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词演义 » 卜算子 李之仪作者:(褚成炎,杨轩)

卜算子 李之仪作者:(褚成炎,杨轩)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北宋沧州无棣(今山东省无棣县李通判村)人。出生于书香名门,宋哲宗时任户部侍郎、御史中丞等职。一生仕途坎坷,拜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为师,一改放荡不羁的性格,成为正直、耿介的官员。与苏轼弟兄交往甚厚。工尺赎,诗词中有不少佳作。

    人物表

    李之仪:30余岁

    苏轼:40余岁,李之仪师友

    胡淑修:30余岁,字文柔,李之仪前妻。常州人。祖父胡宿,官至枢密院副使

    杨姝:20岁上下,绝色歌伎,善诗文、歌舞范纯仁、司马光、王安石等

    京师监狱日内

    李之仪半躺在简陋的木床上,半枕着头,想着什么心事。

    李之仪叹息了声:唉,我们为了国家,为了反对新政,到底有什么罪啊!遭到那些奸贼的陷害,我相信圣上早晚会明白我们的好意,洗雪我们的冤情。

    字幕兼画外音: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强调改革吏治。苏轼为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受到排挤,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即所谓的乌台诗案。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后贬黄州等地。对苏轼的遭遇,李之仪甚为不平。

    皇家园林日外

    李之仪与范纯仁等几位官员商议着什么。

    李之仪:先生,各位贤达,我们要向圣上建议,苏公应该早日还朝他被贬黄州完全是冤枉的。什么乌台诗案,完全是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他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形成的。

    范纯仁:此言甚是,只是怕我们向皇上进谏不一定能起什么作用看来还得与有权的宦官联系才行。王大人(王安石)正在兴头之上,新政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如果扫了陛下的兴,我们……

    一官员:范大人言之有理,我们即使要为苏公说话,也要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行。

    金銮殿日内

    大臣们正在早朝,宋哲宗看看大臣们,欲说什么,又停了下来。王安石、司马光、范纯仁、李之仪等大臣在场。司马光:陛下,臣有本要奏。哲宗:准奏!

    司马光:臣认为苏轼的乌台诗案有待考察……·哲宗:已经定了案,有什么需要考察的?

    李之仪:圣上,苏轼本无什么恶意,只是御史中丞李大人摘取苏轼诗句罗织罪名,才使苏轼蒙冤受屈的。

    王安石:改变弊政,提倡新法,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与兴旺,你们反对新法到底是何意?不过苏轼的什么诗案,我倒是觉得值得考察……

    司马光:是啊,他虽然与我不赞成新政,但是也不能以什么诗案强加陷害。

    李定:我看,苏轼诗中有明显的影射皇上的语句,理当………

    哲宗:好了,朕的圣意已决,谁也不得有什么异议。至于苏轼嘛,还是让他在黄州磨炼磨炼,退朝吧!

    书房日内

    李之仪在书案上写着书信。写了又撕,撕了又写。

    妻子胡淑修在一侧着急起来:大人,为谁写信,怎么总是写不下去啊!

    李之仪放下笔:还会为谁写,苏公呗。他的乌台诗案实在太冤,我真担心他的身体与生活,只怕他在黄州生活不习惯,生出病来。

    胡淑修:这有什么,这样开头吧:这个,宦海浮沉,风浪渐作………李之仪兴奋地:好,起笔高昂,很有气势。李之仪挥笔写了起来。

    黄州苏轼书房日内日

    苏轼展读着李之仪的书信,不由激动起来。

    苏轼:好,李之仪写给我的信不仅很有深意,文词清新,而且情真意切,对我百般关怀。唉,只是一腔壮志难以施展…….

    苏轼展开纸张,写起了回信。

    只见纸上写道:轼顿首再拜……自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摧骂,辄自喜,渐不为人所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与推,实非所望。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写毕,苏轼高声地诵读起来。

    书房日内

    李之仪看着苏轼的回信,读着读着,不由热泪盈眶。

    李之仪:苏公,今生今世能与你这样的高人交往,真是三生有幸啊。我一定要为你的冤情申张正义,能让你早日还朝。

    闪回

    京师监狱日内

    李之仪回过神来:这一切都值得,我这一生为了什么,都是为了友情,为了正义。

    狱卒打破了他的思绪:李之仪,你的夫人来看你来了。李之仪一惊,连忙翻身下床,向栅栏走过去。狱门打开,夫人胡淑修端庄地走了进来。李之仪惊愕地:夫人,你怎么来了?

    胡淑修:我来陪伴你来了。你一个人在狱中肯定很寂寞!李之仪:夫人,这是何苦呢?

