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1.国家的雏形

1.国家的雏形

    中国历史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即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提及中国历史,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会很自豪地说“上下五千年”。事实也是如此,随着良渚文明申遗成功,中国5000年文明史正式被国际社会所承认。而在此之前,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多有贬斥,认为中国历史应从周朝算起,商代以前只能算是部落联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但随着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我们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华文明不仅有5000年的历史,而且是多点开花,所以中华民族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而不是某个单一民族。此外,中国向来以文化认同为根基,而不是以血缘关系辨亲疏。

    相较于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即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中国历史从未出现过断层。虽然历经外族入侵,甚至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中华文明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因为增加了新的血液而更加昌盛。这是其他几个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而且它们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考古学家研究的“标本”。

    但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从秦汉大一统以来,中国历史就像一台经常卡带的复读机,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

    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从此中国便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即“农民或贵族起义-推翻前朝-建立新潮-开创盛世-阶层固化-君王堕落、官员腐败-国家衰退-农民或贵族起义”,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清帝退位。

    然而站在政治的角度,中国历史又在不断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

    上古文明本质上属于部落联盟文明,那时候虽然有天下共主的概念,但部落组织较为松散,生产力也极其低下,成产资料大部分共有,没有剩余财产可供分配,所以那时的中国社会采取了禅让制,哪个部落最强大,大家就公推该部落的首领为天下共主。但那时候,中国大地并未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因为按照马克思的定义,国家必须具备两个要素:1.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2.建立公共权力。很显然,上古文明不符合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勉强符合,所以这些文明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