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4. 你知道“孝顺”二字的来历吗?

4. 你知道“孝顺”二字的来历吗?

    孝道是中华传统第一美德,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过去人们交友,首先注重的便是这个人是否孝顺,然后再决定是否与之结交。理由很简单,试想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能真心实意地对待朋友吗?

    中国古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王郎卧冰、孔融让梨等。

    但俗话说爱是相互的,父母对子女施以慈爱和关怀,子女投桃报李,自然对父母孝敬有加。但如果父母对子女非但不疼爱,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子女还能报之以孝吗?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但舜做到了。这是《二十四孝》将舜列为第一的原因。

    据《史记》记载,舜早年的家庭生活十分不幸。舜出生于山西虞乡,姓姚,名叫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他的生母名叫握登,很贤德,可是生母在舜小的时候就生病过世了。舜天性至孝,当别人提起他的母亲,他总要痛哭一场,每逢他母亲的忌日,他也会伤心痛哭。

    他虽然出身于高贵的黄帝家族,但由于家道中落,到舜出生时,他的家庭境况其实与平民差不了多少。舜曾经耕过田,捕过鱼,制作过陶器,还做过买卖,可见其家境并不富裕。

    舜的父亲名叫瞽叟,他不仅眼瞎,而且心肠很坏,对舜很极其不好。舜的生母去世不到三年,尚在守丧之期,瞽叟便娶了后妻,由此可见其薄情寡恩。常言道“云里的日头、门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这是四种最毒辣的东西。

    舜的这个继母极度自私,凶恶狠毒,她百般宠爱自己生的象,却对舜时时虐待。象在她的影响下,也对哥哥非常傲慢,毫无兄弟之仪。因此舜的日子很不好过。

    这三个人合起伙来欺负舜,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舜动辄打骂,甚至施以重罚。但舜却每每隐忍,始终恪守孝道,对父亲、继母以及继母的儿子,都悉心侍奉,待之以诚,从未表现出丝毫的怠慢和怨言。

    但舜的谦让和隐忍,并没有感化他们,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地虐待舜,甚至萌生了杀死舜的想法。但舜假装不知,每次都运用智慧巧妙地化解危机。每当他们设计陷害舜的时候他,舜都机智地躲起来,让他们找不到他;每当他们有求于舜的时候,舜又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精心地侍奉他们。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理房顶,等他上去后,继母就把梯子撤去,并在下面放起火来,企图将舜烧死,幸亏舜随身带了两个草帽,将它们用作“降落伞”,从房顶飘落下来,这才逃过一劫。

    又有一次,父母叫舜挖井,当挖到深处时,后母和象却从井口往井里倒土填石,掩埋水井,企图把舜活埋在井里。他们以为这回舜死定了,便马上开始瓜分舜的财产。

    象得意洋洋,坐在舜的屋子里,弹着舜的琴,愉快地哼起了歌。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舜对他们的阴谋早有警惕,在挖井的时候,特地在侧壁挖了一条可通向外面的暗道。他们虽然把井填平了,舜却从暗道里逃出生天。

    当舜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惊讶得差点连眼珠子都掉出来了,以为舜有天神相助,从此不敢再生邪念。

    面对父母和兄弟的如此迫害,舜无法继续在这个家生活下去,只得离家出走。

    舜离家后,在姚头村学过烧陶瓷,在三交河钓过鱼,最后来到圈头村的历山山坡上开荒种田。

    舜的不幸经历和至孝顺行为最终感动了上天。舜在历山耕田,大象来帮他耕地,飞鸟也来帮他耘田。舜在雷泽打渔,常常把容易打渔的地方让给年纪大的人。他的善行感动了雷泽地方的人,当地人也慢慢受到舜的感化而变得和睦相助了。舜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负夏一带经商做生意。因他品德高尚,处处为别人着想,不欺诈,因此在民间威望很高。

    几年后,舜盖起了房屋,圈养了大批牛羊。出于对父母的孝心,他不计前嫌,把他们接到历山居住。他的名气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人效法舜的做法,时间长了,就把“效舜”说成“孝顺”,这就是孝顺的来历。

    后来,部落联盟长尧日渐年迈,需要寻找一位接班人。当时实行的是禅让制,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帝位的继承人。所以尧帝遍访贤能,希望能够早日确定继承人。

    有一日,尧帝来到洪洞县万安镇东圈头的历山,见一个人驾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耕地,在犁辕上拴着一个簸箕,耕牛走得慢了,他就敲一敲簸箕。尧帝很奇怪,便问:“你为何不鞭打耕牛而敲簸箕呢?”这个人道:“牛每天竭力耕作,用汗水换来五谷供我衣食,我再鞭打它,于心何忍?再说,我打黄牛,黄牛嗔,打黑牛,黑牛怪,不如都不打,不管那个牛走得慢了,我就敲敲簸箕,这样,黄牛认为我打黑牛,黑牛又认为我打黄牛,就都快了,我是为了耕地,何必打牛呢?”

    尧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心想:“走访了那么多地方,这是我遇到的第一贤人,他对牲口都这样慈悲,一旦执政,定会爱民如子。

    尧帝让部落首领推荐帝位继承人,首领们也都一致推荐舜,其主要理由就是舜是至孝之人。他们认为,对于屡次陷害自己的父亲、继母和兄弟,舜都能宽以待之,对老百姓自然不会差。所以大家都异口同声地推举舜继承帝位。

    后来,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并让九位王子侍奉于舜的左右,来学习舜的品德。尧帝又让舜掌管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想通过这些进一步考察舜的才能。尧看到舜都把这些事情都做得很好,就命舜执管行政业务。

    舜登上帝位以后,还像从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勤谨恭顺,甚至还把象封为诸侯。

    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舜决定向天下广布伦理道德,倡导做父亲的要讲道义,做母亲的要讲慈爱,做兄长的要讲友善,做弟弟的要讲恭谨,做儿子的尽孝道,从而促进家庭和睦,改善社会风气。

    《史记》对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由此可见,舜的孝,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是艰难的孝,非凡的孝,舜不愧为天下大孝第一人。

    舜20岁因孝而闻名,30岁被尧举用,50岁代理天子政务,61岁正式接替尧的帝位,共在位39年。

    舜知人善任,选择品德好、能力强的人协助治理国家事。比如,他任命大禹治水,完成了尧未竟的心愿。

    大禹也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名人,他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禹的功绩很多,他不仅成功治理了水患,而且还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直至今日,我们仍然把九州作为中国的代称。