    胡淑修:我们一起填词作赋,志同道合。你又支持我与沈括先生-道研究天文历算与数学。一旦没有了你,我也很孤独。我想,不如我们俩都住在监狱里,就能天天在一起了。

    李之仪:夫人,真是难为你了,这会让你受苦的。

    胡淑修:与你在一起,我什么样的苦也能受。放心吧!

    闪出

    山丘日外(太平镇)

    李之仪站在江边兴叹着:唉,终于出狱了,不知道苏公还好否?正兴叹之间,夫人胡淑修匆匆地走过来:相公,苏先生来信了。李之仪一惊:什么,苏公来信了。

    李之仪接过夫人呈上来信,撕开展读:为《李伯时画李端叔真赞》“须发之拳然,眉宇之渊然,披胸腹之掀然,以为可得而见欤?则已见画于龙眠矣。呜呼,其将为既琢之玉,以役其天乎?其将为不雨之云,以抱其全乎?抑将游戏此世,而出于两者之间也。”

    李之仪兴奋不已:这是苏公为李伯时为我作画写的赞语,其中既有赞叹、期待,也有勉励。真是难为他了,那么艰难的环境,还给我们回信。

    胡淑修:现在无官一身轻,你可以放开胸怀游历了,还可以去黄州看看苏公啊。

    李之仪:是啊,只是清贫了点,没有了薪水,我们的生活都有些困难了。我多么想去看看他啊,唉……

    胡淑修:再困难也得活下去,只是暂时不能去看苏公。我们的孩子尚小,我们一定要将他培养成人,不要负了李家的书香门第,几代进士啊。

    李之仪:是啊,培养下一代是我们的责任,千万不能让他的学业荒废了。回去吧,将儿子留在家中总是有些不放心。

    李家日内

    李家陈设简陋,显然他们的生活有些拮据。

    李之仪夫妇走进家里,见7岁上下的儿子伏在桌子上睡着了。李之仪上去抱儿子时触到儿子的额头一惊,放下了手。

    李之仪一惊:淑修,儿子的额头好烫呀,是不是生病了?胡淑修上去摸了一摸儿子的额头:天呐,好烫,快请大夫去。李之仪顿了顿,向门外走去。

    小街日外

    李之仪走到一家大医馆前,踌躇地停了下来,在身上摸了摸踌躇起来。

    李之仪转身向别处走去。

    小医馆门口日外

    李之仪踌躇地向医馆门楣上看看,见上面挂着写有“神草堂”字样的医馆,走了进去。

    李家住房日内

    一中年医生在床前为李之仪的儿子把着脉,眉头皱了起来。出鱼医生:你们儿子病了多久了?

    胡淑修:刚刚才发现他发高烧,就马上来请您了。

    医生摇摇头:其实他有内疾,你们没有发现。由于他的肾水阻滞,导致虚火上炙肺脏,使肺脏长期处在炎灼之下,一时难以消退。先吃几副药观察几天再说。我也不敢保证能够完全治愈。

    胡淑修:天呐,能救救我们的儿子吗?

    儿子睁开眼睛:爹,妈妈,我的口好渴啊!李子仪急忙端了一点水过来:儿子,喝点水。

    画外音:

    李之仪来到太平的当年,爱子生重病因无钱医治,翌年即离开了人间。妻子经受不了失子巨痛,也病倒了。李子仪几乎束手无策,只好去乐坊为歌女们填词以维持夫妻二人的生活,及给妻子治病的药费。

    教坊日内

    歌伎杨姝(青春靓丽)看着李子仪递上去的歌词,开始调弦弹唱起来。这是一首《亿秦娥》。

    杨姝弹唱着:

    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款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杨姝弹唱了几句停顿下来问:先生,你的才情不输于秦观、柳永只是你的词中仿佛含有无限的苦处,你的处境似乎有些不太好吧。

    李之仪叹息着:我与秦观、柳永也有过往来与唱和。唉,自从丢官之后,生活没有了来源。现在又逢子丧妻病的处境,因此不得已才到乐坊来作词,挣点钱为拙荆抓药治病。小妹,请不要见笑。

    杨姝:同是天涯沦落人,有什么见笑的。听说先生与苏大学士关系甚密,现在还有来往吗?

    李之仪:还有书信来往,只是他身处黄州,等于是流放,比我好不到哪里去,我也为他担心啊!

