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2.夏商周三代制度的演变

2.夏商周三代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儒家对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推崇备至。其实,那个时代并没有儒家学者想象的那样美好。所谓的禅让,只不过是因为舜部落强大起来,取代了尧部落,做了天下共主;而禹部落强大起来,又取代了舜部落,做了天下共主。但由于大禹治水成功,水患消除,陆地面积开始增加,生产力开始发展,物质开始积累。于是,私有制开始产生了,人们不愿意再共享生产资料,而是单独过起了“小日子”。平民尚且不愿于人分享生产资料,何况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国君呢?所以,大禹任天下共主期间是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的时期。

    插个题外话,史书上称的“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等人物极有可能是指该人物所在的部落,或者是该部落的世袭封号,而不是指具体某个人,要不然史书中的很多事件便无法解释,因为很显然,一个人不可能活好几百岁。

    从夏朝中后期到西周,中国实行的是奴隶制,而且传位制度也不成熟,有时是父死子继,有时又是兄终弟及,这说明中国尚未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直到周朝建立,这种情况才有所扭转。

    武王灭商后,周朝实行“封建诸侯以为屏藩”的制度,即将上古先贤的后裔、前朝王室的后裔、周王朝的宗室和有功之臣,按照远近亲疏、功劳大小,每人分封大小各异的一块土地。据史料记载,周初共分封诸侯多达800个。

    这些诸侯可以看作是周天子的代理,帮助他治理全国。有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周天子不直接控制全国呢?这样不是权力更大,税赋更多,实力更强吗?

    周天子肯定也是这么想的,但引用《甄嬛传》中的一句话,“臣妾做不到啊”。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交通极不便利,通信极不发达,所以周天子能够控制的区域相当有限,仅限于方圆一二百里的王畿之地。王畿以外,周天子鞭长莫及,只能分封给诸侯,由其代为治理。

    但为了确保周天子的绝对权威,周王朝做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周天子拥有六军;大诸侯拥有三军;小诸侯拥有一军。此外,各诸侯国需要定期向周天子纳贡,需要定期朝拜周天子。如果遇到战事,周天子发出诏命,周后有义务随周天子出兵。如果周天子有难,诸侯也有义务率兵勤王。

    而且周王朝规定了各种礼仪和制度,以约束诸侯,比如嫡长子继承制,比如不得让女人干政,比如未经天子允许不得擅自出兵讨伐其他诸侯国等。此外,周王朝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诸侯国按照功劳和亲疏被封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例如,鲁国为公爵;齐国为侯爵;燕国为伯爵;楚国为子爵;许国为男爵。而秦国则因为地位太低,一直没有得到封爵,直到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之后,才被封为伯爵。所以秦国是诸侯国中封爵最晚的一个。

    诸侯得到了土地,便率领族人去封地居住,他们的封地被称为“国”。既然是国,国君不能是光杆司令吧?所以这些诸侯就藩之后也开始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班底。但俗话说偷鸡还得有把米呢,你不对臣子封官许愿,谁愿意跟着你干?于是,诸侯又将自己的封地分成若干份,分给自己的臣子和亲属,这些从诸侯手中拿地的人被称为“大夫”,他们的封地则被称为“食邑”,有时也称为“家”。

    大夫获得了封地之后,总要招人去治理吧,于是他们再次将自己的封地分割,封给为他们办事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士”。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子、诸侯和大夫是贵族,而士不在其列,但他们的地位仍然高于平民。就这样,周朝建立起一个“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五级统治体系,将一个个互不统属的诸侯国组织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整体。

    这套制度在西周初期运转得相当顺畅,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没有“与时俱进”,而是“与时俱退”,开始逐渐跟不上时代了。饶是如此,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震慑力。例如,西周最后一任国君周幽王导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结果诸侯看到王畿狼烟四起,以为天子有难,便纷纷率兵勤王。由此观之,直到西周灭亡,这套制度都还算行之有效。

    然而,由于周朝在分封诸侯时采取“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的宗旨,所以厚此薄彼,有的诸侯国自建立之初便是响当当的大国,如齐国、鲁国等;但有的诸侯却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最典型的就是楚国。楚国先祖在周朝建立之前便投靠了周部落,在武王灭商时也多有出力。楚君心想,我纵然不是姬姓诸侯,但凭我的功劳封个伯爵应该可以吧。但结果确实,楚国只捞到一个子爵,这令楚人气愤不已,从此开始与周王室龃龉不断,以致最后刀兵相向。后来,楚国干脆不再准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而是兀自称王,成为诸侯国中第一个称王的国家。

