每天等到望眼欲穿,结果始终没能等到大夏明帝临幸她。昌明二十五年,大夏明帝的病势越发沉重,所以就留在杨皇后的寝宫中养病,可是以当时大夏明帝的身体状况,自然不可能给杨皇后生出皇太子的机会。最后,大夏明帝颁布遗诏,让淑妃之子夏承逊即位。

    虽然杨皇后在大夏明帝死后顺理成章的成为杨太后,而夏承逊的生母淑妃早已病死,杨太后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但是,没有自己的儿子仍然是杨太后心中永远的痛。杨太后的心病需要又一个排解的渠道,所以她将矛头对准了那个成天“勾引”自己丈夫的夏文静。然而,面对咄咄逼人的杨太后,夏文静仍然保持着那副与世无争的态度,尽量避免与杨太后正面交锋。而你来我往几次之后,杨太后终于爆发了,将夏文静关押了起来,理由是她作为女儿,不知检点,竟然“勾引”自己的父亲。杨太后也不傻,她不能说夏文静与自己的父亲通奸,不然要是查出来的话,她也会背上抹黑先帝的恶名,而且也会给自己平添一个绿帽子。所以,她将一切罪名全部推给夏文静,说她不知羞耻,通奸乱伦。

    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在未出阁前与人通奸就已经触碰了道德的底线,而乱伦更是纲常礼法所不容。通奸乱伦,按照当时的刑法是妥妥的死刑,情节严重甚至还要游街示众。夏文静自然感到十分冤屈,无论怎样威逼利诱,她坚决不承认自己与父亲通奸。与此同时,后宫里的婢女平日受夏文静的恩惠,有不少都在为夏文静说话,也有不少人帮夏文静作证。而杨太后的处理也非常简单,为夏文静说话的人全部贬出宫外,帮夏文静作证的人全部杀掉湮灭证据。

    不过,事情还是超出了杨太后的预料。尽管事先杨太后一再警告不能将消息泄露出去,但是消息还是通过各种不知名的渠道流传了出来。民众终究还是理智的,大多数人选择相信他们心目中完美的公主殿下,并且在大街小巷的议论中指责杨太后搬弄是非,诬陷好人。这让杨太后十分恼火,毕竟面对民众的议论,即使贵为太后也需要谨慎行事。但是,杨太后派人封堵留言,留言却传得越来越凶,最后杨太后直接采取强硬的手段,派自己的亲信当街抓人。不过,杨太后越是这么做,民众就越觉得其中有内情,越觉得夏文静是冤枉的,导致杨太后每天脸色都黑跟炭一样。

    夏文静被关押的事情,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老臣姚合第一个提出反对。姚合是夏文静的老师,对于夏文静的秉性,姚合是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他坚定地认为就是有人(这个“有人”姚合没有明说指的是谁,但是杨太后的脸色已经说明了一切)在搬弄是非。而姚合在朝廷中威望甚高,顿时所有的人都一边倒地站在杨太后的对立面,气得杨太后连上朝的心思都没有了。

    杨太后说道:“姚相,你那么维护那个小贱人,怕不是出于老师对学生的回护吧?”

    姚合说道:“下官绝无此意,若是公主殿下真的德行有失,下官自然也会秉公评断。但是依下官对公主殿下的了解,她绝无可能勾引先皇,下官愿以性命担保。”

    姚合斩钉截铁、义正严词,根本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杨太后也不能公然对抗这位元老重臣,只得说:“那也很简单,只需要当众查验一下,自然就知道她是否清白。”

    在当时的水平和条件之下,女子是否与他人发生关系是可以查验出来的,不过其中的过程比较私密,所以一般都是女性给女性查验,而且还要在封闭的密室中进行。而当众查验无疑是对女子极大的羞辱,更何况是在众多朝臣共同的见证之下,这种羞辱简直可以把人打击得永世抬不起头。杨太后自然知道夏文静是清白的,但是,她即使不让夏文静身败名裂,也要让她带着屈辱过一辈子。

    即使连姚合这样的老臣在听到后也不禁红了脸,不过,他立刻恢复了过来,正色说道:“公主身份何等尊贵?岂能受此大辱?太后您也是一个女人,难道不知道这会给公主殿下带来多大的伤害吗?这种事情,别说本朝没有先例,就是追溯到历代太后您恐怕也是独此一份。如果太后还要坚持,老臣我也已经年迈衰朽,拼上这把老骨头也要保公主殿下周全。”