    杨姝:啊,原来如此。不要着急,我非常同情你的处境。我的状况比你好一点,我不会看着你们夫妻就此下去,我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李之仪:这怎么能连累你呢,我会想办法渡过难关的。

    李家厨房日内

    李子仪正在为妻子熬药,他一边用书本扇着火,一边抹着被烟熏出的眼泪。他的脸被烟灰弄得有些脏污了。

    门外传来杨姝的声音:李先生,有人吗?李之仪放下手中的活,走了出去。

    李家门口日外

    杨姝带着一个小生站在门口,小生手中提着米袋与一大块猪肉。李之仪走到门口惊讶地看着杨姝。

    杨姝:李先生,我给你们送来一些粮食与猪肉,添补一点吧,千万不要嫌弃。

    李子仪拦阻着:这千万使不得,我们怎么能收你的东西呢。杨小姐,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我怎么也不能收!

    杨姝笑着:你呀,太迂了。我们既然已经相识,就是缘分了。你们现在有困难,我能够帮助你的,我就一定得帮。今后我遇到了困难,你们的处境好些了,也可以帮助我嘛。人呐,哪能没有一点难处的时候!我还带了一些银子,拿去给你夫人治病吧。

    李子仪:实在惭愧,让你破费了。请进来吧。

    教坊日内

    李之仪向杨姝哭诉着:苏公在北归途中猝死常州。我,我真是心疼欲绝啊。

    杨姝一惊:苏大学士在北归途中猝死?

    李之仪哽咽着。我是昨天晚上得到的消息,一夜都没有睡好,如乱箭穿心一样……

    杨姝:先生请节哀,苏大学士是大宋不可多得的人才,无论诗词文章与人品都是冠绝古今的,谁不为他的离开而伤悲呢。

    李之仪节制住悲痛,挥笔含泪赋诗:

    从来忧患许追随,末路文词特见知。肯向虞兮悲盖世,空惭赐也可言诗。炎黄不死疑阴相,汉水相招本素期。月坠星沉岂人力,辉光他日看丰碑。

    杨姝含着眼泪朗诵起来,读着读着,不由失声痛哭起来。

    画外音:

    第二年,李之仪的妻子胡淑修病故了。他除了悲痛欲绝之外,已经将人生看得淡漠起来,于是携同杨姝开始了他们的游历生活。

    藏云山日外

    李之仪容光焕发地与杨姝相亲相爱地看着藏云山的美好风光,笑眯眯地谈着什么。

    杨姝:这藏云山真是美不可言,你看看这山这景,简直像仙山一样。

    李之仪携着杨姝的玉手:是啊,山在云中,云在山内,层层叠叠迷迷朦朦,可不是仙山是什么!

    杨姝:还有这人在山中,云在山上,心中有山,山中有心,迷迷茫茫,不知道谁是山,谁是人了。

    李之仪:你的感受真的是到了佛家境界了,奇妙无比了。

    客栈夜内

    李之仪磨着墨,想着什么。杨姝:你又写诗了?

    李之仪:不,我要为你填一首词。杨姝:为我?

    李之仪:对,为我们填一首《浣溪沙》,来表现我们的恩爱。杨姝兴奋地:太好了,我要看看你怎么填。李之仪挥笔写了起来:

    玉室金堂不动尘。林梢绿遍已无春。清和佳思一番新。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沈醉到黄昏。杨姝轻轻地朗读起来,读毕赞叹着。

    杨姝:好一个“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将我们飘逸的云游生活与恩爱都写得淋漓尽致。看来与文人在一起,真是不枉度此生了。

    李之仪:姝妹,其实你的才华岂非一般的教坊的歌女能相比拟的你也有不少的佳作嘛。我们唱和了那么多诗词之作,也是可以传世的呀。

    杨姝:我们明天要去游姑溪,早点睡吧,不然明天没有精神,起不动啊,也写不出诗词了。

    李之仪:姑溪太美了,我们一定养足精神,好好去游历一番。

    姑溪日外

    姑溪乃是一个临有小河的景色秀美的景区,山丘起伏。小河边有楼阁亭台。小山丘上隐约有寺院道观,不时传来钟磬之声。

    李之仪与杨姝携手而行,跨小溪,越小涧,上山峦,到了一处寺庙前。

    观音寺日外

    李之仪抬头看,见门楣上有“观音寺”三字。李之仪:走,我们进去参拜一下观音。

    杨姝:是,我们去求求观音,望保佑我们恩爱到永远,望你早日还朝实现你的远大抱负。

    观音寺日内

    二人点了一炷香在观音像前叩拜着,二人口中喃喃有声,许着什么愿。

    拜毕,杨姝走到功德箱前,向箱内投入了一叠钱。

    旁边的尼姑注视着他们:观音菩萨祝贺你们白头到老,好运当头。阿弥陀佛!

