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本是道门人 » 第一回·四大奇人

第一回·四大奇人

    时至大明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登基即位,帝号永乐,虽说这皇帝位得来的不是这么名正言顺,在后代人们看来,这位杀伐果断的燕王确是一个好皇帝,起码在位期间功大于过,无论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于后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朱棣心里很清楚,论怎么当皇帝,自己一定比自己那位无能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强过百倍,若是自己的大哥太子朱标即位,可能燕王朱棣心里还不会有什么想法,可历史就是开了个玩笑,朱标早死,皇室内传嫡不传长,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自然是顺位继承了。

    论能耐朱允炆这小皇帝当真是抵不过燕王的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刚刚荣登宝座,自己的叔叔大爷都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京城的风吹草动,这个时候当然是想先稳固自己的位置。于是他延续自己爷爷的削藩政策,甚至加大了力度,身为藩王的朱棣自然不干了,好好当你的小皇帝就行了,怎么还动起我王爷的位置?经过策划率军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靖国难”,要入京勤王,这当然是一个很正当的理由,事实证明成功了,过程自然非常惨烈,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军队所到之处百姓受苦,良田遭殃,难民流离失所,河北一带尤受其患,但好歹燕王名正言顺造反成功,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

    宫中不可一日无君,燕王顺利即位。坐上皇位之后赏罚功过开列“奸臣榜”,这些官员都是在朱棣当燕王之时,与之对立的权臣,还有自己在“清君侧”的时候,不肯归降的文臣武将。一股脑杀了几百人。又把建文帝在位时废黜的一些官员都官复原职,又封赏了几百位参与夺位的有功之臣,减免了三年在战时受难州县的税负。这样一来,安抚了民心,自己的势力逐渐稳固,也保留了削藩的政策,保证自己皇位坐的安稳。

    朱棣能打仗,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北征数次,总领了北方的军事,在位以后,本是想与周边各国相安无事,共享太平,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各国宣读友好邻邦,互不侵犯的圣旨,毕竟前半辈子都在四处征讨,好容易混得一朝人王帝祖,当然是要休养生息,享享清福。但北方鞑靼不知好歹斩杀了明朝来使,永乐帝自是无比震怒,派淇国公率军北征,吃了几个败仗,淇国公连一同监军的几位王侯一起战死了。永乐帝随即亲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经过几年光景扫清了北方鞑靼,一时四海升平河清海晏,朝野上下对这位皇上那自是无话可说。之前坊间虽对永乐帝朱棣如何取代了自己侄子的帝位不甚了解,传言四起,甚至有些谋杀亲侄,篡权对位的谣言在私下流传,但这些在朱棣亲率大军征讨鞑靼后,这些传言不知怎地,都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全国上下又皆是一片赞叹之声。

    朱棣当皇上之后,他在燕王期间结交的江湖朋友自然一起高升,燕王能夺得大统,与他爱结交奇人异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否则怎会亲率几十万大军深入沙漠腹地还能得胜归来?怎会年纪轻轻便节制北方,前半辈子率兵去过这么多地方,地形情况纷乱复杂,怎都会讨伐成功而且顺利班师回朝复命?这背后自然是有高手指点,江湖传闻,早期燕王身边有着一僧一道一相士,一文一武一军师这六位奇人。但传闻终究是传闻,做不得真,其实真正在燕王身边有过汗马功劳的只有四位,一僧一道,一文一武。

    这一僧便是鼎鼎有名的“姚广孝”,法号道衍,传言此人身形高大,狮鼻虎目四方大脸一张阔口,双手真如蒲扇大小,身手了得武功极高,传说手上有裂碑开石的掌力,师承不得而知。虽以入空门,但并未因此不问世间繁事,仍然心怀天下。五十多岁时因马皇后病逝选入僧录司,奉命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平日里与燕王交好,多次秘密接触,是坚定朱棣入京勤王信心的人。虽是和尚,却与道门有着很深的关系,拜了河北白鹤观的道士金阳子学习阴阳之术,兼容佛道两家之所长,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放眼江湖他确是一位传奇人物。主张迁都BJ,建立紫禁城,重修“永乐大典”,功劳数不胜数。姚广孝是燕王即位第二年复的姓氏,赐名广孝。官拜太子少师,就是给自己儿子当老师,可见朱棣对姚广孝有多么大的信任。虽是做了官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入朝便着官服,下朝便穿僧衣,府邸宅院皆不要,丫鬟奴仆也不需,平日里便住在离京城不远的菩提禅寺中。

    金阳子有一师弟,俗家叫做袁珙,平日里都是道士打扮,身量平常,黄白净子脸丹眉细眼,容貌说不上好看,但也不甚难看,普普通通的模样,传说看人相面的本事非常厉害,只需闭目一盏茶的功夫,双眼竟会有金光发出,眼前这人,前世今生,来年往后,侃侃而谈,百无一缪,甚为奇特,这本事自是他的师哥金阳子传授。与姚广孝交好,经过举荐,成为了燕王的心腹,在夺嫡过程中相中不少能人异士,这位道爷在燕王坐上皇帝位之后,拒绝高官厚禄,在南京辞别众人,不知去向,有人说他出海云游,有人说他深山隐居,有人说他本来就是神仙下凡,眼冒金光的能是凡人嘛!现在大事已成自然要上天归位,江湖传闻向来是丰富多彩。

    那一文,姓甚名谁江湖中知之甚少,见过他面的人几乎没有,只知其见燕王之时,自称清风,一身黑色绫罗长衫,头戴公子巾,脚穿粉底皂鞋,一方金线封边的黑色面罩捂住口鼻,双目漆黑发亮,手拿折扇气质超群。若站于闹市人群中,必然是能一眼看见的人,虽是一副读书人的模样,但那与生俱来的气质和发亮的眼神,便能让人在他面前自惭形秽不敢多言,纵使与有帝王之气的燕王并肩而立,行为举止也未见得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与皇帝交好他的真实身份自然不会有人闲得无聊去探查,万一触了霉头,无论皇帝还是这位清风,好像都得罪不起。

    而那一武,则是燕王的兄弟,宁王朱权,在燕王起兵时,宁王朱权与朱棣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在国内战事纷起时,宁王听得姚广孝“轻装快马,直取京城”的计策,率领一众兵马奇袭南京,迅速攻占京师。燕王朱棣大喜过望,自己这伙人四年来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而在面南背北登基坐殿后,将他封于南昌,但随着迁都BJ,便让自己这位兄弟连带家眷老小前往京城,掌握着京城禁军及三大护卫营的兵权,这样一来是方便日常往来,二是若有突发情况随时出兵援助。想当初燕王朱棣身边的奇人异士,大半都是这位宁王举荐。虽是王爷,但心在江湖,少年时期在江湖游历,信奉道教,时常去道观与一些掌教或真人坐而论道,丝毫不摆王爷架势。与道士袁珙很早便结识了,交情很深。但纵然如此深厚的交情,在道士袁珙出离了南京之后,他也不知道这袁珙去到哪里,也曾派人四下查访,全无迹象,竟似消失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