    而一旁的大臣,虽然面上也有些羞红,但还是努力劝说杨太后打消念头,而正在此时,有个机灵的大臣急中生智,宣称自己要把今天的事情传扬出去。此时杨太后猛然惊醒,今天这件事自己做得确实有点过了,万一这件事要传扬出去,自己这个太后名声那肯定是要多臭有多臭,说不定这件事情还能够载入史册,让她在后世也能够以恶名闻名天下。

    最后,杨太后只得给众位大臣道歉,并且一再保证自己不会对付夏文静,并将夏文静无罪释放。众臣这才作罢,而此事经过严格的保密协定,并没有传扬出去,而在场的史官当然也没敢如实记录下来,所以这件事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在得知具体情形之后,即使是坚强的夏文静也不禁失声痛哭,毕竟没有一个女孩不在意自己的清白和名节,想到自己差点承受当众验身的羞辱,她哭得更厉害了。她不明白,自己一向安分守己、与世无争,为何会落到如此下场?而自此之后,夏文静则更是低调,以至于外人想要见她一面都难如登天,也就只有姚合这个师长兼救命恩人才能抽空见她一面。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噩耗传来:姚合在宁州被刺杀,据说这件事和宁州的林瑾脱不开干系。得到消息后,夏文静再一次失声痛哭,昏迷了一天一夜才得以苏醒。而她苏醒之后,得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原宁州总督林晟被捕入狱,随时准备问斩。

    虽然夏文静深恨宁州的林瑾,但是她还是顾全大局的,她知道现在不能把宁州给逼反。所以她强忍着内心的伤痛跑到太后的寝宫,请求太后暂且不要对宁州出手,并且向杨太后献计,而这个建议和梁道衡的想法如出一辙:从内部分化瓦解宁州的力量,从外部不断孤立宁州,最后再一网打尽。她认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稳住宁州,使用怀柔政策麻痹宁远军。

    不过,她的建议很显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其实杨太后也觉得夏文静说得很有道理,但杨太后和夏文静一直处在紧张的对立之中,杨太后觉得采纳了她的建议就等于低了她一等,所以她的建议就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几天后,当杨太后将羽林军派遣出去攻打宁州之时,夏文静一针见血地指出羽林军不过就是花架子,不复当年的风采,这一仗很有可能是惨败,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杨太后也并没有听她的话,最后事实也正如夏文静所料。

    然而,夏文静不断地谏言不仅没获得杨太后的好感,反而让杨太后更加厌恶。有一次,她将夏文静叫到自己身边,痛斥道:“本宫行事自有本宫的道理,你这点粗浅的见识就不要在本宫面前显摆卖弄了,如果你还这么不依不饶的话,本宫不介意跟你翻翻旧账。本宫记得上次那件事情还没有处理完吧?敢当着本宫的面勾引本宫的丈夫,本宫还能和颜悦色跟你谈话,你就应该感到庆幸了。”

    杨太后这番略带着威胁的话让夏文静的心彻底落入冰窖,她心灰意冷地走出了太后的寝宫。从此以后,她不再过问朝堂上的政事,几次前往佛堂礼佛,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杨太后此时也没有心思再对付她了,于是杨太后和夏文静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这一次,当杨靖提出想要大夏王朝的公主前去北狄和亲,一时之间杨太后竟然忘记了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宁颖公主尚未嫁人。宁颖公主夏文静正值二八年华,加上各方面条件都很优异,前来求亲的外国使臣可以从帝都排到宁远,不过都遭到了大夏王室的反对。而这一次杨靖提出的这个和亲之策,显然是专门针对宁颖公主夏文静的一场谋划,没有了大夏明帝和姚合的支持,夏文静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毕竟与外族和亲从前代开始就是王室女子不能逃避的命运,而杨靖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既能够帮助杨太后报复夏文静,也能够利用夏文静孤立宁州,这种一举两得之计杨太后一定会采纳的。

    果然,杨靖刚说完,杨太后几乎立刻拍板了,一秒都不带犹豫,看向杨靖的目光中带着浓浓的欣赏,而众位大臣这才反应过来,他们每个人都暗道不好,先前以为杨靖针对的是宁州,所以他们也没太在意,纯当听了一个笑话,可没想到峰回路转,竟然还是扯到了夏文静的身上。而众位大臣都知道杨太后和宁颖公主的矛盾,一时之间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一时之间,整个朝堂都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