    半山腰日外

    李之仪问:刚才你在观音菩萨面前许了些什么愿?

    杨姝:我要观音菩萨保佑你官复原职,大宋朝国泰民安。你许了些什么愿?

    李之仪:我许了让观音菩萨保佑你诗词有长进,我们能长相厮守,保佑我大宋朝官员清廉,民众康乐。

    杨姝鼓掌:我们不谋而合了,好,我们下山去看看。

    “好”字刚才出口,李之仪不小心一脚踩空,一头栽倒了。杨姝一声惊叫,跳下小坡急忙问:没有跌坏哪里吧?李之仪试着欲站立起来,但是表现出痛苦的神态。杨姝关切地:怎么了,跌伤哪里了?李之仪:可能是将脚扭伤了,钻心地痛。

    杨姝:不要紧,我给你揉一揉也许就好了。

    杨姝给李细心地揉着,揉了一会儿,李之仪勉强站立起来。杨姝:我背着你下山吧。

    李之仪:你如此的娇嫩,能将我一个大男人背得动吗,我能走。杨姝扶着李一步步向山下走去。

    客栈日内

    李之仪躺在床上,杨姝为他揉着脚胝。

    小街日外

    杨姝化装成民女,弹着三弦卖唱。她的面前摆放着一个小筐,已有人向里面扔了一些碎银子与纸币。

    药铺日内

    杨姝正在抓药,抓好后匆匆转身离去。

    客栈房间日内

    杨姝将煎好的药捧到李之仪的床头前:喝药了,吃了药好些了吗?李之仪:好多了,谢谢你成天为我奔波,我真的不好意思。外面传来:这是李之仪先生的住处吗?二人一惊,杨姝急忙走了出去。

    门口日内

    小二带着一个年轻后生站在门槛前:这位公子要见你们李先生,他说是从远道而来的。

    杨妹:请进,公子。客栈房间日内

    年轻人向李之仪递上一封信:李先生,这是秦大官人要我顺便带给您的。

    李之仪看着信:啊,是秦观大哥捎来的,公子,你在哪里遇到他的?公子:我进京应试,认识了秦大官人,他知道你在姑溪,又知道我的家乡在这里,因此顺便叫我捎来的,另外还有一些银票,要我带给您。

    李之仪挣扎着下了床,招呼年轻人:今天别走了,留下来吃顿饭再走。

    年轻人:我急着要回去,父母正等着我呢。

    说罢,年轻人将银票掏出来给李,随之向门外走去。李跛着脚将年轻人送到门口。

    李之仪走到窗户前看信。看着看着兴奋起来。

    李之仪:太好了,司马光大官人快入朝为相了,不久将要上任。启用了。

    杨姝没有高兴起来,只是淡淡地说:好事,好事。看来你也即将被启用了。

    李之仪将银票递给杨姝,被推了回来。

    杨姝:你留在身上,要不了多久,你会派上用场的。客栈房间夜内

    李、杨二人躺在床上,李翻腾了几下睡了。然而,杨姝怎么也睡不着。

    杨姝看看李之仪,眼睛中沁出了泪花。

    杨姝内心独白:看来我们分手的日子到了,我不能拖累他了。让他好好地去做官奔前程吧,我毕竟是个歌女啊!

    杨姝轻轻地下了床,收拾了一下东西,带上琴向门口走了几步,返身回去走到李之仪面前,在李的额头深深地吻了一下,便转身离开。

    小路夜外

    杨姝在小路上匆匆地行走着。

    渡口黎明外

    杨姝上了一只木船,回头向身后看看,泪水又涌了出来。木船渐渐远去,杨姝仍然站在船头上眺望着。

    李之仪跛着脚行色匆匆地来到渡口,向长江眺望着,但是只见一片烟雾蒙蒙,什么也看不见了。

    李之仪:姝妹,你怎么独自一人走了,我们的情况眼看就要好转,你何苦要离开呢,我就是复了官也会与你永远在一起的,你呀,怎么这样傻呢?我一定等待着你回来。

    客栈日内

    李之仪看着秦观的信,泪水夺眶而出。

    杨姝画外音:李哥,我不辞而别,你还在怪我吗,我已经到了杭州这里有我的亲友,我一切都好,千万别要为我操心………

    李之仪一声长叹:这是何苦,小妹呀,你不该离开我……天啊,无尽的思念将会弥漫我的一生呀!

    钓鱼台日外

    李之仪近看春水如蓝的姑溪河,远眺暮色苍茫的长江,一股酸楚袭上心头,又一股诗情萌动胸中,不得不一吐为快。他吟哦起来:

    男女声: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