    其他诸侯国虽然表面上遵守周礼,其实背地里小动作不断。经过将近300年的兼并,到了春秋初期,齐、楚、晋、秦四国已经称雄“国际”,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春秋五霸”时期,先后诞生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五位霸主。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代替天子行使征伐之权,公然讨伐不听话的诸侯国。

    除了诸侯争霸,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粉墨登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像刚刚开放的集市,热闹非凡。

    就这样过了400年,晋国的三个大夫逐渐做大,架空了晋国公室,后来干脆将晋国一分为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从奴隶制过度到封建制。

    经过600年不断兼并和相互攻伐,周初分封的800诸侯到了春秋早期还剩不到100个,到了春秋中期进一步减少到约20个,到了春秋末期则仅剩7个了,这7个幸运儿就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孔子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因此非常向往上古先贤时代,但如果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恐怕又要向往春秋时期了。因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争霸”为目标,而战国时代则以“灭国”为主线。其战争规模之大,战况之惨烈,可谓空前绝后。

    且不说“三家分晋”之后的韩赵魏三国,春秋时期有四个国家脱颖而出,它们分别是地处南蛮的楚国、地处沿海的齐国、地处西陲的秦国和地处中原的晋国。这四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最终胜出,都有其各自的非凡经历。

    齐国首任封君为姜子牙,因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灭商建周,定鼎天下,立有大功,因此被封在了齐地。而且齐国地域广袤,物产丰饶,有鱼盐之利,商贾云集,所以富甲一方。因此,齐自立国之初便是响当当的大国。

    晋国首任封君为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周成王年幼时,曾与弟弟一起玩耍,一时兴起,就将一片桐叶送给弟弟,并说道:“我将硅玉赐给你,以后封你做官。”这个言论被史官记录了下来。后来周公询问,成王认为只是兄弟之间的游戏,不能当真。但周公说,天子无戏言。所以,周成王便将弟弟叔虞封在了唐地,后改国号为晋,这便是典故“桐叶封弟”的出处。所以晋国属于周天子的近支宗室,爵位较高。而且晋国历史上除了几位有为之君,比如史料记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而他的儿子晋文公则是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为子孙后代打下了一个强盛的晋国。直到“三家分晋”,晋国都是中原地区唯一能够与楚国相抗衡的国家。

    前文已经简单阐述了楚国历史。自从楚君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便逐渐开始疏远周王室,以至于后来不再向其纳贡,也不再朝拜周天子。此外,由于楚国地处蛮荒,中原诸侯对其多有鄙视。所以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再遵守周礼的约束,开始大肆扩张领土,侵吞周边国家。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疆域最辽阔的诸侯国,任何国家都不敢再小觑于它。

    秦国先祖最初只是周王室的马夫,因养马有功,受到周天子赏识,被封为“西陲大夫”,封地毗邻西戎。大夫虽然也属于贵族,但连最低等的诸侯都算不上。而且由于与西戎做邻居,秦部落时长受到戎狄的攻击。但秦却“因祸得福”,由于连年与戎狄作战,秦人尚武,民风强悍,这为秦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破镐京,秦的机会才算来临。时任国君秦襄公抓住此次机会,率兵勤王,并拥立周平王即位。后来平王东迁,秦襄公又一路护送。有感于秦襄公的恩德,周平王封秦为伯爵,自此秦国才正式跻身诸侯行列。

    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各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都有吞灭其他六国之志。最后天下之所以归秦,不仅在于秦人尚武,能征善战,更关键在于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连续出了7位有为之君,他们求贤若渴,任人唯贤,六国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秦国,比如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等。秦穆公用百里奚,遂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遂强弱秦;秦惠文王用张仪,遂破六国的合纵之计;秦昭襄王用范雎,遂行远交近攻……所以,秦国最终能统一六国,靠的是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

    六国归于一统之后,秦始皇决定统一各种制度,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诸位万不可小瞧这几个字的影响力,这项政策是中国后世2000多年始终保持统一的基础。相比之下,欧洲小国林立,语言多用拉丁文,却各自不同,这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情景如出一辙。欧洲之所以没有实现统一,缺少的恰恰是统一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